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
第二节 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
沼泽湿地生态实验站
一、建站历史
建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实验站是根据沼泽湿地分布特点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1983年10月提出来的。由中国科学资环局(地学部)于1985年4月批准建设,于1986年5月中国科学院资环局与三江站领导和专家共同考察,选定站址。1988年建成三江站综合楼。1989年开始部分项目的观测、实验、研究工作。1992年成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基本台站。三江站的科研工作大体经历了建站初期(1983~1987年)、筹建阶段建设(1988~1991年)和成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基本站以来(1992~2002年)的三个阶段。经过这十几年的努力和建设,已基本形成一个在国内和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观测、试验和野外研究基地。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是在详细研究了生态学最近发展动向,调研了世界上已有的以长期生态系统监测和研究为目标的网络的设计与执行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情况,从100多个野外台站中选出条件较好,有代表性的野外生态站(29个站,5个分中心,一个综合中心)组成覆盖全国主要生态类型区的研究实体。三江站按照专业分工和代表的生态类型及地理位置,主要承担:对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特征长期监测;全面深入研究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动态、持续利用、保护途径和方法;提供湿地农业开发的优化模式及配套技术;为地区和国家关于资源环境方面的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解决全球性重大资源环境问题方面做贡献。为了较好的完成和承担上述任务,由世界银行提供36.7万美元,中国政府提供100万元人民币用于增添仪器设备,扩建野外实验设施、改造客房、计算机房和实验室等。
基于上述情况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要求于1992年12月29日编写完成了《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实验站建设报告》。1993年5月28日以1993长地字39号文件《关于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站基建扩初和概算的请示》,上报中国科学院基建局审批,这次是在原来基础上完善和扩建基础设施,增添必要的观测仪器,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以丰富研究内容,提高研究水平,完成CERN下达的任务,达到连网和吸引更多的客座研究之目的。
二、作用和研究背景
三江站是湿地学科的支撑和科研基地,肩负着沼泽湿地观测,研究,试验与人才培养和对外交流“窗口”的重要任务。10年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三江站对湿地学科起到了支撑和促进作用,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随着湿地学科的发展其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三、研究内容及与农场的关系
建站以来,承担国家、院及省部级项目近3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其中的“三江平原低湿地农田生态系统水分运行和转换规律研究”为区域环境建设和区域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探索区域农业的发展模式,其研究成果对区域农业发展起到引导作用。院重大、重点、特别支持项目十六项:其中“松嫩—三江平原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研究”、“三江平原沼泽地泥炭资源利用与复合农业生态模式研究”、“沼泽资源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化调控模式与对策的研究”、“三江平原典型低湿地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养分循环与生产力关系及优化模式建设研究”、“三江平原湿地农业高产优化示范模式及生态系统动态监测”、“三江平原大面积开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合理开发模式研究”等都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的研究项目,其理论与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另有“三江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地下水承载力关系研究”等长春地理研究所所长基金项目两项,均与区域农业和区域经济息息相关。
四、主要成果: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运转以来,承担和支撑了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院重点和基础研究特别支持以及所长基金支持项目共18项,取得了许多成果。主要是:作为“中国沼泽研究”成果的主要组成部分,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1995年出版《三江平原沼泽研究》文集;在分析整理过去已有科学数据的基础上,撰写了《三江平原进一步开发的建议》一文,建议将开荒规模66.7万公顷缩小为33.4万公顷,增加中低产田改造的面积,为国家和黑龙江省政府所采用;把地理学研究空间关系和生态学研究功能作用的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景观生态设计,正在沼泽湿地上建立稻、鱼、经济植物复合生态模式。
三江站以“在沼泽湿地上建立和完善主产、主攻、稳产的农业开发模式,为区域农业持续发展提供示范”作为站的重要的发展目标,以满足国家发展区域农业和区域经济的需求。
三江平原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豆基地,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农业能够持续发展,是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有必要开展:
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能力与制约因素分析;
区域大面积开荒对生态环境负反馈的防治途径及合理开发规模研究。
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优化结构与模式研究。
建立区域沼泽湿地与农业资源环境数据库及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