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九节 农业气象

第九节 农业气象


一、机构沿革
  1981年初,农场成立了气象站,隶属于农业科领导。1988年人员有变动,但不是很大,所以保证了业务上的连续性、数据的准确性和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
               气 象 人 员
  表2-8

  二、设备设施
  1985年,观测用的仪器设备较少,仅有一个百叶箱、雨量筒、卫星接收机、水银气压表,因此观测的项目只有空气的温度、湿度、云量、云状、降水、雪深、气压、天气现象。
  1992年气象站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三江站本着互利、互补的原则进行合作,由对方负责仪器设备、人员的业务培训、农场负责配备观测人员,并且于1992年5月将原来的气象观测点搬迁到了地理所三站的观测点,办公室也搬到了地理所。
  设备进行更新:安装了暗筒式日照计、曲管地温表、增加了一个百叶箱、温度计、湿度计、风向风速计、小型蒸发器、E-601蒸发器。
  1993年安装了冻土器,1997年增添了自动观测仪器,这样在原有观测项目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日照、蒸发、冻土以及地面、地表浅层、地中温度的观测,随着设备和条件的不断改善。气象站的工作逐渐步入了正规化。
  三、气候
  1、特征
  农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多大风,气温较低,夏季多雨、湿热、雨量不均,秋季湿润早晚温差大,冬季寒冷而漫长,多西北风,雪大,而且夜长昼短。
  2、气温
  1985~1989年5年的年平均气温1.9℃,其中1985年的年平均气温比较低,为1.5℃,最低的1987年,年平均气温仅有0.9℃,1988、1989年的平均气温比较高,分别为2.6℃、2.8℃。
  1990~1994年,5年的年平均气温2.2℃,1990年比较高是2.9℃,1991年相对要低一些1.9℃。
  1995~1999年,5年的年平均气温是2.1℃,其中1996、1999年年平均气温都偏低,分别是1.5℃、1.9℃。1998年年均气温比较高,达到2.9℃。
  2000~2002年,3年的年均气温是2.1℃,2000年年均气温稍低是1.8℃,2001年年均气温2.1℃,2002年比较高,是2.5℃。
  农场18年平均气温1.9℃,全年最冷的月份是1月份,平均气温-21.4℃,极端最低温度达到-38.5℃,7月份温度最高,平均气温21.5℃,极端最高温度35.5℃。日平均气温≥10℃的历年平均积温为2416.5℃。有3年积温比较低,分别是1992年2126.6℃、1995年2043.5℃、1999年2143.5℃。
  3、日照
  1985~1991年全年日照时数在2011.3小时左右,5~9月农作物生长期间平均日照时数在906.2小时左右,自1992年有日照记录以来最长的是1993年,日照是2325.4小时,最短的是1998年1559.3小时。
  4、降水
  1985~2002年期间,有三年降水量较大,分别是1987年749.7毫米、1991年782.2毫米、1994年8115毫米,其中1994年的降水量比历年平均降水量高出了40%,是历年降水最大的一年。1986年380.9毫米,1989年431.2毫米,1993年473.9毫米,1999年的降水量最小,全年仅317.6毫米,只相当于历年平均降水量的55%,2002年476.9毫米降水偏少,而且逐年呈干旱趋势。
  18年年均降水量579.3毫米,一般集中在6至9月份,期间降雨量约占全年总量的72.2%以上,多连阴雨和大暴雨,特大暴雨一日降雨量达176.3毫米,相当于全年的30%。
  5、霜期
  1985~2002年期间,霜期最长的是1991年159天,从历年的记录看1982年霜期最长是172天,最短的是1999年仅有114天。农场历年平均无霜期日数为140天,初霜期期一般在9月25日左右降临,终霜一般在5月16日左右结束。
               历年气温变化表
               (1985~2002年)
  表2-9                         单位:℃

                历年降雨量
               (1985~2002年)
  表2-10                         单位: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