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满目绿荫人未老

满目绿荫人未老


                 郑彦波
  我是一名受党培养多年的老共产党员。今年62岁,1963年末毕业于黑龙江省双城农校,被组织上分配到盛产小麦、大豆、马铃薯的克山农场林场从事园林生产。先后当过技术员、林业参谋、园林队长、林业科长等职。岁月流逝,至今,弹指四十年。
  回顾在垦区林业战线上耕耘四十年的风雨历程,往事依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在克山农场我育过树苗,造过林,兵团时期当过五年林业参谋,主抓全团林业生产,当过八年园林队长,育树苗、种蔬菜,重点参加了克山农场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工作,十年时间实现了农田林网化。为农业生产、粮食大丰收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我也把21个难忘的青春岁月献给了克山农场。
  1985年3月,我又踏上新的征程,来到了亘古荒原上的二道河农场。这里头顶蓝天、脚踏荒原,缺林少树,我们的主要目的是植树造林,绿化三江大地,使农场变成田成方、林成网,林茂粮丰的现代化农场。
  农场领导重视林业生产,实现当年建场,当年育苗,第二年就开始造林的战略措施,使农场林业起步就是高标准,建场头几年全场人民齐参战,场领导带头,造林、绿化,掀起了植树造林高潮。
  1987年成立了专业林业队负责全场育苗造林工作,树种从单一的杨树发展到樟子松、落叶松、云杉、垂柳等,在绿化上先后引进30多个树种,林种也从防护林扩大到用材林、绿化林。
  为了节省耕地,充分利用条田造林,从1989年开始在条田上栽植防护林,到1990年全场共在条田上造林二百多条,由于条田两侧有排水沟,既抗旱又防洪,而且便于防火。这一做法得到林业部门认可,我总结了经验,写出了《低湿地两沟一台工程造林新技术》论文。1991年获建三江科技大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与此同时,场部和六个作业区的高标准绿化也同步进行。实现了有路就有树,各点都栽树的局面。
  1991年秋建三江绿化工程“三五○”工程启动,二道河农场是工程重点,工程全长50多公里,占地1000多亩,我们按分局要求筑台、推平、定点,为1992年全面开工打下了基础。
  1992年4月18日,农场总局在二道河农场召开了“三五○”工程植树造林现场定标会,总局局长刘文举亲自到会讲话并栽下了纪念树,为“三五○”工程全面施工吹响了号角。
  1997年2月,在我55周岁时,我从林业科长位置上退居二线,在二道河林业上我又干了12年,在这12年中全场共造人工林4万余亩,林带1500多条,达到了农田林网化,早期营造的农防林、用材林已郁闭成林开始间伐利用,各级领导也给了我很大的荣誉,多年被评为“先进林业工作者”。1995年我被总局绿委授予黑龙江省垦区绿化奖章。农场也多次荣获省、总局、分局造林绿化标兵单位和先进单位称号。
  1999年,已经退休二年的我总是惦记着农场林业的发展,当我看到农场年年缺少造林苗木,我想,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何不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育些苗木,满足农场造林对苗木的需要。于是我和转岗的原林业科长李纪元同志开始了落叶松播种,樟子松,灌叶松摆床,当年落叶松播种7.5亩产幼苗180万株,摆床成苗95万株,由于严格执行技术规程,采用先进育苗、除草、浇水技术,苗木长势好,三江局在我场召开林业工作会议,受到与会者好评,当场苗木被订购一空。
  2000年至2002年我共播种落叶松15亩,产幼苗462万株,各类换床苗120万株,除本场使用外几乎三江各农场都有我的苗木参加了各场的造林绿化。有利地促进了三江大地的造林绿化工作,也为我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而结束了外购苗木质量差、价格高,造林成活率低的历史。
  现在每当我清晨散步或下作业区办事,看到当日的幼树林带和成片的用材林,早已郁郁葱葱,巨人般的挺拔和成片地生长在三江大地上时内心感到十分欣慰和自豪。
  4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暂短的一瞬,可我在垦区林业上的40个春秋,已使一个20多岁的青年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可我觉得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为党的事业而工作,是我人生的宗旨,如今,虽已满目绿荫,但还要发挥余热,越活越年轻,安度好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