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信访
第六节 信访
一、机构沿革
1985~1993年信访工作由办公室兼管,由组织、审计、工会、监察等部门组成领导机构,信访组织成员发生变动后,上墙公示,注明场领导接待日、接待地点。1994年信访工作由纪委兼管,隶属行政领导。
信访办主任更迭:
1985~1992年李松林兼任。1993~1994年张兴旺。1994~1995年李伟兼任。1996~1997年李凤歧兼任。1998~2002年孙思义兼任
2002年信访领导小组成员组长:张维明、阎喜成,副组长:周培强、姜新宝。成员:孙思义、金淑华、刘继宏、刘守军、孔凡荣、吕维清、胡志刚、袁国利、高彦斌。
二、来信来访
1985~1994年,因建场时所调进职工的思想、文化、身体素质都较高,楼房统一供暖供水居住条件好,小城镇环境优美,工资收入丰厚等因素,职工、家属对已有的生产、生活条件非常满意,来信来访人员较少。只有部分要求从事个体经营的上访事件,每年不超过4件,均得到满意回复。
1995~1997年农场加大改革力度,对场直单位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先后有8个单位转制为民营。职工下岗后分配到作业区从事农业生产。由于农场包揽一切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此期间上访的重点集中在下岗再就业、承包土地缺少资金、生活困难等问题上。面对改革带来的冲击,职工思想一时转不过弯,但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职工思想认识的逐步提高,经过1~2年的时间,这些问题都得以解决。2000年又一批场直单位职工下岗,由于土地已经被职工和外来农户包满包严,这批下岗职工无业可就,只能在家赋闲或给私营业主打工。水利队职工高国上访的“下岗职工生活补贴问题”引起农场重视,经请示建三江分局批准,使24名符合条件的职工每月可以拿到国家发给的下岗生活补贴金210元。这一问题的圆满解决,对场内社会安定团结起到积极作用。
1998~2002年是巩固改革成果,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此5年间受理来信来访124件(次),其中土地承包合同纠纷58件,下岗失业问题6件,民事纠纷36件,其它问题17件,信访办通过做思想政治工作,解读农场政策,与当事人协商调节等方式处理117件都达到上访者满意,进一步巩固了场内社会安定的局面。尚有7件由于事实不清或者无理取闹等原因没有解决,结案率为95%。
三、信访处理
1985年全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黑龙江省垦区允许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四区职工王化武、杨世校联名写信给邓小平,申请办家庭农场。此信件转发到省信访办,由垦区信访办转到农场,经过农场认真研究决定,找两位工人师傅做思想工作,说明农场当时不宜办开发性职工家庭农场的原因。原因之一:场内机械力量有闲置,荒原开发不需职工自己购买农机具进行,否则会导致机械力量浪费问题;原因之二:洪河是80年代新建的现代化农场,使用大型进口农业机械,执行标准化作业,大机械作业优势明显不宜使用国产小型农机,同时也不利于农机管理。大机械转让价格贵,职工个人无经济能力购买,现阶段不适合办家庭农场。经过耐心的工作,说服了两位职工。
1987年木材厂工人曾凯写信给国务院,请求允许自己在场内创办私营企业,信件转给农场,经政研室调查研究,认为曾凯的思路符合国家改革政策,应该给予支持和扶持。但是,经考察其人不具备创办私营企业的条件,其经营规模、资金、产品、销售都没有可行性论证。经过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该人放弃了自己的打算和计划。
1988年七区职工李正勤由于非因公致残,丧失劳动能力,其家属不是职工,家庭生活出现困难。找到信访办,经调查了解虽然属非因公致残,但责任并不在本人,考虑是农场职工应该给予照顾。农场领导采纳了信访办的意见,安排李正勤的妻子到文化宫上班,并免去其子女上学的学费。使李正勤一家非常感谢信访办和农场领导。
2001年3月接到安居工程居民彭某反映的建房质量问题,与城建、审计部门协同,对小区住房进行查访和调查,发现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为了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请示汇报农场领导,引起农场重视,专门召开领导班子会议,研究决定给予维修。
2002年5月木材厂下岗职工王忠利,年满58周岁,患有糖尿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由于原单位已经解体,其下岗后被遗忘没人管。于5月7日来访到农场,经与劳动保险部门研究,农场领导同意,给予王忠利享受下岗职工生活补贴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