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统计管理一、统计队伍
1985~1992年统计人员实行基层领导班子提名、农场组织部门考核、党委审查、行政任命的管理体制。各基层核算单位配备专职统计,农场设有计统科,配备专职统计。1992年作业区实行主任负责制,统计人员由作业区主任聘任,组织部备案。作业区为了精简机构都由副主任兼任。1999年按照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要求,执行统一持证上岗制度,全场统计必须到总局组织的统计学习班学习,考试合格颁发国家统计局统一下发的《统计上岗证书》。作业区配齐专职统计。到2002年全场统计人员持证上岗率达90%,统计技术职称中具有初级职称者4人,中级职称者1人。
二、统计报表
1985~1994年统计报表实行基层报表、农场汇总、上报管局的模式。1995年改为微机报表,超级汇总,年报表将各基层单位录入微机、网络传输。1997年农作物单产、总产统计均采用检斤入库的调查方式。1998年农作物以实割、实测抽样调查方法测定单产、总产。1999年开始实行统计台账,以台账为基础填报统计报表,做到账、表相符。
1985~2002年共统计社会大型普查七次。1986年全国第二次工业普查,对修理厂、发电厂、木材厂等单位进行调查,完成国家普查的各项指标;1990年7月1日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3年全国第三产业普查;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6年第一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2001年12月31日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提供了可靠数据。
三、各项经济指标
1985~1993年以农场为经营主体的统一经营时期,粮豆总播种面积226万亩,年均25.1万亩,与1984年25.7万亩基本持平(1992年因1991年涝灾没有完成整地,仅播种10.55万亩)。粮豆总产22.5万吨,年均2.5万吨,比1984年2.1万吨增加19%(1992年仅生产粮豆8572吨)。农业总产值19506万元,年均2168万元,比1984年1437万元增长50.8%。经营利润盈亏相抵利润1121万元,年均124.6万元,比1984年年均的81.8万元增长52.3%(1991、1992两年亏损1825.7万元)。
1994~2001年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形式的分散经营时期,粮豆总播种面积223.4万亩,年均27.9万亩,比1993年27万亩增加900亩。粮豆总产75.9万吨,年均9.5万吨,比1993年3.4万吨增长179.4%,其中2001年总产12.5万吨,是1993年3.8万吨的228.9%。农业总产值113290万元,年均14160万元,比1993年4421万元增长220.2%,经营利润中农场利润2066万元,年均258.3万元,比1993年208万元增长24%;家庭农场利润6697万元,年均盈利837.1万元。人均年收入3762元,比1993年1781元增加111.2%。
四、劳动生产率
1985年为建场初期,人少耕地多,劳动生产率居全国之首。全员人均生产粮豆7100公斤,每一农业工人15600公斤。全员创产值8738元,每一农业工人18760元。
1993年全员人均生产粮豆12800公斤,每一农业工人生产粮豆21400公斤,人均创产值30385元,每一农业工人创产值50743元。
1994年以后,随着水田面积的逐年增加,农业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标因有外引水稻户而不能准确表示全员职工与农业工人创产值的指标,就再没有核算过。
历年经济指标
(1985~2002年)
表3-3 单位:亩吨
历年生产指标
表3-4 单位:吨
劳动生产率
(1985~1993年)
表3-5 单位: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