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小学教育 1982年11月,学校搬进中楼后,仅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教师增加到49名,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人数达561 人,领导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详细的摸底调查。据统计,49名教师来自26个农场,平均年龄38岁,平均教龄为12.3年,561 名学生来自67个农场。9 名领导来自7 个管局。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都相互不了解。而且在学生中有的教材是试验学校编的,和统编教材不一样。教学进度也不一致,一个学校一个样,程度参差不齐。五年级由于向着六年级过渡,83名学生中就有47名第九册一点也没学,尤其是刚搬入新建的农场,学生的纪律散漫。针对这些问题,教育中心着重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稳定教师情绪,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搞好师资培训工作。
1 、1982年底的整个寒假教育中心领导和师生都没有放。在这段时间里,领导抓紧搞定员定编。小学编六个班,初中四个班,职业高中三个班。都配备了班主任及科任老师,任命了学年组长和教研组长。1983年,在整企蹲点调查组的支持下,党委与教育中心党支部研究决定:通过考试,择优录取,从高中毕业生中选送10名进修大专,6 名进修中专。报考大专函授的11名、中专函授的4 名。
教师在家里辅导学生
2 、利用寒暑假参加外地举办的教材教法学习班和听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讲课。小学教师仅在1984年的一年里,就去过佳木斯教育学院、佳市三小七小听课和参加教法研究会。还到九三局、红管局、双鸭山农场办班学习。每个班主任和科任基本都外出学习过一到两次。
3 、规定自学时间,定期进行文化业务考核,并将成绩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
二、开展文明礼貌活动,建立良好的校风。
1983年春一开学,学校就对学生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狠抓了组织纪律和个人及环境卫生。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具体做法是:
1 、组织学生利用团队活动日到各单位请建场老同志讲洪河的建设史和发展史。
2 、响应党中央“支援甘肃建设”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采集树种、草种共计80斤。
3 、为把洪河建设成文明场,绿化场区时,师生共植树1 ,745 棵。
4 、组织学生用放学后的时间到托儿所、宾馆、商店等公共场所打扫卫生。帮助大食堂洗碗、拖地、垫路,给司机叔叔擦车。在19 83 年12月份挑豆种活动中,教师们挑选豆种130 麻袋。
5 、礼貌用语,文明待人。教育学生见到别人问声“您好”,分手时说声“再见”,碰到或妨碍别人时要说声“对不起”,对方要回声“没关系”或“别客气”。有外宾来场不围观,在公共场所守纪律等。
6 、开展卫生、纪律评比活动,教师与教师之间,班与班之间,组与组之间都进行卫生纪律定期检查,并评出先进班级,发给流动红旗。1983年到1984两年中共评选出先进班级8 个,三好学生182 名,优秀教师23名(其中包括管局级16人次)。
三、采取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后,学校在1983年4 月就把抓教学质量做为当前工作的重点。根据1982年末的摸底情况,学校领导召开了教研组长会议,让大家出主意想办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对落下进度的学生进行补课。经过组长们的充分讨论,一场抓教学质量、要学习成绩,统一教学进度的热潮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各教研组都制定了辅导计划。有的是组长带头上公开课,组员指出优缺点,通过再讲课再座谈的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充分利用好45分钟;有的利用休息时间走访学生家长,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有的把学生领到自己家里补课,吃完饭再把学生送回家。教五年级的教师针对83名学生有47名第九册一点也没有学过的实际问题,采取了同家长书面联系的方式,把给学生补习的知识和接受情况当天汇报给学生家长,家长再配合检查指导。经过共同努力,在三个月内补完落下的全部课程,成绩显著提高。1983年?月小学毕业班在全省统考时,成绩名列管局第二名,47名第九册没有学的学生其中有41名升入中学。同时,这个教研组还评上了管局先进教研组。家长们为之高兴,老师也感到光荣。
为了再接再励,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研究教材,制定改革方案,进行集体备课公开试讲。并规定每人每学期上一次公开教学课,每人每周听课不少于两节。对学生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了,中学生晓6 :30——8 :30上晚自习,1984年春开始坚持不断。1984年7 月统考时,初三毕业班和高一班成绩分别名列管局13个单位的第6 名、第7 名(政治、英语两科成绩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