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汽车运输一、组织机构
1985~1991年汽车队改为正科级单位,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92年改制为运输公司。1997年解体。
1985年队长彭洪星,副队长刘义新,会计郭忠惠。
1986~1987年,队长刘义新,副队长庞学军。
1988年队长谢云,副队长庞学军。
1989年队长孙荣,副队长庞学军,会计朴仁南。
1990~1993年队长庞学军,副队长谭众业。
1994年,经理孙荣,副经理谭众业。
1995年,经理王兆昌,副经理谭众业。
1996年,经理谭众业。
1997年,经理王兆昌,副经理徐洪禄。
二、货运
1985~1994年汽车队拥有12吨五十铃汽车47台,其中长箱板车10台,自卸翻斗车29台,水罐车6台,油罐车2台。年度运量在6.5~7万吨之间,运进物资主要有化肥、农药、油料、零件及建筑材料。运出物资有大豆、小麦及其它农副产品。场内运输主要是田间送油料、送化肥、送种,收获季节接粮。汽车完好率在90%,利用率80%,出勤率85%。1985年建场的土建工程基本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汽车运输转入场内粮食、化肥、油料等运输,全程为农业生产服务。年运行57500吨公里,没有场外经济收入。1986年11月在二抚路洪河段修路工程中,驾驶员吃住在施工工地上,住的冷、吃的差,在汽车队带队田志和的领导下,奋战2个月完成任务。为农场创收20万元。1989年因场内运量减少,29台12吨自卸载重汽车因工作量不足处于闲置状态,一向经济效益较好的单位,处于经济呆滞状况。为此,农场决定汽车开出场门对外创收。从1989~1996年期间先后在富锦、同江、佳木斯、宝清、饶河、阿城等市县地搞货物运输。在富锦市运输甜菜,派出29台翻斗车,2台铲车,50天运甜菜3万吨,纯利40万元。当时正值严冬,气温零下30多度,汽车驾驶员刘福山、任贵、吕学禄基本吃住在汽车里,铲车司机孟凡荣、刘松安做到汽车随到随装车,展示了洪河人身上典型的北大荒精神,受到富锦市甜菜站职工的赞扬:“洪河人真了不起”,“洪河的车真棒”。截止1996年底汽车队从外部社会上为农场创收400多万元,上交农场280万元。
1996年产权制度改革,汽车全部转让给职工个人和部分场外人员。没有经济承受能力的职工没有承让汽车的,全部分配到作业区搞种植。汽车转让给职工之后,虽然活跃了运输市场,但同时也出现乱停、乱放、乱涨价,垄断货源市场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1998年5月成立了运输服务中心,地点在原车队院内。成立之初由交通科管理,后期归公安局交警队管理,实行统一停放、统一配货、统一结算运费,杜绝了乱停乱放等现象。同时将原有43间汽车库进行维修和粉刷,对外出租,每台汽车年停放费2000元,不按规定停放的车辆由公安、交通协助给予处罚。在此期间由于农业体制的改革,出现家庭小规模经营的机制,部分职工个人购置国产东风牌汽车情况。到1999年底国产汽车已达29辆,可以满足家庭农场的需求。主要是运进化肥、种子,运出商品粮和上交国家定购粮。此后,货运也推向市场,外地30吨位大载重车也进场运输商品粮和商品配货。
1994年由交通部门征费的私有汽车19台,118.5吨位,大客车2台,10吨位。特种车2台,11.5吨位。大货车9台,94吨位。2002年底全场拥有各种运输车辆29台,60吨位。
三、客运
1985~1990年洪河只有一台客车到前进火车站接站,农场工作人员出差要在前进住一宿,次日坐火车到建三江,不足100公里的路程需要二天时间才能到达。1991年开通洪河至建三江客运线路,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1993年省政府投资建设二抚路,抚远大客车原经由胜利、红卫农场去建三江和佳木斯的线路,改为经由洪河去建三江和佳木斯。从此洪河旅客出行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此期间有抚远至佳木斯,前哨至建三江至佳木斯,前锋至建三江至佳木斯,二道河至建三江至佳木斯,洪河至建三江5条客运路线经过洪河农场。同年农场投资300万元建设960平方米客运站。改变了冬季候车在室外历史。
1996年随着砂石路面的不断改善,客运线路也不断猛增。由原来的5条增加到10条,截止到2002年已发展达15条往返交通客运网络。全天候都有客车贯穿于洪河农场场区。客运站进出客车15余次,上下旅客每日达100多人次,外来打工时高峰每天达2400多人次,从此洪河人出行时,想什么时候走都有客车了。
1998年为了来场打工人员及外引水稻户的方便,在第六作业区成立了一个客运候车室,运行一年由于条件差,客流小等因素终止使用。2002年二龙山至抚远线路白色路面全线开通。抚远至哈尔滨、海青至富锦也开通客运线路。
1994年拥有日本产五十铃汽车47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