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概况

第二编 经济

第一章 农业

第一节 概况


自1994年以来,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农场农业生产逐步形成了大机械化种、管、收和飞机航化作业立体模式,特别是产前、产中、产后销售形成一条龙,既形成了完整的服务体系,又拓宽了销售渠道,打开了市场,使农业生产向良性化发展轨道循环。
  加强了生态农业建设,加速了农业企业改革,从1996年开始逐步推行了“两自、四到户”,即:生产费用、生活费用自理;机械、土地、盈亏、核算到种地户。使之成为农业企业经济中的经营投入、利益和风险共担的操作体系,打破单一全民所有制体系,建立非国有经济的新增长点,进一步加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着力通过企业制度创新,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把企业面貌塑造成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为适应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农场农业生产结构也逐步改变,从单一的旱作结构逐步发展成水、旱、经济作物并存的方式。2003年农场有水稻面积7万亩,经济作物3万亩。
  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业生产整体抗灾能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减少了农民种地风险。
  合理轮作,逐步减少大豆重迎茬面积,减轻病、虫、草害的发生,提高粮豆单产和总产。
  为使种植的品种更合理,农场本着适应自然规律、市场经济的需要。主要选择熟期适中、品质优良、高纯度的种子进行种植,使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同时,每年又逐步引繁有苗头的品种,使农业生产后劲有增无减,推动了农业生产向前发展。
  随着人们对环保的重视,农场逐步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农业生产采取的所有措施,都考虑对环境的影响问题,所换来的结果是,提高了农作物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单产和总产,增加了经济效益。
            1994~2003年农业生产情况统计表
  表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