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粮食处理
第三节 粮食处理
一、特征
1985~1993年期间是农场统一经营时期,粮食处理显示了中国第一座技术先进的现代化粮食整晒加工厂的优势。每年小麦收获季节,12吨载重汽车从田间把康拜因刚收下来的粮食运到粮食处理中心,自卸翻斗汽车把粮食卸到“卸粮坑”里,按动一下电钮,粮坑里的粮食就通过提升机输送到烘干机内或清选机内,进行烘干或清选,通过电子显示达到水分标准,按动电钮,通过输送管把粮食送到各指定金属粮仓中,储存三年都不会霉烂、变质。如果电子监控系统监测到某号仓位出现潮湿现象,再按动电钮,利用输送管就把潮湿粮仓的粮食倒入空仓进行吹风干燥达到标准为止。出售商品粮时也是按动电钮就可以将储粮仓的粮食输送到“灌装粮仓”,然后通过卸粮机将粮食装到运输汽车上(散装粮)。整个操作过程只需一名技术人员根据电子监控显示按动电钮就可以完成全部作业过程。通过烘干的小麦交到粮库全部为一等粮,前进粮库化验员见到农场翻斗汽车交来的小麦,都不用化验就指定卸到一等粮仓位。
经过18年实践,证明这座储粮仓性能好、技术新、成本低、效率高、维修简单、操作方便、储粮安全的现代化设施,是当时其它农场粮食处理及储藏能力所不能比的,是农场现代化特色的重要标志。
二、烘干
1985~1993年农场统营时期,主要种植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除春涝种不上小麦之外每年面积基本各半。小麦收获季节集中在高温和雨季,而且收获时间短,小麦水分大、杂质多,增加烘干难度。1990年小麦丰收,进场潮湿小麦2.2万吨,水分高达24个水,需烘干两次才能达到入仓标准水分。在日进场粮食2500吨,水分又大的形势下,昼夜开机作业,两次降水,每次可降5~8个,仅用18天就把小麦全部达到入仓标准储藏起来。当年创出三江垦区15个农场上交小麦全部一等的成绩,显示了农业现代化的优势。
1994年兴办家庭农场,推进“两自四到户”,交够农场利税费抵租粮和定购粮任务,剩下的粮食由家庭农场自己处理和销售。粮中粮食处理的生产量逐年减少。加之小麦在市场价格的影响下比较效益低于大豆,自然风险大,家庭农场自己没有晒麦场,种小麦必须交到“粮中”处理,而粮中处理费高于农村和国家粮库规定的整晒费。为此,农户都不愿意种植小麦,而“粮中”处理小麦是优势,这个现代化粮食处理设备出现闲置,设备利用率急剧下降,职工被精减下岗,粮中经济出现危机。1998年仅收购水稻4000吨,尚且不需要降水处理。为此企业广开生产门路,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大米加工、面粉加工、面条加工三个小型生产线,仍然难以维持生存。
1996年在引进绥化市、方正县农民来农场种植水稻取得丰收的基础上,大面积发展水田种植面积。但是水稻生产尚不能全程机械化,水稻收获期容易被大雪捂上,水稻户提前收割使上交抵租粮潮湿水分大,国家粮库储备能力不足,限制收购,农民出现卖粮难问题。1999年为了保护水稻种植户的经济利益,使粮食能够及时销售和卖上好价,农场投资购进柴油低温烘干机2台,当年收购水稻2.5万吨,为前进粮库代储水稻2.4万吨,又一次发挥了粮食处理设备的优势,超常规、超负荷的处理粮4.9万吨。是粮中历史上加工处理和储藏粮食最多的一年。而且经过低温烘干的水稻平均可以提高三个等级。这一举措调动了农户种粮积极性,解决了18万吨水稻潮湿卖粮难问题,稳定了外引农户继续承包土地的局面。
2001年农场深化改革,调整“利费税”上交形式:大豆以现金形式年初上交农场,水稻部分现金、部分水稻实物,粮食处理量再次下降,同年仅收水稻4000吨。2002年水稻受低温寡照影响和市场价格下跌,农户手中水稻出现销售难。“粮中”加大收储量,收购低质冰雪水稻1.9万吨,经过清选和低温烘干,销往佳木斯等地,粮中又次出现生机。如果调整好政策,切实维护农户利益,这套粮食处理设备仍然可以显示出现代化的优势。
三、晾晒
1987年小麦总产2.0万吨,水分低于15%,不需要增加成本烘干处理,全部在水泥晒麦场晾晒。当时晒场不够用,把场区水泥路和农用飞机场全部卸上小麦晾晒。场长王纯正在第一线指挥抢收小麦,党委书记才作文在后线组织机关干部、场直职工50多人,每天都坚守在麦场上晒粮、起粮作业。遇到雨天,全场干部、职工家属、学生手拿脸盆、撮子、扫帚到粮中起场苫粮。体现出洪河人爱场如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展示出洪河一片丰收景象和人们欢心喜悦的心情,这一年仅小麦盈利483万元。
1990年小麦又一次丰收,但这一年降雨偏高,小麦水分大,采取一边自然晾晒减少烘干压力,一边高温烘干达到标准水分,确保小麦丰产丰收。
1994年以后水泥晒麦场也闲置起来。
四、清选
1985~1990年为了减少小麦烘干次数,在小麦烘干之前,根据其水分、杂质情况分开堆放,小麦杂质多进行风选和筛选然后输进烘干塔进行烘干。大豆因不需要烘干,为了保证入仓达到国家收购标准,必须进行清选,清选前把大豆分类堆放在晒场上,然后利用装载机把需要清选的大豆卸到“卸粮坑”输送到清选机进行清选。补贸出口大豆单独晾晒、单独清选,有时需要进行二次清选,保证出口大豆质量为国家争光。
1994~2002年,农场只收购“利税”粮和国家定购粮,大豆清选任务压力减轻,相对大豆交售质量也好于往年。家庭农场交够农场剩余的大豆,进入市场,卖价很低,而且农户急需资金兑现。一般都不交粮中清选,有经营意识的职工自购清选机在地头进行清选卖出好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