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概述 一、组建阶段
1980年5月,场部设立医院,住的是。帐篷和自制板房,约有60平方米。开始几个月由王继业负责,六月份医生、护士相继调入。到1981年9月时,已有医生11名,护士5名,由马新德负责。
1981年9 月,由于场部搬迁,医院也随之搬到现场部大楼处,仍旧住的是帐篷和自制板房,约有80平方米左右。已有医生10名,护士 14 名,药剂士3 名,X 光1 人,选配财会人员,配设党支部书记,共有医务人员30名,马新德任副院长,胡绍礼任党支部副书记。当时有临时病床两张,医疗条件没有改善。
帐篷医院时期的医务人员
1983年4月,医院由原来的帐篷、板房,搬到四号居民楼四单元,一楼、二楼、共计180平方米。房屋、医疗条件有所改善。设立简易手术室、门诊室、病房(设5张床)和计划生育防疫办公室。
在此阶段,医院选派大批医护人员外出学习进修,当时医院已有医务人员30多名,在本场工作的只有十几名,医疗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医疗设备很差,再加之当时有外地八个施工单位驻场基建施工,卫生条件较差,发病率较高。其中有内科传染病、急性菌痢、流行性感冒和流行性腮腺炎,虽医疗条件差,技术力量薄弱,但除少数危重病人送三江医院外,大都能自行处理。在缺少外科手术器械的情况下,用妇科手术器械还做了十几例阑尾炎手术,基本保障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提高发展阶段
1983年初,外地进修人员陆续返场,医疗技术有所提高。购进了部分医疗器械,提高了各种疾病的治愈率。在医院的设备还很不完备的情况下,能进行阑尾切除手术、疝气修补术、中小外伤缝合术、男女结扎术、人工流产术等。
1983年11月,职工医院正式建成,搬进新楼。病床有12张,各科室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病员就诊条件得以改善。农场的医疗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各科室医疗条件、医疗水平有所提高,医疗设备相继增加。设立了外科、内科、五官科、妇科、检验科、理疗科(同开心电超声)、司药科、手术室(室内有更衣室、洗手室和手术室,手术台一张),由于人员变动,只能做一些小型手术,如阑尾切除术、疝气修补术、中小外伤缝合术,男女结扎术等。
因为全场人口较少,发病率较低,因此,门诊病房尚未分开,就诊、值班方法主要采取以内科为主兼专科专看。
1984年5 月,马新德、胡绍礼相继离休、调出,医院由医师谢宝田、医士周兆通、党支部副书记王笑微临时负责。同年12月份调入党支部书记孙文军,并同时宣布原领导小组解散。一年来由于医院人事调动频繁,医院工作受到影响。
至1984年底,医院共有29人,其中医务人员26人,占全场总人口数的11.1%.人员分布:行政管理后勤3 人,主治医师1 人,医师2 人,中级医务人员11人,初级医护人员12人。
历年医疗设备购进表(见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