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水利施工

第四节 水利施工


一、施工队伍
  1985~1991年水利队负责全场水利施工任务,魏忠德任队长,水利队总人数30人,其中工人27人,行政干部2人,技术干部1人。主要施工机械有:挖掘机7台、推土机10台。
  1992年谢云任水利队队长。
  1993~1996年水利科、水利队合并成立水利公司,鲁春生任经理,职工人数46人,其中行政干部3人,技术干部3人,工人40人。主要施工机械有:挖掘机7台,推土机8台,(1995~1996年3台)。运输油料车2台,通勤车1台。水利公司除完成农场施工任务外,剩余的挖掘机派到山东、哈尔滨等地施工,搞活了水利经济,增加了职工经济收入,减轻水利队的负担。1997~1999年水利科、水利公司分开,王立峰兼任水利队长,职工人数41人,其中工人38人,行政干部3人,主要施工机械有:挖掘机6台,推土机2台,油料运输车2台,通勤车2台。此期间是农场向水利投入资金最多,施工数量最高,质量最好时期。农场领导非常重视水利建设,对常年坚持在野外作业的工人非常关心。农场场长于金友每年拨付4万元补贴水利工人野外就餐。并在水利施工黄金季节向第一线工人慰问猪肉、鸡蛋等食品。水利队的领导组织人力、物力为前线职工家属解决家务事,每年统一为职工购买秋菜,使工人在第一线工作无后顾之忧,干劲十足,1996年完成土方量360万立方米,平均每台挖掘机完成40万立方米。50多岁的老党员、驾驶员张广华每天早出晚归给各作业点送饭、送水,有时因作业点分散要跑三四个点,往返八次。奔跑在田间路上,他驾驶的汽车是建场初购进的日本丰田越野小汽车,这种车全场共有12台,都已经报废,唯有这台由于张师傅精心保养、细心行驶还在运行。他不顾年老体弱,默默无闻十几年如一日的任劳任怨工作在第一线,为前线职工服务周到热情,赢得工人们的信赖和尊敬。被职工誉为水利战线的“老黄牛”。
  挖掘机手杜文茂患有腰间盘突出症,疼起来都直不起腰,汗珠从额头上直往下掉。但他仍然坚持在抗涝第一线,1996年施工土方量达70万立方米,创造水利施工最高纪录,199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这支具有政治思想觉悟高、技术过得硬的水利战线队伍,为农场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0~2001年初,水利局、水利公司合并,王立峰任公司经理,职工人数41人,其中水利局5人,水利公司工人36人,施工机械全部转卖个人。
  2001年3月,水利公司解体,农场的水利施工由外来车辆或农场职工私有挖掘机施工。
  二、施工数量与质量
  1985~1994年施工建设始终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兴利除害,集中力量建一片成一片的原则,标本兼治。
  1996~2002年水利施工重点是将原有2400×800米大网格改成400×600米或300×800米的小网格,对原有干、支等骨干工程进行清淤扩建,并进行配套桥涵建设。每年5月1日至11月1日为主要施工期,在施工中均能做到技术上的可能性与经济上的合理性相结合,合理安排施工程序,施工质量监督人员严把工程质量关,经常深入工地巡回监督检查,不合格处及时返工,确保每年水利工程施工任务按规划、设计保质保量完成,工程优良率达到90%以上,工程竣工后,由纪委、计统科、农业科、作业区协同水务局联合验收,共同对工程数量、质量进行检查、监督。
  1985~2002年共计完成水利土方3000多万立方米,桥涵258座。比191984年667.54万立方增加了2332.4万立方米,桥涵比84年105座增加753座。
               1996年改大网格为小网格。

  三、工程效果
  1985年由于农场地势低洼,土质粘重,降雨不均,水利工程不配套、网格设计过大泄洪能能力弱等原因,农业生产涝灾严重,单产较低,仅1991年夏涝,农场当年就绝产16万亩,占播种面积的55%,经济损失达2200万元,涝灾使大批耕地次年被撂荒,农场经济处于低谷。
  1995年农场加大水利建设力度,广开资金投入渠道,当年投资500万元建莲环泡抽水站一座,主、副厂房建筑面积165平方米,设计流量11.95米3/秒。安装了4台900ZLB—100型立式轴流泵,配用4台JSL—1,4—12N—155千瓦电机,总装机容量620千瓦,控制面积152.39平方公里,它担负着第一、第六作业区全部面积及第四、第五作业区大部分面积的内部排水功能,是强排与自流相结合的水利工程。
  1985~1993年共计争取上级小水投资429万元,大水投资771.72万元,1994~2002年共计争取上级小水投资723.6万元用以配套完善灌、排水网络,形成田成方,林成行,沟渠配套、路路畅通的良好格局,彻底改变了以往有沟不淌水,有路不通车的局面。同时,因地制宜,进行低产田改造,大力发展水田,走“以稻治涝”之路,增加了农场经济效益与职工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