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育第一节 学校的筹建与组织机构 1980年9 月,先后有六名教师调入场内。由于没有建立学校,他们都分别做着一些临时工作。这些临时改行的老师真是干啥象啥,人人服从分配,个个工作认真,受到场领导和职。工的好评。
1981年3 月,教师由原来的6 名增加到9 名,党委办公室主任黄德田代表党委宣布成立建校筹备小组,由宋玉琦、张波、何德泉、史玉杰四人组成。
办公室设在男老师的帐篷宿舍里。老师们动手用没有刨过的粗糙木板做成一个简易写字桌、床与床之间用木板一樘便当椅子用。
筹建工作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对将进入洪河的教师进行摸底调查工作。宋玉琦和张波在1980年4 —5 月份奔走了5 个管局,12个农场,了解了22名教师,调查了170 多名学生。
1980年9 月,随父母来场九名学生。为使这些孩子不浪费时光,不影响父母工作,决定成立临时学校,把在各单位工作的教师全部调回来,并找了几处能做教室的地方。有2 名儿童由教师崔省爱在宿舍里教他们唱歌跳舞,一年级由迟桂霞领着在帐篷宿舍自己的蚊帐里讲课,三年级由刚毕业分配来的李永红带着在一个没有门窗的破帐篷里上课。四年级由教师史玉杰带到物资库办公室里上课,后来的五、六级学生由曲瑞带到新场区的宿舍里上课。学生没有桌椅,就用床当桌,砖头木墩当凳,没有活动场地,就领学生在过道里做些简单的游戏,在蚊帐里的师生两人脸对脸地传授文化知识。学生的父母在新场区工作中午回不来,老师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要分给他们吃,还经常带他们到场区的各个建筑工地讲洪河农场的发展前景,鼓励他们学习上进,热爱农场。
1981年10月6 日,学校往新建的场区搬迁,各单位办公室和男女职工宿舍都由本单位自行解决。面对一无工具,二没有搭帐篷的技术,还要在一天内解决就绪,不然晚上就没有投宿之地的实际困难,学校领导宋玉琦带领教师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分好工后,女教师有的到物资库借锤子钉子,有的到农建队借铁锹镐头,有的背沙子抬砖,有的割草。男老师王殿义、孙照逊、金玉森等人干些重体力活,挖坑、钉椽子、垒炕。到了中午吃饭时,派一名教师徒着水桶买来几个馒头,大家坐在没有篷盖的帐篷里谈着笑着,经过一天紧张的劳动,三栋帐篷平地而起,其中第一个搭起的帐篷,椽子的大头朝下了,真是外行人干不了内行活。但大家看到能住上自己亲手建造的房子,心情都非常舒畅。
就在那次紧张的搭帐篷中,宋玉琦为了能在太阳落山前把男女老师的住宿安排好,他第一个跳上汽车卸东西,当他一脚踏上去时一根铁丝弹起,扎伤了他的左眼球,后来他的眼睛还没有痊愈,就又回到学校工作了,造成视力由原来的1.5 降到0.2.
1982年2 月,党委决定宋玉琦为洪河农场中小学校长,负责全场的教育工作。
1982年3 月,随着干部职工的陆续搬迁,学生也随之增多。教师由原来的12名增加到16名,学生由9 名增加到103 名。帐篷不够用就又搭起一栋。中间用炕席和纸盒间壁,隔人不隔音。同时场里批了一些钱为学校购置了羽毛球、三毛球、跳绳、冰刀、手风琴,笛子等文体器材。住在男老师宿舍的基建办木工张海德师傅还利用休息时间为学校做了简单桌椅,每套可坐5 个人,大小黑板12块。教师们还自己动手架起了双杠单杠。
夏天,外面烈日当头,帐篷内热的喘不过气来,蚊子小咬瞎蠓三班倒,咬得学生课都上不安宁。
秋天,凉气袭人。常常是雷声轰鸣,大雨倾盆。时而大风把帐篷顶盖揭开,时而雨水滴嗒滴嗒漏下来。桌底下如同小溪,一入冬便结成厚厚的冰。尽管教室的炉火烧的通红,但脚下还是嗖嗖的风。
由于教室不够用,三年和四年就在同一个教室上课。左面是30年教龄的史玉杰老师给四年级学生上课,右面是刚毕业的21岁年轻教师李永红给三年级上课。在课堂上,有时你讲我也讲,二人同时讲,声音一个赛一个。
教室也是宿舍,学生白天上课,教师晚上住宿。一到夜间,老鼠都出了洞,它们成群结队,到处乱窜,偷吃食物,有时拖着一筷子长的尾巴在床上跳来跳去。早上起来,被子上会留下很多老鼠的粪便。隔壁的教师孙照逊、王殿义、金玉森每到夜间都要起来抓一阵。常常是因为老鼠捣乱,蚊虫叮咬睡不安宁。
帐篷学校经受了两个严寒一个酷署的考验。1982年11月师生和帐篷学校告别了,搬进了新建的中学楼。楼内共有9 个教室,并设有实验室和活动室。教室的西墙上都镶着毛玻璃黑板,下面是水泥讲台。这样的教学楼在全管局是独一无二的。但由于没有完全竣工,教师们就自己动手安玻璃,上门锁,油门板。当师生把帐篷里的桌椅搬往教学楼时,心情都无比激动。有的一步一回头望着即将永别的帐篷,有的站在帐篷旁边沉思,难舍难离。当同学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时,师生们的情绪随之高涨起来。后来还有的同学在做作文时写下了一篇“我的母校——帐篷”和“值得留念的帐篷学校”。可见,他们对为自己做出贡献的“学校”是多么的留恋。艰苦的环境磨炼了师生们的斗志,创业的生活更使师生们懂得创业的艰苦。师生们回忆起这段生活,都深有感触地说:“苦是苦了些但生活是有意义的,工作是热情饱满的,成果是突出的,印象是最深刻的,是一生中永远也忘不了的。”
图为帐篷学校
1983年4 月10日,党委决定:洪河农场成立教育中心。由宋玉琦任教育中心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冯福林任教中政工干事,张波任教中教务于事,郑彦国任中小学副校长,赵会清、史玉杰任副教导主任。高秀英任幼儿园园长,邓桂英任幼儿园副园长。
这一年场党委专款批给教育中心六万多元,买来跳箱、山羊、木马、足球、排球、篮球等多种体育器材,并购置了实验仪器及教学用具,各项设备基本配全。
1983年12月末,小学楼交工,中、小学开始分开办公了。同年 8月份,省政府批准本场成立职工中专,这样就中专和小学在一个教学楼里上课。中小学和中专的领导班子调整为;郑彦国为中学副校长,刘金才为教导主任,王明章为中专代副校长,赵会清为教导主任。史玉杰为小学副校长,迟桂霞为小学教导主任。就这样,在艰苦的创业中,学校的组织机构建立发展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