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科研成果
第三节 科研成果
一、论文
1985~1993年获总局级优秀论文2篇、建三江垦区第四届科技大会成果一等奖3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4篇,在国家二级刊物发表文章2篇。
1994~1998年获总局级以上优秀论文3篇,获建三江分局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在二级刊物发表文章14篇。
1999~2002年获建三江管局级以上科技成果、推广、进步奖:一等奖6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2篇,在国家二级刊物发表文章8篇。
毕业于农机中专的王永和在农场从事机务工作20余年,撰写论文16篇,获总局科技成果一等奖2篇、管局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在国家二级刊物356
发表论文11篇。更新、改装若干农机具配件。东北农学院分配来场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张玉军,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撰写论文7篇,获总局科技进步奖1篇、管局科技成果1篇、优秀论文2篇、在刊物发表文章3篇。王淑芳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撰写论文9篇,获总局科技成果一等奖1篇、二等奖1篇、三等奖3篇、发表论文4篇。
二、科技推广与应用
1985年小麦收获时连降大雨,田间积水,3588拖拉机单后轮陷车,麦翻地作业受阻,科技人员积极想办法,用45号元钢加长后轮大轴28厘米,改单轮作业为双轮作业,提高防陷能力。
1985年坚持科学种田的指导思想,在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的基础上,坚持小麦、大豆秸秆还田,面积不少于80%,重点为第七、八作业区。小麦推广航化灭草、喷肥,大豆秋起垄秋施肥等技术措施,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
1986~1987年,针对进口机械必须使用进口机油需要大量外汇,农场支出增加的问题,机务技术人员经过长期对进口机油使用和使用后进行检测及可行性试验,改“按时换油”为“按质换油”。进口机油从原来使用150小时延长到270小时,三年节约资金23万元。同年对3588拖拉机前桥差速器、行量齿轮半轴只有一个支撑点,作业时半轴受侧压力大、磨损严重的缺点进行改装。把两个半轴改为一个长轴,由一个支撑点增加两个,受力均匀,延长使用7年以上。同时,对拖拉机“折腰转向轴承”外球面自动调心轴承进行改进,提高转向灵敏度。1460型联合收割机凹板条过密,麦粒不易分离到“承种盘”上,造成跑粮,改装采取隔一条凹板摘掉一条的技术,增大凹板条间距,使麦粒能够脱落在“承种盘”上,减少收获损失5%。
1987年小麦获得丰收,总产21813吨,粮食处理中心清选设备,初清机工序清选小麦达不到商品粮要求,机务技术人员精心研究,改装6台国产清选机、复清机生产线和流管流程,提高清选质量。连续3年小麦90%以上为一等粮。由于机械作业条件差,作业时间长,农机大部分零配件需要更换,从国外进口每年需要50万美元。由于外汇国家有配额等因素的影响,农机不能正常作业,三率逐年降低。根据这一情况,先后到上海、北京、哈尔滨、浙江、齐齐哈尔等地寻找了国内30多个厂家,签订单项和多项零配件加工生产协议,按照提供的样品和自我设计的图纸加工生产齿轮、轴承、橡胶、尼龙部件和发电机等8大类200多个品种,经使用证明,质量完全达到进口同类产品技术标
准,解决外汇定额不足的问题,节约了农场资金。国产配件由1988年的234种发展到2002年317种。
1988年建成标准化水泥飞机跑道,推广航化作业技术,成为农药灭草、喷肥重要技术措施,其作业效率高,效果好,很快被农场、家庭农场广泛应用。1994年后,随着土地承包到户,大片土地分块经营,飞机作业面积逐年减少。但是,科技意识较高的农户仍然盼望应用航化作业技术。
1989年引进八五二农场机械厂生产的播种通用机,推广应用小麦侧深施肥、大豆宽垄作业、垄上双条播种、统一多菌灵拌种等农业技术措施,为增强农业后劲打下良好基础,当年麦收连降特大暴雨,农田积水20厘米。总产量仍然达到30839吨。1997年随着小麦面积减少,这项技术没有推广开来。
1992年制定“科技兴农”方案,坚持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推广种子100%达到湿拌种,增强药剂粘着度,小麦播前深施氮肥90%以上,小面积进行芽期和苗期追肥试验。同年,与八一农垦大学签订推广“大豆三垄栽培技术”的协议,探索改装大豆播种机,垄上双条精点,垄体分层施肥、垄下深松,科学测土施肥,合理施用微量元素与作物生长激素,扩大化学除草面积,应用种衣剂拌种措施,推广喷灌技术,同时培训喷灌手,达到一机多用与综合利用。
1993年配合总局航空站完成黑龙江省科研课题,“水稻航播”试验。选择第一作业区比较完整的4~5号地144亩进行航播。播前要求地要整平,水整地沉浆后清水播种,种子要催芽1~2毫米,达到松散不粘,便于航播种子落地均匀。秋收前,经总局水稻办来农场测产,亩产达837斤。但在10月27日的一场大雪将水稻埋在雪里,动员机关抢收,损失很大。1994年在九区由绥化市杨贵民承包800亩水稻,利用航播技术,但因草荒等原因,亩产700斤,效益不够理想。主要原因飞机作业成本高,产量低,水平地标准要求高等因素,以后再也没有应用航播技术。
1996年大面积开发水田,先后推广应用寒地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在技术上推广“三化”栽培———旱育秧田规范化,旱育壮苗模式化,本田管理叶龄指标计划化。在管理上应用“六化”方案———水稻种子生产专业化、水稻秧田建设规范化、水稻本田管理标准化、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突破性措施普及化、家庭经营规模化。扩大盐水选种,硫氨水选种及“三膜”覆盖技术。坚持高台育苗,提高秧苗素质,应用搅浆平地机,提高水平地水平,扩大机械播358种,扩大钵育摆栽,合理推行宽窄行,8行密植,坚持大棚综合利用,采取井水增温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水稻高茬收割秸秆粉碎还田技术。
1998年投资300万元建成种子加工厂,配套加工设备,购进水稻潮粮烘干设备,扩大良种覆盖率,促进优良品种的普及与推广。坚持调早、调优、调专、调特的原则,以繁育为主、引进为辅。水稻品种以空育131、垦94~202、垦94~227为主,淘汰绥粳3号、杜绝12叶片以上越区品种和对温度敏感不抗低温的龙交91—061、龙育96—177品种。1999年在八五二农场引进4083(龙麦26)小麦种子200吨进行繁育种植,同年引进绥玉14、卡皮托尔优质玉米种子推繁,并先后引进白瓜子、红小豆、小粒豆等经济作物,使种植业向多元化结构方向发展。
1999年投资建设水稻工厂化育秧基地,高台钢骨架大棚,铁轨滑道和微喷设备,引进日本久保田催芽机械和播种机。每作业区建一处,每处38栋,承负面积2000余亩,全场共9处,统一作业标准,统一苗棚管理,基地育出的秧苗素质好,达到旱育壮苗标准。
2000年按照总局提出的水稻生产“632”奋斗目标(即亩产600公斤,粮食质量达3等粮以上,亩效益200元),农场委派农业科副科长张玉军到各作业区田间,组织召开现场会,以会代训,以点代面,通过讲解技术规程,展示科技成果,发挥现场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提高水稻标准化作业水平。旱田应用高油、高蛋白大豆品种,推广大垄密,缩垄增行等新技术。
2001年在第三作业区应用大豆大垄密新技术试验,亩产378斤,增产15%,以后又进行一些尝试,但由于机械设备不配套,土壤结构不适宜等原因没有全面推广。
2001年重点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打造A级绿色水稻基地5万亩、大豆2万亩。每个基地配有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按照A级绿色栽培技术进行。基地标牌醒目,注明技术规程、栽培措施,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增加有机肥、生物肥施用量,严禁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适期收割、充分干燥、低温贮藏、精细加工,以改善品质、降低残留,生产优质绿色产品。
2001~2002年农场设立科技热线,由农业科副科长张玉军为热线服务。使农户在田间用手机就可咨询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问题,大大方便了农户,促进了科技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