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采购供应

第三节 采购供应


一、油料
  1985年油料、原煤由上级主管部门下达指标,农场统一筹措资金由物资部门到前进镇火车站伟江油库采购。场内备有2台油槽汽车执行油料运输任务,每次上级下达指标后,为了保证生产,千方百计保证资金到位抓紧时间运进油库。但是建场初期因道路条件差,储油设备不配套,加油设备简陋,副油在露天存放,主油得不到过滤沉淀,油料管理粗放等因素,给农业生产造成一定损失。1986年建立中心油库,由原来2个油罐80立方米储油设备又增加了3个油罐150立方米,安装日本进口加油泵2台。1987年修建280延长米的油库围墙和铁大门,每个作业区配备30立方米油罐和一台柴油加油泵。1988年建一栋200平方米的副油库,改露天存放为库内保管。这个时期不仅中心油库能够进行过滤和沉淀;而且作业区也能够达到二级过滤并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柴油沉淀。同时根据作业区的计划及时把油料送到作业区各油罐内,保证不影响生产。1990年场区发电需要35#和20#柴油200吨,每吨差价800元,增加农场支出1.6万元。而且越是冬季高号柴油越是紧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由物资库自行设计建造一栋400立方米能够长年储存0#柴油而且冬季能够自动加温的库房。建后后当年试用,性能达到设计要求,正常运转达6年。1988年从富锦市农机厂购进4个50立方米的油罐,增加200立方米储油设备,中心油库一次储油可达到430立方米;同时按油罐编号分别储存和沉淀,保证柴油油质。1996年开发水田,田间用水全部靠柴油发动机抽取地下水,柴油供应量虽然未见增多,但是水稻户经营规模的大小与发动机的功率大小不同,机井分布在各地号,农户用油需到场部中心油库加油,给生产带来很多不方便。为此农场决定油槽车送油到作业区,到田间地头。此期间平均每年消耗柴油2345吨,汽油252.7吨。1994年~2002年平均每年消耗2450吨,汽油173吨。
  二、化肥农药
  1985年农场统一经营时期,生产资料由农场上报计划,由物资部门在建三江管局生产资料站采购。化肥由国家统一分配,不足部分申请上级主管部门给予平衡调剂或由市场调节。化肥供应根据作业区种植计划按每亩耕地制定的农艺技术措施,播肥量直接运到作业区管理。1988年国家对统配物资实行“双轨制”计划内的化肥平价分配,计划外化肥议价供应。按交售粮食实行“粮油肥双挂钩”。每交售50公斤粮食供给柴油1.5公斤、化肥7.5公斤。1988年场内批办11户开发性家庭农场,种植1.3万亩耕地由物资科与政研室配合把挂钩柴油21.17吨,化肥42.36吨落实到家庭农场,起到调动职工、农民多交粮的积极作用。
  1990年随着科技种田的意识增强和土壤肥力下降等因素,化肥施用量由原来每亩耕地施用6~10公斤,增加到15~20公斤。化肥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化肥经营主渠道仍然是国营企业,大量的化肥需求量加大流通渠道的管理难度。无奈一方面争取上级主管部门下拨化肥指标,一方面寻找化肥生产厂家议价采购化肥。虽然经过多方努力仍然满足不了需求。1991年受涝灾影响,连续两年播种面积没有完成计划。1992年仅播种10.6万亩地,化肥购进积压在库。1996年实施以稻治涝战略,水田面积不断扩大,施用尿素量比原来增多,迫使农场不得不与农垦浩良河化肥厂直接采购议价尿素。1997年消耗化肥5223吨,比1990年3083吨增加41%。
  1998年化肥市场放开之后,不仅供应量能够得到满足而且化肥品种也非常多,场内化肥经销私营企业2家,在工商部行政管理部门和农场农业技术部门的监督和质量检验下都能保证货真价实而且服务质量很好。
  三、农机配件
  1985年农机配件主要以进口机械为主,由机务部门做计划提出申请,由财务部门向省财政厅请示外汇,批准后还要经中央银行担保才能使用外汇购买进口机械配件。1985~1987年每年额定外汇50万美元。基本能够保证进口机械配件的需求。1988~1993年因为美元升值,农场经济状况欠佳,每年只能申请5万美元的外汇购买部分易损和急用备件。由于进口机械在建场初期受土地条件差,作业阻力大等影响,很多零部件严重磨损,不及时更换零件只能带病作业,影响工效,影响机车使用寿命。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农场先后调整物资库机务技术人员到物资库对进口配件管理。1985年王智杰调到物资库任副科长,主管进口配件计划和管理,主要鉴定更换外机配件是否合理。1985年把具有修理技术,懂零件加工工艺的修理厂副厂长万洪善调到物资库任副科长,主管进口配件国内加工、零件鉴定和零件分配工作。并万洪善5年内在国内找厂家加工零部件355项,保证了生产并节省外汇175万美元,与国内加工成本118万元比较,节约支出1282万元。
  1996年农业机械发生很大变化,原进口农业机械除部分收割机之外全部清理报废。报废的机型与更新的机型不同,零配件不能通用,加上农场开发水田和兴办职工家庭农场,一些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小数量不多,而且职工个人的机车由于精心使用和保养需要配件量也不大,同时进口机械配件国内市场化。建三江地区私营外机配件商家到处都有。物资库不再经营进口配件,原库存600万元美机配件在库积压。1996年场内小型拖拉机配件私营经营商3家。到2002年已有4家农机配件商店。
  四、基本建设材料
  1985年场内职工家属住宅房土建筑工程结束,生产用房建筑仍然在建设中。基建所需要的钢材、木材和水泥等材料仍然由国家统一调拨分配。物资部门根据农场基本建设计划上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在国内调剂,短缺部分由市场调节。1985~1995年消耗钢材954.4吨,平均每年消耗95.4吨;消耗木材707立方米,平均每年消耗70立方米;消耗水泥3742吨。1998年钢材、木材市场放开由市场调节。水泥、红砖靠农垦内部生产厂家供给。随着私营经济是国民经济主要组成部分的政策出台,私人建房逐年增多,其所要的建材全部由开发商市场采购。
               主要物资消耗
              (1985~2002年)
  表2-19                         单位: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