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 文化第一章 文化第一节 电影 1980年建场初期,农场成立了电影队,配备了三名放映员,魏海为负责人。当时主要设备有F16 —4 型16毫米电影放映机一套, LD —750 型发动发电机一台。
1982年初刘加义被任命为电影队长。1982年从哈尔滨购入松花江5502XG型35毫米座机一套。
1983年从建三江电影公司购入甘光 101型16毫米放映机两套,装备于七、八两个作业区,为两个作业区放映电影用。由两个作业区的电工做兼职电影放映员。
农场电影放映人员中,二等四级二人,三等五级一人,三等六级一人。1984年省文化局组织的电影放映技术等级考核中,刘加义、魏海被授予一级放映技师技术职称。
建场初期,电影队深入作业区放映电影,深受干部职工的欢迎
1980年,本场处于初建阶段,没有公路,到处是一片荒原。来农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公路和建筑场部的外地人员都陆续进驻农场安营扎寨,建立了施工点。本场职工在临时场区搭起了帐篷,开始了建场工作。放映网点达二十余个。放映员经常坐拖拉机拉的铁爬犁,顶风冒雪到各放映点放映电影,条件十分艰苦,但放映人员无一人叫苦。
当时本场职工的文化生活主要靠放映电影,党委对电影工作十分重视,经常教育放映员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党委书记孙明立、党办主任黄德田经常带领放映队去开荒点和施工点进行慰问演出,深受外地职工和领导的称赞,使电影放映工作真正起到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作用。由于仅有一个电影队,加之放映点多和人员分散,经常是一个晚上要放映两个点。为了使职工看到更多的电影,放映员在遇到大雨天不能施工的情况下,整天抢时间放映,使职工深受鼓舞。
本场电影队是由建三江管局电影站供应影片。1980年4月,管局电影站为本场解决了16毫米电影放映全套设备,五月份开始了放映工作。由于外宾来场频繁,在场职工远离家乡,管局电影站发行部门对本场影片供应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新片和适合外宾观看的影片优先照顾,为活跃农场的文化生活起到了促进和保证作用。
1981年以前,电影工作主要服务于外地来本场开荒、施工人员和建场的单身职工。当时农场没有室内放映场所,场决定对个人不收费用。1982年以后,放映一场电影每名职工收费伍分。
1982年前,16毫米影片租费每场9元,以后每场11元,35毫米影片每场租费40元。
电影放映情况统计表
在党委和上级业务部门领导下、全体放映人员共同努力下,本场电影事业迅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曾受到上级业务部门的嘉奖:
1982年,被总局电影公司评为先进电影组。
1982—1983年,被建三江管局电影公司评为先进电影队。
1981年—1982年,放映员魏海被建三江管局电影公司评为先进个人。
1982年,放映员魏海被总局电影公司评为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