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中小学教育

第五节 中小学教育


一、集中办学
  1987年,农场把远离场部地区1984年从前进农场规划到洪河农场的第七、八作业区的小学网点全部集中到场区小学就读,在学校居住,在学校食堂就餐,有舍务老师管理。每星期五下午学校用大客车把学生送回家,星期日下午再去车把学生接回学校,洪河是当时全管局最早实现集中办学的农场。
  二、教学改革
  1985年,教导主任张兆双自费到辽宁盘锦市拜师魏书生,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回校后在全校掀起了学习魏书生教学法的热潮,使教师萌发新思想,革新教学方法创新行为接连涌现。
  1991年通过整章建制,充分发掘教师内部潜力,教学、教程日趋正规化,教学质量逐年提高。1993年36名毕业生升入重点高中12人,占毕业生的33.3%;
  1995年45名毕业生,升入高中20人,统招中专3人,占51%;
  2002年
  54名毕业生升入重点高中32人,占59.2%。建三江重点高中每年只招收270人,全局平均录取率12%,1995年中考升学率高于全局平均39个百分点。
           升入高中中等学校学生统计表
              (1993~2002年)
  表5-5



  1996年农场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的经验,把中小学合并,实行九年一贯制。1997实行科校合一进一步理顺体制,强化管理,建立起德育、教学、教研、总务四条线,使教育、教学走上了稳步提高的道路。在建三江分局是首例推行这两项改革的学校。
  三、教学管理
  1990年推行的“教学百花奖”、“优质课评比”。到2002年已进行了7次,每次都有十几位至三十几位选手参赛,展示学校最新的教研成果,锻炼了大批教师,发现了新秀,为培养各级教学能手提供了后备人选。
  1991年对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检测五大教学环节,进行量化管理。定期检查,常抓不懈,使教学质量沿着正规化的道路迅速提高。
  1996年,持续三年开展了以说课、讲课、评课为主要内容的教研活动。每周一次的公开课,为全体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的空间,也提高了全体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同时,对常规管理、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严格按计划执行,从而使学校形成了有序的高效运转的格局。
  四、学制转换
  1985年,实行“六三”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
  1993年9月,小学开始实行“五四”学制,即小学五年、初中四年。1998年小学全部过渡完毕,小学只剩五个年级。到2002年,初中全部过渡完毕,初中为四个年级。
           中小学历年班级及学生数量表
               (2002年)
  表5-6



  五、教学教程
  1993年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和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国家课程计划的要求,学校具体安排学生学习的课程。
  1985年中小学教学教程按国家规定计划安排,小学阶段开设的课程有:思想品德、语文、数学、社会(历史、地理)、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学科。1995年小学开设英语,开设年级为四、五年级。2002年9月改为从三年级开设英语,1998年开设微机课,开设年级为三、四、五年级。
  初中阶段开设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美术、微机、劳动等课程。初中1998年9月开始开微机课。
  初中1998年9月实行“五四”制,2002年9月过渡完毕,三年制初中、四年制初中课程表:
  1996年大量开发水稻,外引稻农1800多户,这些稻农一开始把子女留在老家上学。后来,一些稻农户口迁入农场,成为永久性居民,其孩子随之入农场学校就读,有些稻农和务工人员虽然没迁户口,但看到农场优越的教学条件和高质量的教学,也纷纷把孩子带到农场入学就读,因此洪河中小学人数逐年增多,班级也随之增加,1996年有14个班级,2002年中小学已增至25个班级,学生数为1076人。1996~2002年有96名稻农子女考入重点高中。优质教育使农场学校成为引进农户来农场投资开发种地的金字招牌。
  六、德育教育
  1994年确立的德育方针是:“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课堂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教师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注重学科德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学校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1998年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要求学生首先要背诵规范,在背诵的基础上强化训练,以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学校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北大荒精神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晨会、专题讲座、重大节日活动、团队活动等,每次都力求有声有色注重实效,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1999年,学校开始承担“中华传统美德与北大荒精神教育”、“创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三个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中华传统美德与北大荒精神教育”推动了学校德育向高层次发展,经过两年多的实验,进一步扩大到社区,进行“中华美德与社区道德建设互动研究”,学校被确定为这一课题的重点实验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使学校加强了对厌学学生的研究,加强差生辅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学校的特色。2002年,学校被黑龙江省教育学会授予“先进实验学校”称号。创新学习实验,推动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对教法研究的深入开展,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几年来,教师有147篇论文获总局、黑龙江省、国家级奖励或在刊物上发表。
  七、教育科研
  1985年就有部分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张兆双首倡学习魏书生教学方法,1990年全体语文教师进行快速作文训练实验,1994年学习上海青浦数学经验,以及张思中英语教学法。这些实验,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终因没纳入正规的教育科研管理,没有坚持下来。
  八、教学业绩
  1994~2001年,连续七年获分局中考综合成绩第一名。2002年获综合成绩第二名。
  1994年,获建三江管理局“双文明建设成绩突出单位”。
  1998年,获建三江分局首届初中教师基本功大赛团体第二名。
  1999年,获建三江分局“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2001年,被建三江分局授予“初中教育先进单位”。
  2001年被中国教育学会“十五”重点科研项目《学校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实验》总课题组授予“先进实验单位”。
  2002年,获黑龙江农垦总局“第五届职工读书活动先进集体”称号。
  2002年,被建三江分局授予“初中教育先进单位”。
  2002年,被全国少儿书画竞赛委员会授予“第十五届《双龙杯》”全国少儿书画大赛“优秀集体”。
  为学校教育、教学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
  宫烨云:初三化学毕业班化学省统考1996~2001年六次全分局第一名,评为分局教学能手。
  陈洪波:初三毕业班历史省统考1997~2000年四次全分局第一名。
  魏丽萍:初三毕业班物理省统考1998~2001年四次全分局第一名。
  王雅宾:初三政治省统考1999~2001年三次全分局第一名。
  李永红:初三数学省统考1996年、1999年、
  2003年三次全分局第一名。
  邓晓霞:初三英语省统考1998年、2000年全分局第一名。
  潘世珍:初三政治省统考1995年、1997年全分局第一名。
  朱 赫:初三生物省统考1997年、1998年全分局第一名。
  龚淑艳:初三语文省统考1996年全管局第一名。
  杜瑞玲:初三数学省统考1997年全分局第一名。
  赵德臣:初三语文省统考2001年全分局第一名。
  刘玉军:初三数学省统考2001年全分局第一名。
  吕立华:初三数学省统考2000年全分局第一名。
  谢文娥:初三地理省统考1998年全分局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