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审计监督

第三节 审计监督


1985~1994年,对农场所属核算单位进行审计,主要是事后审计。审计出问题,只是依据审计规定,给予单位主要领导人和会计进行相应的处罚,同时提出整改建议,但跟踪监督落实得不够具体,以后仍然出现违纪问题,审计警示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1995~1999年推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后,促使单位主要领导人在平时经济活动时就注意企业行为,经济责任审计起到超前监督作用。
  1996~2002年,审计在农场地位被重视起来。农场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对各单位进行目标考核管理,制定目标考核指标时,由审计科进行事前审计。农场一年一度的职工代表大会,审计科参加议政,对职工提案参加解答、讨论,掌握了解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农场对各单位核算承包指标,审计人员参与核实指标,并要求把住财经纪律关。企业财产清查时审计也必须到位认真盘点,合理评估,帮助审后单位整章建制,清理审计档案,依法审计程序。把预算监管审计与常规审计结合起来,进行经济运行中审计。
  自1998年以来,事后审计逐渐减少,遂改为事前和事中审计,为企业经济建设起到保驾护航作用,为推行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长城。
  2002年为实现审计手段智能化,广泛应用计算机开展审计,审计查证、分析、复核都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在审计信息的收集方面发挥了作用,实现了办公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