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农田基本建设
第五节 农田基本建设
一、桥涵
1985年前农场农田基本建设采用农业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田—沟—林—路—建筑物综合配套来布置。共有桥涵118座(按原建场设计,应建625座),且有的涵洞冻裂,淤积现象严重,由于建筑物不配套,堵沟堵渠现象时有发生,使各级渠道衔接不佳,给排泄洪水造成严重影响。为了保证农业生产正常发展使农田达到沟渠配套,路路畅通的良好生产条件,1985~1995年建筑桥涵91座、
1996~2002年共建桥涵167座,设计洪水标准为十年一遇,载荷标准为汽车—15,挂车—80。其中桥2座,采用灌注桩基础,支沟、斗沟与道路交叉处建断面1×0.75米盖板方涵,末级沟渠(农沟)与道路交叉处建孔直径30厘米或孔径直径50厘米的圆涵,方涵采用浆砌石一字墙,圆涵、方涵基础都力经夯实,以防不均匀沉陷而断裂,钢筋混凝土部分为预制件,进口处均设防冻砂层,涵下为浅基础垫砂夯实。
二、农田路
1985~1992年各作业区都建有主田间路,在通往各田间地块的排水网以外3~5米的弃土堆上,由挖掘机或推土机推平作为农田支路,一般宽8~10米,1993年以后,随着外引农户机械车辆的增多,农田路常出现路面塌陷,凹凸不平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正常农业生产运输。
1999年农场投资42万元,购进天津产PY160C型平地机一台,由水务局张树林、姚国清两人驾驶,每年在解冻后期,封冻前期,对全场各作业区农田路刮平一次,以便于农业生产物资及农产品运输。夏季雨后农田路破坏程度高,平地机作业次数比较多,2001年农场出台农田路管理办法,由水务局协助各作业区管理农田路,在农田路易遭损坏的雨天栏杆禁止车辆通行,违者按农田路管理办法进行处罚,这一举措既减少了平地机械作业费用,又保证了农田路的正常使用。
三、农田防护林
1985年在各作业区的田间路两旁,根据防风要求结合道路田块布置主、副林带,林带采用株距2米,行距3米共为三行,树种为杨树或落叶松。对别拉洪河岸边与浓江河岸边的护堤林(树龄近20年),进行保护、抚育、更新,既挡住了风口,又可建成全场的材林基地。调节了区间小气候,涵养了水源,使网格内耕层土壤水分得到平衡,同时防御了春天的大风,减少了水土风蚀,保护了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