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报道

第三章 文征

第一节 报道



            中日合作在黑龙江省建设一个现代化农场
  据新华社北京一月十九日电我国农垦部同日本日绵实业株式会社经过友好协商,决定用补偿贸易的方式,在我国黑龙江省合作开发建三江荒原,在那里建设一个现代化农场。这个农场计划开垦荒地两万公顷,主要种植大豆和小麦,将于一九八一年形成生产能力。
  这是我国利用外资同外国合作开发荒原的第一个项目。
  这次中日合作建设的现代化农场,场址在黑龙江省合江地区东部,属于建三江国营农场管理局所辖范围。这项补偿贸易将分两期完成。日绵提供的第一期贷款总额在规定时间内不超过相当于一千三百五十万美元的日元。这笔贷款和利息将由建三江农管局用现代化农场生产的大豆分年偿还。第二期贷款的数额、年息及偿还办法,双方将另行商议。第一期贷款主要用于购买先进农业机械和引进先进农业科学技术。
  中国农垦进出口公司负责人邸少武和日绵社长上田俊二今天分别在有关合作开发建三江荒原的基本协议书上签字。双方同时签订了贷款协议、大豆长期贸易合同和购买机械设备的议定书。晚上,农垦部副部长赵凡举行宴会,祝贺协议的签定。
  (原载《人民日报》1980年1 月21日四版)
            姬鹏飞会见日本日绵访华团
  据新华社北京一月十九日电国务院副总理姬鹏飞今天下午会见上田俊二社长率领的日本日绵实业株式会社访华团。
          (原载《人民日报》1980年1 月21日)
              新型的农垦城
  洪河农场在建三江平原同江县境内,是迄今为止我国技术和管理水平最先进的一个国营农场。
  从前,这里是水泽之国,被人称为“魔沼”。一九八○年春,国冢引进日本资金,在这里建起了一座新型的农垦城,耕种土地三十九万亩,投产三年来,累计盈利四百四十万元。
  农垦城是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巧妙结合。农场的田间作业机械都具有八十年代的先进水平。他还有一个现代化的粮食处理中心,粮食脱粒后,直接由汽车运到这里烘干,分别输入十五个不同类别的金属粮仓,每小时能处理粮食五十吨。为了便于指挥,农场备有两部发射范围为一百五十公里的放大机,一百对对讲器,农场和作业区的负责人可随时同作业中的机车进行联系。
  洪河农场的干部结构也是八十年代的。农场五位领导中,场长才作文是东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生;场党委书记姜向春是哈尔滨农机校毕业生;总工程师李发瑞是安徽农大农机系毕业生。另两位是总农艺师和工会主席。
  作业区十五名正副主任平均年龄三十八岁,其中有八名是大专或中专毕业生。
  洪河农场的生活服务设施在省内国营农场中也是首屈一指的。宾馆、医院、学校、幼儿园、图书馆以及正在施工中的文化中心,都可同城市媲美。全场四百六十户职工已全部迁入宽敞的新居。
              (载《人民日报》1984年9 月6 日作者袁风呜)
          洪河农场联系本场实际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洪河农场针对农场的特点,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极大地激发了干部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这个农场建场三年来,先后从国外引进了一批农机设备,一批批来自日、美、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也纷纷来场进行考察,机械安装调试和技术人员培训工作。面对这一切,一些职工,特别是青年产生了“外国一切都好”的思想,有的甚至模仿起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来。针对这种情况,农场党委和团组织利用各种机会,广泛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好”的宣传教育,并请曾经出国考察学习的农场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以自己在国外的所见所闻,揭露资本主义国家表面繁华,却处处隐藏着不可根除的腐朽本质。
  使大家认识到资本主义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资本主义制度无法比拟的,我们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外国人能办到的,中国人也一定能够办到。曾到过美国、日本进行考察的场党委书记姜向春和场长才作文经常向青年们讲述在外国亲眼所见的中国科研人员研制出许多世界先进农机的事迹。农场团委还利用“五四”、“十一”等节日组织青年职工开展“我怎样为祖国增光添彩?”“我在洪河农场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应当做些什么?”的大讨论和赞颂祖国、热爱农场的诗歌朗诵会。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工人和干部群众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农场的热情,坚定了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干部群众满怀为祖国争光的坚定信心,刻苦钻研、勤奋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安装引进的“940 ”型烘干塔中,青年技术员贺文喜刻苦钻研,虚心求教,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熟悉了烘干塔的各部构造性能和安装程序,带领工人圆满地完成了庞大的、结构复杂的烘干机的安装任务。外国技术专家万万没有想到在他们国家需要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才能安装的烘干塔,在中国却由嘴上无毛的青年的双手树立了起来。
            (载《农垦报》1983年8 月18日三版,作者刘亚军)
                “鸡 冠”上 的 明 珠
                        ——黑龙江省洪河农场散记 刘亚军
  翻开中国的版图,大家不难发现,我们伟大的祖国象一只引吭高歌的雄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近年,在鸡冠东部美丽富饶的三江平原上,又诞生了一个新型的农垦企业——国营洪河农场。
  人们称她的诞生,是在农垦战线上打开了一个面向世界先进农业技术的窗口,是镶在祖国“鸡冠”上的一颗闪耀着时代之光的新珠。
  百闻不如一见。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天高云淡,繁花遍野,让我们借此良机观赏领略一下这颗奇姿异彩的新珠吧!
  从我国东北第一条支农铁路福(福利屯)——前(前进镇)线铁路的终点站前进镇,搭车沿二抚公路东行十几公里,转弯间便看到一条坦荡如砥的宽阔大路。路头竖着一块铁牌,上面标着醒目的中文、英文:“中国洪河农场”。性格豪爽的汽车司机提醒我:“咱们已经进洪河农场的地界了。”话刚说完,就见一台台五十铃大吨位平板车、自卸车、丰田小汽车迎面匆匆闪过。我还很快发现,每隔十几分钟,车就要跨过一座桥梁,桥下流水潺潺,桥两侧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渠道伸向远方:渠间是散发着泥土馥香的肥沃土地,间杂着一块块杨丛桦林。
  我在撒目观望的时候,并没有忘记与精明的司机进行热烈的交谈,是这位健谈的中年人侃侃地告诉我这里过去的一切一切…
  四年前这里还是沉眠千古、野兽出没的亘古荒原和举目茫茫的沼泽,仿佛是被人间遗忘的角落。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政策的春风,是千百神圣的垦荒志士,给这里带、来了欢乐,带来了生机……1980年春,国家决定在这一角荒原上,用补偿贸易方式、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设备、技术,创建现代化洪河农场,探索一条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农场的新路。
  沉睡的荒原从此爆发、沸腾了!无畏的垦荒战士喝泡子水,用雪水、雨水洗脸,拿柳条筐捞面条吃,艰难创业。然而就在过着这种近乎野人生活的情况下,他们却斗志昂扬,苦战一千四百多个日夜,按照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布局,新建了六个作业区,开垦荒地四十万亩;植树八千余亩;接运、安装进口设备千台件;修渠筑路百余条,挖掘土方量达一千多万方,初步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水利排涝网系……
  交谈中,我知道这一切是多么来之不易啊:洪河建场四年,连年遭受严重涝灾,使这个襁褓中的“婴儿”面临着一次又一次严峻的考验……一个来场工作的外国专家悄悄透露:某些西方国家的记者们,曾一度对黑龙江垦区洪河农场的涝灾表现出极大的关注,都企图找到社会主义不能保护人民的明证,都想抢先发出三江平原不宜垦殖的惊人新闻。但是在灾害面前洪河人没有气馁而是同心同德,并肩战斗。全场一百九十名生产工人四年总计生产粮豆一亿一千万斤,创利润五百多万元。这是多么了不起啊!
  汽车忽然抖动了一下“嗤”地一声停住了。“车出了一点小毛病,你先下来走走吧”。
  我跳下车,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壮丽的场景。无垠的绿色田野上,一台台大马力拖拉机拖带着能自动折叠的农具,穿梭往来,辛勤地耕耘着;一台台巨龙般的喷灌机喷出道道“彩虹”
  ……
  这些声响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首浑厚迷人的交响乐,对生长在北大荒的农场青年来说,简直不亚于施特劳斯著名的《蓝色多瑙河》……
  车又重新开动了。中午时分,汽车迎着眩目的骄阳驶入场区,穿过高高的牌楼,瞬间,一座新型的现代化农垦城映入眼帘。几十幢造型新颖的楼房错落有致,鳞次栉比,五颜六色的商业中心大楼、托幼楼、职工医院楼、浴池、办公大楼、教育中心大楼、文化宫大楼、宾馆大楼、服务中心楼等项设施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合理分布在场区;一排排风格多样的职工住宅楼宽敞明亮,设备齐全,上下水、暖气、卫生间、封闭阳台应有尽有,连倒垃圾都不用出楼,建筑师在设计时也给它来了个“自动化”。在场区的楼前、道旁,还有花坛、花带树墙、雕塑、喷泉点饰其间,盛开的丁香、桃红、刺梅姹紫嫣红,与各家阳台上摆放的盆花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洪河,不愧是座美丽的农垦城,这里的人都过着都市化的生活,这里连半点荒原的痕迹都难以寻觅。走访中,我来到一个普通工人的家里,好客的主人名叫李全安,是汽车驾驶员,他热情地端糖泡茶,并拉我参观他这套面积有六十二平方米的三屋一厨的房间,而他们家却只有四口人。看得出主人还有养花的癖好,阳台上下摆满了盆盆名花异草,我不由得推开通向阳台的玻璃门观赏,顿觉香气四溢,沁人心脾。“…甜蜜的歌儿,甜蜜的歌儿飞满天…
  …我们的生活比呀比蜜甜…“这优美的电影插曲不知从谁家的录音机里坦然飘出,伴随着习习的风越飘越远……这不正是对洪河农场职工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塞依信,阿依德,耶拉西得(惊人,伟大,了不起)!”1984年 8月,日本日绵株式会社粮食本部部长杜利洋先生来场考察时,对农场取得的巨大成就赞不绝口,深表钦佩。曾经于一九八一年,一九八三年两次来洪河的美国万国(国际哈维斯特)公司技术训练部主任乔治,威尔曼先生一九八四年春天第三次来场时一下小汽车,宾馆不入,就端起相机四下拍照起来,并连连赞叹,洪河的建设速度超过了美国的农场,真了不起!做为一个中国人我自豪,从这一角荒原上发生的变化不正反映出我国农垦战线一泻千里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吗?
  更令人幸福难忘的是,一九八四年八月十四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亲临洪河农场视察,对农场建设做出了重要指示。一九八三年十二月,省长陈雷视察洪河时,挥毫为农场题词:“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农场”。看,远处一排排脚手架高耸林立,架顶红旗猎猎;搅拌机发出隆隆的轰鸣声。他们预示着:新的楼宇即将在这里诞生!
  地平线遮住了绚丽的晚霞,夜幕悄然降临。我漫步在华灯初上的水泥大道上,感慨万分。我们古代有许许多多神奇的传说,大禹治水,女娲补天,人们世世代代把这些神说至虔至诚地传诵。而在我们这崭新的时代,英雄的垦荒战士竟真的把充满神奇色彩的魔沼变成了良田,建起了新型的城镇,使神说变成了现实。
  啊,洪河!有多少人为你精心梳妆,精心打扮,又有多少人日夜关心着你健康成长。我衷心地赞美你。赞美这崭新的农垦现代化建设事业,更赞美在这片神奇土地上为中国人民争气的农垦建设者!
  洪河——“鸡冠”上的明珠,愿你明朝更璀璨!
     过去这里是一遍沉默的荒原,现在这里是一片沉默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