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农垦总局十大杰出青年———范明超

农垦总局十大杰出青年———范明超


  1995年,当时24岁的范明超作为一名优秀的大专毕业生,结束了三年的校园生活,回到三江平原上正在开发建设中的二道河农场,他说,是父母、国家培养我学习深造,我要报效祖国,哪里最艰苦,我就到哪里去。
  到了农场,范明超被分配到第二作业区搞统计工作,在学校他学的是农学,对于财务统计他是“擀面杖吹火———一窃不通”。家里人让他找领导换个工作,他拒绝了,他说,我虽不懂业务,但可以学,世上无难事,党把我放在哪里,我就要在哪里发光。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进入这个陌生的领域,范明超付出了多少汗水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以前从未摸过算盘的手硬得像树枝,从未见过的专业术语,计算公式、表格像山一样堆在他的面前,怎么办?只有从头学起,边干边学。他拿出当学生时的钻劲拼搏,一点一点啃,一口一口的嚼。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范明超平静地说,那时,我只能在时间上找差距,每天除了不足6小时的睡眠外,其余时间全用在学习上了。老主任陈玉林向人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那是范明超到作业区不到一个月的时候,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他睡得正香,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打开门,范明超站在外面,雨水线一样顺着裤筒往下流。原来,统计报表里有一个问题他怕填错。第二天就要报农场,看着眼里布满血丝,冻得直哆嗦的范明超,老主任鼻子一酸,一把把范明超搂在怀里。
  梅花香自苦寒来,刚参加工作的范明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拼出了一条血路,在他的一片天地里自由驰骋了,作业区3万多亩地,什么样地型、地况、土质、在什么方位、每个机车的作业量,工时工效,他张口就说,说得一清二楚,为跑地号,统计各种数据,他一年就穿坏了6双农田鞋。
  这段时间,对范明超来说,是人生最大最好的锻炼,也为他能成为优秀青年企业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是不停摆的钟
  熟悉范明超的人都知道,对工作,他好像总是有使不完的劲,干不完的活。伴随着成长进步的足迹,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走上作业区副主任、主任的基层领导岗位。作业区经济效益如何,从某种程度上说,都系于他一人之身,他感受到自己肩上挑着的是农场领导和职工群众沉甸甸的重托,自己脚下便是那一方等待开发的蕴育着无限希望的黑土地。
  为了能做好带领职工群众勤劳致富这大文章,范明超每年都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1000多元购买业务书籍。在他的办公桌上不时更换着他圈圈点点的散发着浓郁时代气息的书刊,《创造学与创造性经营》、《知识经济浪潮》、《邓小平文选》、《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教育辅导材料》……他热衷于研究“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思想精髓,几年来,仅读书笔记他就记了整整21本。
  “当基层领导的,就要为职工群众负责,这种责任重于泰山”。这是范明超的座右铭。有这样一件事,被二道河人传为佳话。
  2000年12月1日清晨,二道河农场教育科四位领导联送一块上书写着“作业区优质服务,种地户心满意足”的精美牌匾,乘通勤车来到第二作业区,并对前来迎接的作业区主任范明超连声道歉:“范主任,真对不起,春播时我们不该……”
  “别说了,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你们有了好收成,我们大家都高兴。”范明超快人快语打断了他们的话。
  原来,2000年春天,教育科的四位领导在二区承包了1000亩“工资田”,就在种、肥都已经加到了播种机上,只待开播时,在第一线指挥生产的范明超来到了这块地。他从地头到地中间来回转了几趟,看出了问题,果断地下了停播命令,“这块地整地标准不合格,上一遍重耙再播!”
  “那怎么能行哪?种、肥都加好了,运费和雇工钱都花了,再说上一遍重耕还要增加成本,就这样播吧!”四人脖根都红了。
  “播不播不是你们说了算,要尊重科学。你们看一看这地里的土块,这样播进去,苗床透风既不抗旱又不防涝,长不出什么好苗,也就没有好产量。”
  “那你说怎么办?”四位领导见范明超说的有道理,口气软了下来。范明超安慰他们说:“不要着急,我给你们多安排几台整地车突击抢耙地,明天再播。相信我的话,咱们秋天再见效果。”
  果然,他们种的1000亩“工资田”,在范明超的指导和服务下,及时灭草、中耕、追肥,收获时节一算账,平均亩盈利210元,种一年“工资田”拿回来两年工资,产量和效益居全场之首。
  同时,这一年凡是在二区种地的170多户种地户各个盈利,都喜获丰收,全作业区按全口径计算,纯盈利280多万元。
                他是不回家的人
  人们说,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伟大的女性。对家庭、对妻子、对女儿,范明超给予的实在是太少了。一年365天,他至少有200天在作业区奔波,即使有那么一段时间不出去,也要走访作业区职工,带领大家一起参加各类业务技术学习班,妻子李东芳是农场幼儿园的教师,全部家务都压在她一人身上。尤其是她又得了甲亢病,经常要到外地治疗。然而,作为丈夫的范明超,他却一次也没能陪妻子到医院去过。“结婚6年了,从没给你过个生日。过几天我忙完春播,好好给你过个生日”。到妻子生日那天,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做了一桌子菜,左等右等一家之主的范明超却迟迟不回来,打电话一问,原来作业区有一台播种机出现故障,他指挥抢修而把妻子过生日的事给忘了,望着闪亮的生日蜡烛,妻子眼里积满了委屈而理解的泪水。为了工作,范明超舍弃的不仅仅是“小家”。
  1998年申报中级职称的时候,范明超忙乎着秋收,在作业区连续工作了15个昼夜,根本没有时间填表和参加考试,错过了机会,至今还是初级职称。
  他的腿因为长期跑地号不分早晚,而留下关节炎的后遗症,他没时间到医院看一看,总是妻子帮他买药。
  农场经济紧张,他几乎把所有的工资都垫用在作业区职工买机车零件费用上了。
  在范明超任第二作业区主任期间,该作业区的几年都经营盈利,在二区种地的农户也都盈利,他因此受到农场党委的好评,被人们誉为爱拼才会赢的好青年,被农垦总局评为十大杰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