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农垦总局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王凤龙

农垦总局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王凤龙


  生于1965年的王凤龙,曾任二道河农场粮贸公司经理,在几年如一日的勤奋工作中,他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他所领导的粮贸公司也连续多年被农场评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被总局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文明单位标兵”。
  粮贸公司是全场最大的基层单位,有86名职工,肩负着全场30万亩耕地粮食产品的收购、储藏、加工和销售任务。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制约和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在二道河农场,一向以“财大气粗”著称的粮贸公司也不再辉煌,企业经营亏损,甚至连职工工资都无法及时兑现。
  企业的兴衰荣辱、生死存亡,直接牵涉到每位职工的切身利益。作为粮贸公司经理的王凤龙,度过了无数个深切思索的不眠之夜。决定要抓住“财务公开”这一重大问题,向职工群众彻底“交底儿”,把企业的每一次经营活动,每一项重大开支,向职工全面公开,使大家对企业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有了清醒的认识。发动职工群众,围绕企业摆脱困境,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讨论。通过集思广益,找到了企业陷入困境的弊端,那就是单位领导“死守主业”的因循守旧思想和职工群众捧着“金碗”等饭吃的单纯依赖意识。于是,王凤龙大胆地摆出了“振兴主业、开发三产、高效经营、全面发展”的企业经营方针。
  他提出要进行“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精干主业人员,开发三产分流安置富余人员”。除保留47人从事粮食处理外,其余39人参与三产。
  成立了一个股份制非国有经济实体,每股吸资1500元,共吸纳120股,股金达18万元,以此作为启动资金,开发三产,兴办养殖、加工业。
  首先,兴建养猪场一所,占地面积250平方米,盖标准化猪舍12间,购入种猪4头,仔猪200头,全部是优良品种。配备畜牧技术员一名,分流安置富余人员16名,采取全价饲料定量饲养,实行喂养、防疫、祛病一条龙管理,并制定了严格的承包责任制。
  科学化的规范饲养和承包人员认真负责,使生猪成活率达到95%以上,出栏率100%,年出栏200头,盈利8万多元。
  其次,利用原有近150平方米的旧厂房,更新设备后,兴办了稻米加工厂和饲料加工厂,实行承包经营,参与这两个加工厂的23人昼夜不停地开展生产,加工稻米3000多吨,盈利45万元。同时,产出的300多吨稻糠,又盈利12万元。饲料加工厂年加工量达到600多吨,盈利4万多元。
  此举不仅起到了企业稳定的作用,也创造了良好的效益。
  同时,作为一名具有实干精神的企业家,王凤龙还充分利用农场发包土地困难的机遇,毅然决定集体承包了4000亩土地,当年种植大豆3200亩,小麦800亩。种、管、收不雇临时工,全由粮贸公司的人自己干。年底亩效益平均30元,盈利12万元。
  以上几项在获得收入的同时,也锻炼了队伍,凝聚了企业精神。
  王凤龙有一个习惯,每年都带头把班子成员的个人收入、公款消费性开支情况列表张榜公开。同时,庄重地向职工群众做了四项承诺:绝不侵占职工利益;绝不用企业利益搞个人交易;绝不拿高额奖金;绝不以权谋利。
  1999年8月的一天,一个外地收购小麦的商人找到了王凤龙,要购买5000吨小麦,在一番讨价还价的商讨后,这个商人拿出一个牛皮纸信封放进了王凤龙办公桌的抽屉里。然后话中有话地说,每1000吨我多付1万元,请您将价格每公斤下调2分,这样你我都方便。王风龙严肃地说钱可以留下,但不能交给我,你交到财务室,价格不能变,我估计你信封中是5万元,交到财务室算是订金。这位商人想把钱拿回去,又不好意思,只好按王凤龙说的办了。他本想送礼行贿买便宜货,这回不买不行了,反被王凤龙牵了鼻子走。
  王凤龙时刻不忘自已是一名共产党员,几年来,他奋力拼搏、努力工作,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一举扭亏为盈,使粮贸公司成为二道河农场最好的单位,职工群众的生活走向了富裕,但他没有忘记扶贫帮困,谁有困难找到他,他都热情接待,千方百计出主意、想办法,几年来,他帮扶的5户贫困户全部脱贫,他们逢人就讲“王经理真正是党的好干部”,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每年都为学校的孩子们捐款,因为他深深懂得,孩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钱花在孩子的身上值,几年来他共捐款1500余元。逢年过节,他总是为职工分一些米、面、肉等,切实解决职工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2000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视察二道河农场时,对垦区的发展建设给予很高的评价,成功接待工作的背后,包含着王凤龙的心血和汗水,作为农场的样板单位哪里最需要,哪里最困难,他就会出现在那里。8月22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的前一天,由于雨大,视察路线的路面被冲的凹凸不平,根据实际情况,天正下着大雨,路面需要及时修复,当分局党委副书记王道明布置完工作后,他二话没说带领全体职工加班加点克服层层困难,顶风冒雨抢修,从早上9点一直到深夜10点钟。他始终没有离开路面半步,在没有照明灯的情况下,他组织职工用手电筒照明,汗水、雨水浸进了衣服,他全然不顾,在他的感召下圆满完成了突击任务,受到总局、分局领导的表扬。2001年3月,由于粮贸公司机构转制,他大胆改革,锐意进取,单位机构转制顺利完成。粮贸公司由原来的86人减到27人,实现历史性的突破,现在粮贸公司人心稳定、工作热情高涨。这与他那种实干精神和朴实作风是密不可分的。人们看到,他的办公室经常是灯光通宵,他的案头上摆满各种各样的书籍和学习笔记,他每布置一项工作,就必须有多次的询问和检查,直到任务完成为止。同志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实心眼的王经理”。他正为垦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默默工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