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种植业结构
第二节 种植业结构
1985~1995年,农场种植的作物以小麦和大豆为主,占粮豆总面积的98%,水稻和玉米仅占2%。1995年以后,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以稻治涝、种稻治富”方针的贯彻实施,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由1992年的0.3万亩增至2002年的22万亩,特别是1996年的增幅最大,由1995年的7.22万亩猛增到16.8万亩。水稻面积的增加,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得农场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农业总产值由1985年的1080万元逐年增加到15344万元。1996年以后,小麦和大豆的面积逐年减少,玉米面积原地徘徊,经济作物有所扩大,“压麦豆、扩水稻、上经济作物”的格局逐渐形成。
1999年以后随着质量效益农业的不断推进,更强调种植土地所投入产出比,种植户科技种田意识不断加强,科学种田水平不断提高,种植结构不断调整,以“粮、经、饲”为主体的发展思路逐步形成。本着“调早、调优、调专、调特”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水稻品种结构,提倡种植高油大豆。在经营管理上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效益农业为中心,不断增加科技含量,推进成本逆控,做到降本增收、减负增效,大力提倡种植无公害的绿色食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