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劳动模范事迹简介
第三节 劳动模范事迹简介
邵根泽
邵根泽,中共党员。1979年来农场七区工作,历任保管员、党支部书记。
1979~1991年,在担任保管员期间,大到机车零、部件、小到螺丝钉,他都 精心保管一丝不差。1986年,为保住集体财产不受损失,他用身体挡住了从 车上掉下来的一桶珍贵的齿轮油,脚被砸伤后住几天医院就坚持回队上班。
邵根泽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出了名的。有一年农场要求人割大豆,每天一 干就是 7亩地,而且晚上为东方红司机打替班耙地,一连七天七夜没合眼,七 区人赞誉他为“铁人”。
七区是一个 30多年的老区,一直都是农场的后进单位。1992年 2月邵 根泽担任党支部书记以后,首先加强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支部的战斗堡 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每周组织一次党组织活动,学习党章和上级 文件,使党员干部提高了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他时时处处以党章的要求来 规范自己的行动,严格要求,起先锋模范作用。平时注意观察和培养入党积极 分子,为党组织增添了新鲜血液,扩大了党员队伍,增强了战斗力。注重加强 群团组织建设,选配强将担当重任,为作业区的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他 上任的第一年底,七区就被评为农场先进单位和先进党支部。
从 1995开始,他无偿为稻农捐献钱物折合人民币 2万余元。1996年,有 多家农户粮食不够吃,他赊了 12.5吨白面分给他们,可到年底,有的农户走 了,但白面款却还回来不足三分之一,余下的由他全部承担下来。1997年,他 带人外出引户,夜晚 9点下车到了宝清宾馆,一问最便宜的房间 39元一宿,他 嫌太贵,于是就找了一宿 7元的旅店住下。好党风带出好民风,1998和 1999 年两年中,七区党支部为农户垫资 2万元,捐菜 1000多公斤,豆油 110公斤, 白面 6500公斤,衣物 110件。
邵根泽连续十多年被评为农场先进个人,1992年被评为农场模范党务工 作者,
1999年被农场评为十大标兵、2000年被评为分局劳动模范,2001年被 评为总局优秀共产党员。
2002年,邵根泽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和总局劳动模范。
赵银林
赵银林,中共党员。1980年建场时来农场工作,先后任三区主任、基建办 主任。
1981年,农场遭受严重涝灾,时任三区主任的赵银林带领三区的干部、工 人昼夜奋战在第一线,抗灾抢收丰产的小麦和大豆,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农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1981年,赵银林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陈振仁
陈振仁,1980年建场时来农场工作,任粮中助理工程师。
1980年 12月,农场派陈振仁等 7人到大连港押运从美国贝利克公司引 进的一座大型粮食烘干、处理和贮藏设备,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
1981年,粮食处理中心设备开始组装。由他和几名技术人员负责安装、 调试和技术指导工作。在盛夏安装提升机架和 30多米高的空中输送线时,他 带领青年工人们冒着高温和危险,在烫人的仓盖上,身倚吊筐,钻孔打铆,在仓 内檐下组装螺丝,坚持高空作业。在短短的十几天里,他们就把数十吨重的提 升机和 4条百米长的空中输粮管道组装完毕,解决了设备安装过程中最大的 难题,为粮食处理中心在秋收前投入使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1年,陈振仁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尹逊才
尹逊才,中共党员。1990年建场初期来农场基建办工作,1982年担任水 暖队队长。三年来,他带领水暖队的工人们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掌握新技术, 保证了整个场区供热、供水、排水及设备维修工作的正常进行。
在水暖队初建阶段,他根据本队人员新手多、技术素质较差的情况,专门 举办学习班聘请在本场施工的哈尔滨市经验丰富的老技工讲课,为本队工人 传授水暖工程施工、管道维修等方面的技术要领和应知应会的项目,使大家的 技术水平提高的较快,具备了独立作业的能力。
1983年初,他向农场请战:当年场区 400延长米的上下水外网安装工程 不外包,由本队承包施工,为农场节约了开支。在施工中,他和工人们一道起 早贪黑,泥里来雨里去,克服了半年阴雨天多、施工地段泥泞的重重困难,严密 组织施工,保质保量地按期完成了施工安装任务。经有关单位验收,施工质量 符合标准,仅施工一项就为农场节省开支万元以上。
1980~1984年他连续被评为农场先进生产者,
1982年荣立三等功。
1983年,尹逊才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万昌
张万昌,中共党员。1980年建场时来农场工作,历任作业区会计、主任, 粮中主任、办公室主任、法庭庭长、工会主席、武装部部长。
1986年 6月 ~1987年 12月,在担任五区主任期间,他大胆管理,大胆改 革,教育干部、职工摆正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在分配上,推行了两 定一包(定额、定工时、包质量)和计件工资责任制,将机车作业由过去按油料 消耗折合标准亩改为按实际面积计算标准亩,调动了职工生产积极性。在农 业生产方面,他狠抓了标准化作业,采用深松垄作和垄上双条播等技术。他还 根据农场十年九涝的特点,因地制宜,组织人员维修和疏通排水渠道,落实防 涝措施,增强了抗灾能力。在机车零配件消耗方面,他和作业区技术员严格把 关, 1987年仅零件费用一项就减少开支 2万多元。
在生产中,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987年春播时,有一台运粮车大轴断裂,为不影响第二天播种,他和修理工权 太成奋战一夜,终于在天亮前修好了这台车。在秋收中,他组织全区干部、职 工连续奋战三天三夜,终于抢在大雪前第一个完成了豆收任务,使五区的粮豆 获得了丰产丰收。粮豆单产、总产、利润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作业区由过 去亏损 26万元一举转盈 86万元,实现纯利润 45万元。不但偿还了作业区的 全部欠款,而且职工收入也比过去增长了一倍多。
1987年,张万昌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吕联营
吕联营,1980年来农场工作,被分配到一区担任康拜因车长。
在 1990~1992年的三年中,农场连续两年遭到了严重涝灾,致使麦收遇 到困难。1991年,在 50余天的抗灾抢收中,他总是最早一个出车,最晚一个 收车,废寝忘食的工作在第一线。机车多次打误,他不顾蚊虫叮咬,趟着没膝 的泥水拉误摘挂。他宁可自己少收入,去干那些边边角角找零的活,经常是冒 着机车打误的危险去开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坚持学习,对技术精益求精。严格按照机务规章精心保养机车,把事故苗 头消灭在萌芽之中,从未误过一天工作,出现一次事故。机车没有换过一次大件,耗油低于 0.87公斤,管理费和零件费在 0.95元以下,比同类机车减少一 倍,而作业量每年都在 5800多亩,机车三率高达 97.5%以上,真正做到了安 全、优质、高效、低耗,延长了机车使用寿命,为农场节省了大量的外汇资金。
吕联营还是一位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能手,在完成本职工作外,还成功的 改装了精量点播机的排种器和刮种装置,得到了厂家的认可和称赞。他和工 人们一起设计并制作了梯形平地器,成功的代替了全场使用的悬挂式平地器。
他对人讲团结并以诚相待,无私的把技术传授他人,把好、少、新的零部件 送给别的机车使用,受到好评。十几年来,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农垦事业 做出了贡献,曾多次被农场和管局评为先进个人。
1993年,吕联营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高 峰
高峰, 1983年在农场二区参加工作,历任拖拉机学员、副驾驶员、车长。
1983年,他被分配到二区 4450机车当学员。他工作中虚心向师傅请教 机车驾驶、修理、翻耙和耕种技术。机车作业时,注意观察、领会每一项技术要 领。机车出现故障时努力学习师傅的修理技术,对一些技术难题,总是不厌其 烦的查找资料,请教技术人员,不弄懂弄通决不罢休。仅两年时间,被破格晋 升为农场最年轻的车长。
春检期间,高峰带领学员做到机体检修不出纰漏,局部检修毫不大意,甚 至一颗螺丝钉的松紧也不会轻易从他手中放过,做到精益求精。在担任车长 后,机车工作时从未出现大的故障,机车完好率、时间利用率、出勤率始终保持 在 99~100%之间,机车工作量历年排在全场第一名。1993~1995年,机车工 作量分别达到了 2.2万、2.1 万、 2.5万标准亩,
1995年纯盈利 4万余元。
高峰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连续多年被农场评为先进个人,先进机车组组 长,被管局评为先进个人,他所在的车组被评为管局抗灾抢播先进车组。1993 年 ~1995年被评为农场先进生产者,1993~1995年被评为管局优秀青年。
1996年,高峰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鲁春生
鲁春生,中共党员。1987年来农场工作,历任中学教师、粮中工人、水利队施工员、水利科科员、副科长、科长、水利公司经理、农场副场长。
1995年初,农场将 120万方的水利施工任务落实到了水利公司,这是一 项艰巨的工作。时任水利公司经理的鲁春生和他的员工们认识到,要使饱受 涝灾的洪河农场经济发展必须打好这一仗,为农场做出新贡献。
巧运作,为大上水利打基础。公司 8台机车是建场初期投入使用的,均为 “超期服役”,面临着机车检修缺费用、缺零件的困难。机车春检时,他一面落 实承包合同,开展“我为大上水利献力量”的活动来调动职工修车积极性,一 面通过赊、借零部件等办法把车全部修好,达到了工作状态。计划用 30万元 的修车费用,仅用 3万元自有资金就完成了检修工作。
干事业吃苦在前,与工人们始终战斗在第一线。无论是检修机车还是野 外施工都可以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施工中他和工人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 在一起。在 23排干清淤和水田渠系配套的紧张阶段,他白天和技术人员一道 去勘测地形,晚上经常驾车顶班作业。正是他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带出了水 利公司一支敢打硬仗的队伍。
抓质量确保工程全优。他有一句口头禅“宁可挖 50米达标的沟,不挖 100米胡弄的沟,”在狠抓质量上下功夫。在施工中发现 3台车质量不合格并 令其全部返工,有两人因不负责任导致质量问题而被扣发了承包工资。在他 和全体职工的努力下,不但完成了农场交给的任务,而且还超额完成了 18万 方,经管局验收达到了优质工程。1995年被评为总局工会优秀积极分子,总 局先进工作者和总局十佳青年,1996年被评为省工会工作积极分子。
1996年,鲁春生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王甲林
王甲林,中共党员。1994年来洪河农场工作,历任农场党委书记、场长。
王甲林在洪河有口皆碑,政声甚高。“政工上的行家,经管上的硬手”、 “六任书记王甲林身正影直是能人”、“七任场长王甲林严抓善管明白人”,这 是洪河人对他的美誉。
1996年以来的三年中,农场按照王甲林首倡党委确定的“一举、二引、三 加快、四突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成功地进行了改革和建设。农场职工 “两自”率达 95%以上,农场调整种植结构开发水田 24万亩,外引农户 1065 户,外引资金 6000万元。同时农场建设投资近 4000万元用于水利,机械和小城镇建设,为农场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农场 1996~1998年连续三年经营 累计盈利 1425万元。
1998年 11月担任场长后,他立足本职,狠抓财务、农机、农业全过程管 理,使得他“雷厉风行”、“严抓细管”的领导风格得以充分体现。1999年小 麦、水稻、大豆全部播在高产期。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洪河的“窗 口”作用增强,昔日“明珠”重放光彩。不论担任党委书记还是场长,他均致力 于两个文明一起抓,近几年来在他的领导下,农场的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和环 保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环境卫生向着“看不够、看不透、看不漏”的方向发展, 给来场者留下深刻印象。1997年农场计划生育工作进入总局先进行列,农场 综合治理工作、办事公开化、开放开发经验先后在总局推广,1997和 1998年 连续两年被总局评为综治先进场。1996年以来,全场安全生产无事故。农场 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学校硬件建设、教学教育管理在垦区名列前茅,正成为农 场招商的“金字招牌”。
王甲林对自己要求严格,真正做到:不该吃的不吃,不该拿的不拿,不该去 的不去。严格约束家人反腐厉廉,1998年他的爱人丛晶入围全省十佳廉内助 候选人。近几年来,王甲林和农场屡获殊荣,其中,1996年农场获总局“经济 显著单位”、 1997年获“农机标准化建设标兵单位”、1998年获省“文化建设先 进场”,农场党委 1998和 1999两年获总局“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1999年 获总局“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党委”等称号。
1999年,王甲林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杜文茂
杜文茂, 1983年参加工作,水利队机车驾驶员。
1996年以来,洪河农场实施“以稻治涝,治水兴场“战略,作为农场“治水 兵”的水利队在水利建设中做出了贡献,涌现出一批特别能战斗的北大荒人, 杜文茂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是发扬北大荒精神,战胜疾病,艰苦拼搏的治水英 雄。
杜文茂在水利队工作多年,从国产东方红推土机,到国外工程机械他全部 操作驾驶过。1996年起开始驾驶日产日立挖掘机,在农场荒原规划、水田工 程建设等水利施工中一展治水英雄的风采。水利工地的初夏乍暖还寒,他驾 驶机车挺进荒原和地号,与两名徒弟吃在田间,干在田间、住在田间。盛夏蚊蠓叮咬,车内温度高达 42度,每天要喝掉 20斤凉水,他穿着短裤,赤着上身挥 汗如雨,秋季寒气逼人,晚上身着大衣在车上车下忙碌,从 5月初到 11月底的 时间内很少回家。
1997年进入荒原施工,他们师徒创造了连续 21天日土方 4500立方米的 纪录。1996~1998年机车工作量为 180万方,接近农场近三年水利土方总量 的十分之一。
长期的工程建设,艰苦的生活条件,他患上了腰间盘突出病。1997年以 来,疾病一直折磨着他,严重时他要花费一小时的时间走完距家仅 500米距离 的医院,稍有好转即回到工地继续工作。1998年 10月在水利队领导苦苦劝 说下,他才去哈医大做了手术治疗,出院前医大教授叮嘱他休息 8个月后再上 班。可转年一开春他又和徒弟们一起来到工地,不能驾车就在一旁指导,不能 干重活就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在他的精神鼓舞下,包车组首战开门红,到 5 月底完成工作量达 4万方。
杜文茂待徒弟如兄弟,教技术、教做人、教职业道德。通过三年的言传身 教,他的两个徒弟全部达到独立驾驶和维修机车的技术水平,在水利队进行的 个人百日单班作业量比赛中,两个徒弟均名列前三名。在常年田间作业,生活 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师徒从来不吃请、不收钱、不干私活,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 博得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1996、1998年,他被评为农场先进生产者。
1999年,杜文茂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邓兴华
邓兴华,土家族,中共党员。1987年 10月从部队复员来农场工作,历任 木材厂工人、作业区党支部书记、主任,林业科科长。
邓兴华自 1996年从一名普通工人到担任三区党支部书记以来,虚心学 习,努力工作,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才干,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两个文明建设 取得了长足发展,把三区建成了分局文明队标兵和小康队,连续三年荣获农场 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称号。
1998年,农场党委委以重任,任命他为七区主任。到任后与领导班子成 员一道真抓实干,经营有方,仅半年多的时间,就使七区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 性进展。开垦荒地 7000余亩,包满种严所有耕地。修建水利干渠 10余条, 修筑田间路 3条计 20延长里,使 50%的耕地从沼泽地解放出来。新增水稻面积 4000亩,以稻治涝见成效。1998年, 1.7万亩粮豆获得总产 5200吨的好收成,获利润 78万元,人均收入 2558元,其中水稻亩效益 240元,大豆、小 麦 110元。
在两个文明建设上坚持两手抓,硬件投入 20多万元,建成了作业区会议 室、活动室、职工之家,安装有线电视,栽种绿化树 3000多棵,家属区达到了 沟直路平障子一条线的标准,进入了场级文明单位。
作业区的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项工作又有新突破,做到了无 治安刑事案件、无计划外生育、安全生产无事故。他倡导领导班子成员谁主管 谁负责的原则,主管、分管、专人管形成网络化管理。
他一贯坚持办事公开化、账务、承包土地、分配方案上墙公布,接受群众监 督。廉政建设率先垂范,不吃请、不收礼。为职工群众办了大量的好事、实事, 赢得了干部和职工的好评。在群众困难时和抗洪抢险中,他积极捐物、捐款, 报名参加抗洪突击队,在急、难、险、重工作中表现突出,实践了一个共产党员 的先锋和带头作用。1997年他被评为农场先进生产者, 1998年他被评为农场 先进生产者和模范党务工作者,1999年被评为管局优秀共产党员。
1999年,邓兴华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