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师队伍一、队伍发展
1987~1989年,洪河职工中专和职高停止招生,教师有的调入外地,有的调整到场内其它单位,大部分留在中小学从事教学工作。
1994年8月,教育科和中学实施改革,精简人员,教育科由原来12人精简到4人,中学由原来27人精简到20人。
1995年以后,农场实施改革开放、开发战略。外来稻农、务工人员和从事个体经商的人员大量增加,其子女也随之迁入农场就读,中小学生在校从565人增加到2002年的1067人。从1996年始学校从省内各师范院校招聘教师34人,
2002年,已有中学教师34人,小学教师33人。
二、师资培训
1985年有76名中小学教师通过成人高考,获得了专科、本科文凭。教师通过参加分局、总局、省内举行的教研活动以及各种培训,提高了教学水平。同时先后组织教师分别到建三江一中、局直中学、局直小学、七星一中、七星二中、勤得利中学、前进中学、青龙山中学及宝泉岭重点高中等学校听课,进行教学交流。1998年三次请哈师大心理学专家吴万森教授、省教育学院王殿春副教授等专家来学校讲学。根据教师的思想、教学状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政治和业务学习。定期举办各种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教学百花奖等活动。经过多年的努力,培养了一支比较优秀的教师队伍。
三、教职工管理
1995年农场[1]号文件明确规定,“成绩优异的教师由农场出资到北京参观学习”。自此成绩优秀的教师继续到北京、泰山、曲阜、大连等地参观学习。
1998年制定了《洪河农场教育系统改革实施细则》,以农场文件形式下发,其中包括人事制度改革、工资制度改革等。实施教学成果奖、名次奖、班主任升学奖、竞赛奖和考评尾数淘汰制等20条细则。每年拿出4万余元奖励优秀教师,对教育系统起到了客观调控的作用,促进教育事业步入了良性循环轨道。
2000年,制定了《学校后勤改革方案》,食堂人员从学校分离,实行企业化管理,分灶经营、自负盈亏。推行竞争机制后,食堂增加了饭菜品种、降低了价格、避免了浪费,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
2002年对教师的管理,采取宏观紧,微观松的管理方法:宏观上的目标使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使其工作向高标准攀登。微观上尽量消减杂规矩,具体要求放松,给教师提供自由空间,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心情舒畅地工作,发挥出自身最大的潜能。注重舆论引导,始终让正确的导向占据学校空间,避免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内耗,提倡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出现矛盾时互相谅解。从而在学校建立起了团结、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
四、师资结构
1988年农场中小学教师56人参加职称评定。由学校申报把关,组织部门审批,报送管局、再由总局职称改革办公室评定。
教育中心参评7人,被评定小学高级教师3人、一级教师2人、工程师1人,助理会计师1人。
中学参加评定28人,被评为中学一级教师7人,二级教师6人、三级教师13人,助理工程师1人、未评定1人。
1988年,教育科具有高级职称者1人;具有小教高级职称者3人;具有中学高级职称者1人,具有中教一级教师职称者7人;具有本科学历者1人。
2001年垦区推行科技干部评聘分开制度。经农场组织部门评定,场长聘任,教育系统被聘任65人,其中中学29人,小学30人,教育科6人。占应聘人数98.1%。
中学被评为高级教师11人,是1988年的7.5倍,一级教师7人,是1988年的2倍。小学被评为高级教师8人,改变了1988年小学没有高级教师的历史。
教育科被聘用工作人员资历
(2001年)
表5-1
被聘用中学教师资历
(2001年)
续表5-2
续表5-2
被聘用小学教师资历
(2001年)
表5-3
续表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