第二节 干部 一、干部素质
1980年农场组建时,从垦区各管局选调干部。截止年底,已有干部101 人,其中以工代干18人,占17.8%.干部的智力结构情况是:大专文化占24.1% ,中专文化占16.9% ,高中文化占15.7% ,初中文化占26.5% ,小学以下文化占16.8%.年龄结构的情况是, 25 岁以下占7.2%,26岁至35岁占25.3% ,36岁至45岁占39.8% , 46 岁以上占27.7%.
1981年末,全场有正式干部121 人。以工代干25人,代干数占干部总数的17.1%.干部的智力结构是,大专以上文化占20.7% ,中专文化占27.3% ,高中文化占15.7% ,初中文化占23.9%,高小以下文化占12.4%. 干部的年龄结构是:25岁以下18.2% ,26至30岁占12.4% ,31到35占14% ,36到40岁占15.7% ,41到45岁占15.7% , 46 到50岁占17.4% ,51岁以上占6.6%。
1984年末,干部总数是234 名,其中正式干部213 名,代干21名,代干占干部总数的8.97%.干部的智力结构是;大专以上文化占 12.3%,中专文化占26.9% ,高中文化占18.7% ,初中以下文化占占42.3%.干部的年龄结构是:35岁以下占51.17%.36 岁到45岁 26.76% ,46岁以上占22%。
干部素质统计表
(二)干部的管理
1980年建场时,场主要领导干部和副职由省、总局任免、使用和管理,局协管。科级干部由管局任免使用和管理,其他干部由农场统一管理。1984年下半年,管局将科级干部的任免、使用权下放到农场。
农场对所属干部,根据本人的工作能力和特点,本着有利工作相对稳定的原则,每年年终总结后,做一次较大的调配。平时厂除特殊情况外,基本保持稳定。队以上干部,农场每年考核一次,平时结合提拔、处理等,进行重点考核。四年来提拔场级干部2 人,科级干部29人,队级干部36人,基本保证了农场建设需要。处理违纪干部2 人。
三、干部的培养教育
建场初期,干部来源主要是在农垦系统内抽调。随着建场进程单纯依靠外调已经满足不了需要,特别是文教卫生干部,因此,党委每年初都要研究干部培训问题,并责成教育培训中心负责培训工作。四年来,共培养技术干部21人。
四、老干部工作
全场共有老干部9 人。虽然人数不多,但党委很重视这项工作;除现已离休的两名外,其他?名都根据个人身体条件和工作特点:安置在适当岗位上。对于他们的政治和生活待遇,都做了较为妥善的安排。老干部都很安心,离休的老同志也主动为场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五、科技干部工作
1980年,全场有各类技术干部42人,截止1984年末,已经逐步形成拥有167 名科技人员的队伍。农场党委非常重视这支力量1981年,建立了科技人员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1982年建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
为了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农场还重点抓了两件事。第一是,绝大部分科技人员都安排在本人所学专业有直接关系的岗位上,做到学有所用,使他们有发挥专长的条件。第二是,安排好他们的生活。1981年,农场对科技人员的食品供应发文做了规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给予从优待遇。中级科技人员及1966年前毕业的大学生,都住进了三屋一厨的科技住宅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