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建设时期(1981至1984) 一、现代化大生产
排除万难大面积播种粮豆
1980年的开荒生产为1981年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1981年农场开始了大面积的粮豆种植。但当时面临着种种困难,一是由于1980年秋雨大,土壤饱和,地面出现了明水,机车迟迟下不了地。二是人新、车新、土地新,存在着技术不熟练,人员技术状态不清楚,土地条件不明了的情况。三是存在着传统的耕作粗放和小农经济思想束缚着人们的手脚。面对上述困难条件,农场领导深入思想发动,组织职工学习动员,提高思想认识,周密组织安排,上下一致,决心要发挥先进机械优势,闯出一条生产新路。排除三种思想障碍。1 、排除耕作粗放思想,提出了向标准作业要粮,保质保量地抢播了47,000 亩小麦,一个月播完了21.3万亩大豆,百分之六十达到熟地作业标准。2 、排除荒地施化肥无用思想,坚持科学种田,在小区试验亩施肥7公斤可增产百分之二十的基础上,全场大面积粮豆均施肥5 至7 公斤,调查效果明显。3 、排除小农经济思想,抓紧进口机械配套成龙,提高组织专业生产水平。农场6 个作业区,每个机务工人担负耕地面积1 ,350 亩,每台美国进口拖拉机担负耕地 5,100 亩。在作业区没有农工辅助劳力的情况下,组织进口机械配套作业,减少、避免手工劳动。麦播时全场除部分加种车改装外,还动员了机关场直单位和作业区机务工人下地扛种背肥,每天劳动14至16小时,近20天播完40,000 亩小麦。豆播时,连接各个作业环节的田间机械大部分配套成龙,作业区依靠内部力量20天播完了21万亩地,秋后虽遇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严重影响,粮豆多数地块绝产,但是不能说1981年春播生产不是一场漂亮的大胜仗。
洪涝灾害面前抗灾自救
抗灾抢播
自6 月份以来,经常阴雨连绵,6 月份出现阴雨天气25天,总降雨量达135 毫米,致使土壤达到饱和状态。7 月5 、6 两日连降大雨,降雨量达58.3毫米,5 日最大降雨量为43.3毫米,由于前期土壤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加上田间排水工程尚不完善,排水受阻,因此出现小麦大豆大面积水害。7 月中下旬以后雨越下越大,连续到9 月上旬,7 月份降水151.9 毫米,8 月份282.8 毫米,9 月份59.7毫米,其中8 月16到17日两天就降雨90毫米,致使全场26万亩大豆小麦都泡在深水里,经调查普遍田间积水在7 到15公分,个别地号、地段积水深24到29公分。严重地影响了小麦大豆生长发育,使绝大部分小麦大豆绝产。
严重的洪涝灾害给农场房屋建设、水利施工等各项生产工作带来困难,无法坚持作业,影响了房建和水利施工进度。
在生活上,由于连续降雨,种植的蔬菜瓜果也绝了产,长期缺少蔬菜,给职工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在交通运输上也带来极大的不便,道路被冲毁,长时期断绝交通,就是有急事也非大马力拖拉机牵引方能行进。
在灾害面前,全场干部职工没有被困难吓倒,响应上级党委号召,场党委对全场干部、工人开展了抗灾自救教育活动,团结一致抗灾自救,同大自然展开了顽强的搏斗,涌现出了很多先进单位和个人。第三作业区、,汽车队被总局授予1981年度“先进集体”、“抗灾自救先进集体”双重荣誉称号,粮食处理中心助工陈振仁被总局授予“劳动模范”、“抗灾模范”,第三作业区主任赵银林被总局授予“抗灾模范”,机务办公室张曙明被总局团委授予“青年社会主义积极分子”荣誉称号。全场有1 个作业区,2 个食堂,7 个车组,5 名干部被农场党委命名为抗灾自救先进集体和个人。
自力更生安装粮中设备
农场1980年从美国贝利克公司引进了粮食处理中心全套设备, 1981 年安装完毕投入生产。
这座大型现代化粮食处理中心设备,是我国第一次从外国引进。这个中心由预备,提升、烘干、贮藏四大部分组成。包括两座18米高能自动排除故障的940 型烘干塔,7 台提升机,13条空中地面输送线,13座集成电路导控的大型金属粮仓,13个单机组成的种子清选处理车间,一台50吨地重衡,两个控制室及其它一些附属设备。
1981年1 月1 日至25日,粮食处理中心设备全部到齐,1 至5 月份粮中全体干部工人做安装前准备工作,接运、卸货、拉碎石、搭帐篷、翻译技术资料、熟悉图纸、研究安装方案。5月2 日开箱查件, 7日场长姜向春、副场长王珏主持召开了安装动员大会,先用半个月的时间突击安装了两台烘干机。安装2 ,400 吨的大仓时,本应由美国专家做现场指导,但美国专家未到,粮中人员不等不靠,在齐佐雨带领下,群策群力,边学习、边研究、边安装,20个人分成4 组用了11天时间就把大仓竖了起来,美国专家来场时看了非常惊讶,一个劲地伸大拇指叫好。
在安装中,工人们克服了雨水大带来的困难,抢晴天战雨天,早晨三点半,晚上看不见。
7 月份,小麦即将收获,为了赶在麦收前把处理设备安装好,安装工人们又重新组成C 输送线组、风道组、地中衡组,搞突击安装。
粮中设备高空作业项目多、7 台提升机有6 台在30米以上,5 条空中输送线有4 条在20米高空,两台烘干机也高达18米,所有的流粮管道都在空中安装。这些安装工程难度大,危险性大。
粮中设备整个安装工程至1981年底基本结束,用了半年多的时间,这个全国第一次从国外引进的粮食处理设备的安装工作胜利告捷。
抗灾抢种大豆大丰收
因为1981年秋雨大而造成1982年的严重春涝,1982春播生产直到5 月20日后机械才勉强下地作业,小麦只播了七千多亩,因6 月份干旱,全月降雨仅有5.1 毫米,小麦造成减产,单产只有30斤,由于六月的干旱,给大豆的播种创造了良好的时机,农场领导动员职工群众,全场上下一条心,充分发挥进口先进机械的作用,昼夜苦战,再加上总局从绥化局各场调来了50台国产拖拉机和大犁支援抗灾抢播完成了春翻地10万亩,耙茬地10万亩,用一个月的时间抢播大豆近20万亩。
在战胜涝灾,奋力抢播大豆后,又遇旱、虫等自然灾害。秋季收割时节,全场齐心协力昼夜奋战,充分发挥进口机械的作用,正确指挥,注意质量,大干15天,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20万亩大豆收割任务,还出动机车支援了兄弟农场抢收大豆5 万亩。又顶风冒雪连续奋战一冬春,结束了大豆清选、上交、外销任务,年终全场盈利 6,266 ,000 元。取得了建场以来第一个大丰收。
二、基本建设结硕果
1980年建场以来,来自垦区四面八方的广大职工,经历了三年单身生活,盼望搬家。三年来,房屋基本建设在副场长王珏带领下,克服了重重困难,进度快,成效显著,截止1982年底,施工面积23,700 平方米,竣工面积20,900 平方米。其中教学楼、服务楼等公用设施7 ,800平方米,职工住宅楼15,400 平方米。在兴建楼‘房的同时,水暖电照施工抓得很紧,上下水外网施工8 ,100 延长米,取暖面积两万余平方米,水暖外网设施1 ,500 延长米,完成了锅炉房、水塔、净水厂、污水泵站检查井、电照等配套设施施工,场内架线两公里,发电176 万度。
为了合理分配职工住宅楼房,场首届职工代表大会福利委员会,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分房方案,做了大量的具体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在1982年10月27日召开首届职工二次代表会议,充分发扬了民主,讨论分房方案。最后定下四条原则:
1983年夏,农场机关办公室迁移到场区服务楼后面。
这是1983冬机关搬入办公楼前的最后一次移动。
一、全场职工全部搬来,有的要两家住一套房屋。
二、把已竣工的238 套房子平均分给346 名职工(当时职工数),按照数量分给各单位,然后各单位按照本单位实际情况分给每个职工。
三、优先解决学校教师的住房,适当多分配点机动指标。
四、各单位注意掌握重点照顾来早的、人口多的、科技干部。
场为了有计划、有组织、合理的迁入,根据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制定了本场“随迁人口规定”、“户口管理登记手续的规定”、“职工搬家和家属楼房各项收费标准规定”。
1982年11月至1983年1 月间,全场346 名职工从垦区各农场携带家眷搬进农场,喜气洋洋迁入新居。
三、整顿企业管理
农牧渔业部、省农场总局、建三江管局三级整顿企业蹲点调查组,于1982年11月20日到达洪河农场,由总局副局长刘文举、部工作组长吴家骅、管理局张野处长带队。
整企第一阶段,整企动员,学习文件,首先组织干部、工人学习党的十二大文件。然后组织企业骨干(副科级以上干部)先学一步有关文件。与此同时,根据整顿企业的五项内容,拟出调查提纲,对口召集有关人员个别交谈、开座谈会、访问等,按专题汇集情况、研究问题,制定整改方案。
整企第二个阶段:发动群众在总结三年建场经验的基础上, 1、整顿领导班子,2 、召开职代会,3 、根据农场特点和任务要求,完善机构及劳动组织,选配人员。4 、根据农场特点制定完善责任制,并落实到科室、单位、班组、个人。5 、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活动。
三级蹲点调查组进驻以来,农场党委、机关干部、广大职工紧密配合,认真总结了建场三年来的经验教训,探索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农场的模式。为了使洪河农场今后在农垦事业中出成果、出人才、出经验,在整企中做了大量的实际调查工作,提出了许多很有意义的改进措施和意见,对于办好洪河农场起着重大的作用,应该说三级蹲点调查组的工作是很有成效的。
四、总书记来场视察
1984年8 月14日上午9 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黑龙江省委书记李立安陪同下,来到洪河农场视察。
当胡耀邦总书记乘坐的“米格一8 ”直升飞机在第三作业区农用机场降落时,总局党委书记赵清景,建三江管局局长刘庭佐,场党委书记姜向春走到舷梯旁迎接胡耀邦。胡耀邦神采奕奕,健步走下飞机,同前来迎接。的领导同志亲切握手,并向大家招手致意。
在机场上,胡耀邦、李立安同姜向春、刘庭佐、赵清景等同志进行了亲切的交谈。胡耀邦总书记十分关切地询问了农场建设、职工生活、劳动生产率,个人承包等方面的情况,热情鼓励洪河农场要继续解放思想,清除左的影响,发展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五、落实党的各项政策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本场已经拥有167 名科技人员的科技队伍。农场党委非常重视这支力量。1981年根据上级有关科技职称套改评定升级指示精神,对全场应套改、考核、考试的科技人员都办了手续,给予了应有的技术职称。
为了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农场还重点抓了三件事,第一,重用知识分子,把他们安排在所学专业的岗位上,做到学有所用,因才适用,到1984年全场已有21名大中专毕业生和有技术职称的知识分子担任了副科级以上领导。他们在农场农业、机务、林业、财会等各条战线上发挥聪明才智,起着重要作用。第二,安排好他们的生活。1981年农场对科技人员的食品供应做了专门的规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优先照顾。第三,对中级科技人员和1966年前毕业的大学生,分给了使用面积为43平方米的三屋一厨的科技楼。第四,对有职称的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小教六级、中教八级以上教师都给予了浮动升一级,每月给予15元边疆地区补贴。
从优照顾老干部
全场共有老干部九人,虽然人数不多,但党委很重视这项工作。1984年前已安排两名老干部离职休养。一名老干部退居二线工作。其它几名老干部都根据个人身体情况和工作特点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对于他们的政治和生活待遇都做了较为妥善的安排,老干部都很安心,离休的老干部胡少礼主动到场史办工作。退居二线的原工会主席王珏照常坚持工作,他们的革命精神受到大家赞扬。
六、生产建设迈大步
农业生产初战告捷
1984年5月,农场到前进火车站接运第二批进口新农机,为农场生产建设迈大步增添了新力量
建场以来,连续遭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在灾害面前,广大干部工人不灰心,不泄气,充分发挥进口先进机械作用,到1984年耕地面积已达429 ,611 亩,1981—1984年生产粮豆11,586.2 万斤,上交国家7 ,596 万斤。1982年是本场农业生产最好的一年。共收获大豆4 ,000万斤,全场174 名直接生产工人,平均每人生产大豆23.4万斤,上交19.4万斤,人均利润9 ,100 元,这一年四个作业区亩产200 斤以上,三个作业区盈利80万元以上,三个作业区100 —150 万元以上,全场平均亩产203 斤,经营利润620 万元。
本场投产四年来,总的经济状况是三盈(1982—1984)一亏(1981),总的经营利润599.1万元,在连续大灾之年,夺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楼房林立展新容
农场按照现代化小城镇建设搞好场部建设。作业区不设居民点,在场部集中建设居民区,全场职工集中居住,生产、生活服务、文化教育设施全部集中于场部。场部建设既反映了农场的特点,又吸收了城市建设的特点,逐步设置了一些城市的现代化设施。场部住宅全部建楼房,部分生产用房是平房。建筑物结构多采用砖混结构,农场场部建立起系统的供电网、供热网、给排水网,为广大职工创造一个美好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
农场场部从1980年由总局设计院设计,建筑工程采取对外承包。目前场部建设已楼房林立,已具规模,大展新容。已建成各种生产生活用房5.9 万余平方米,全部备有上下水,统一暖气供热。全场职工居住在多种款式的居民楼中,每户职工楼居住面积55至75平方米,内有寝间、厨房、厕所、前后阳台。为满足职工群众需要,场部中心建筑了中小学校、托儿所、医院、宾馆、商店、浴池、服务楼、文化宫。农场还特别注重环境美,场部中心道路已修起水泥路面,其余是沙石路面,道路两旁栽上了白杨和垂柳,办公楼、宾馆、托儿所前建起了雕塑喷泉,主要道路和广场建起了花园和花坛,时逢夏季和初秋,鲜花盛开,一片芳香。农场建设引起了各级首长和国内外来宾的瞩目和重视,纷纷来场参观指导,使得农场两个文明建设不断提高。
高速度的水利建设
农场水利工程是在别拉洪河配套工程的基础上建起来的。农场治涝标准采用五年一遇,排水沟系按总排干、干沟、支沟、斗沟、农沟五级布局。水利工程是总局水利局直接组织施工队施工的。五年来共完成土方量1 ,150 万立方米,桥17座,涵洞105 座,喷灌井3]眼,全场基本上实现了2400X800米网格化。1983年自己组织施工了453 米农沟。
农场已有一个四通八达质量较好的道路网。一种是对外主干路,东起前锋农场场部经本场部向西与二抚路连接至前进农场;二是区间道路,即农场通往作业区的道路;三是田问路。以上三种道路即构成了农场内外交通网。全场各种道路总长度达457.6 公里。
林业生产成果显著
农场按照造林设计要求,首先营造农田防护林。建场五年来共营造农田防护林12,000 亩,多为小黑杨。由于加强了管理,成活率高,长势良好。场区绿化工作,总局赵清景书记亲自布置,农场姜向春书记亲自抓,请哈市园林处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设计。先后从佳木斯、富锦、海伦、桦南县、哈尔滨等地买回苗木。现已栽鱼鳞松700 株,沙松400 株、垂柳2 ,000 株,白皮柳2 ,500 株,杨柳大苗 2,000 株,家刺梅、龙须柳等花灌木5 ,000 株,丁香、桃红、榆树 10 ,000 株。到目前为止,场区绿化针阔叶树,花灌木共达20,000 株,场区主干道边绿化已具规模。
副业生产六畜兴旺
根据本场现代化楼房居住特点,楼房前后既不能喂猪,也不能喂鸡,加之1982年底家属搬迁,人口突然增多,因而当时肉蛋供应极为紧张,全靠外进。1983年经过企业整顿后,个体专业养殖户发展起来,现在已有几十个个体养殖户,养起了猪、鸡、鸭、鹅、兔、奶牛、羊等,还办起了孵化厂。1984年共养肥猪574 头,除自食外,还上交170 头,年末鸡存栏2 ,435 只,鸭232 只,已经满足了本场职工肉蛋供应,方便了职工的生活,增加了职工家庭收入。
专业户职工还办起了小卖店,制做格瓦斯、汽水、冰棍、膨化、理发、照相、修鞋、家庭饭馆。还有的个体承包养鱼、栽葡萄、种蔬菜等。展望未来,农场副业生产形势大好,六畜兴旺。
七、精神文明建设
洪河农场是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产物,是垦区精神文明的窗口,文明建设好坏,关系重大。农场党委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首先从思想教育入手,农场每年都有大量的外宾来场参观,技术服务。在洋人面前,为了防止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农场党委在全场大力开展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好的教育,请出过国的领导和技术人员讲在国外亲眼所见的事实,讲清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性,极大地激发了干部、工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农场的热情,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农场党委认真组织学习传达,讲清党的富民政策、方针,召开万元户致富报告会,鼓励大家解放思想,勤劳致富,科学致富,使党的富民政策深入人心。
农场还坚持进行外事纪律教育,鼓励干部职工要注意维护祖国的利益,农场的声誉,不卑不亢,为祖国争光添彩。五年来,先后接待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丹麦等国家的专家友人120 多人次。职工群众无一人围观外宾。服务人员热情、文明、周到的服务给外宾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称赞农场是热情文明的东道主。
农场深入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努力搞优质服务,建立优良秩序,创造优美环境。采取有效措施,从本场实际出发,花大气力狠抓了场区的绿化、美化建设和场容整顿建设工作。修道路,建花坛,植树造林,绿化、美化、香化洪河,努力创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农场披上了彩衣,着上了新装。
为了给创建文明场打下基础,场公安分局以加强治安防范措施控制犯罪发案率为重点,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把年度犯罪发案率控制在万分之六以内,创造了优良的社会秩序,保障了职工的生产生活。
农场宣传部门的新闻报道工作成绩突出,年年被上级评为先进。截止1984年末,已在国家级的电台、报纸、杂志刊稿33篇,新闻图片16幅;省级刊物文稿116 篇,图片30幅;地区、总局级文稿2S0 多篇,图片70幅。广泛地宣传了农场两个文明建设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多次受到各级新闻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农场党委注意发挥工会、共青团、妇女等群众组织作用,积极推行企业民主管理;深入开展劳动竞赛;搞好职工文体活动,活跃职工文娱生活;注重搞好妇女工作,开展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夫妻活动;抓好托幼工作,解决好女职工的后顾之忧。共青团组织团员青年学习,参加义务劳动,组织青年舞会,活跃团的生活。
农场精神文明建设受到了上级党委的表彰奖励,受到了省文明城镇检查团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