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概况 前锋农场组建前身是兵团六师反修营,截止2000年已走过32年的历程,组建前锋农场已经24年。农业生产大致经历了六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兵团反修营)1969~1976年
1968年组建兵团六师反修营(前锋农场前身)。当时的指导思想是:边开发、边建设、边种地、边积累、边扩大,简称“五边”方针。当年开荒970亩,建起了2个生产连队。到1976年,先后共开荒69300亩,先后建起了9个生产连队。当时,由于开荒前没有进行土地规划,交通不便和缺少排水设施,农机具力量又不足,有些开垦的荒地,随之又弃耕撂荒了,在这8年里,耕地面积扩大到6.9万亩,但是粮豆年平均亩单产只有49.4公斤。
第二个时期(建场初期)1977~1983年
1978年,因受知识青年大批返城影响,农场生产造成一定损失。农场党委及时调整充实基层领导班子,把有生产经验和管理水平的干部调到生产第一线,外调、招聘干部和工人,同时培训机务队伍,提高工人业务素质。加强了农业技术措施,在种、管、收各重要环节上,都贯彻了标准作业,从而使生产水平有了提高。青年返城造成的损失很快就弥补过来。
第三个时期(兴办职工家庭农场)1984~1990年
1984年,在中央[1984]1号文件精神指引下,农场开始在4个生产队试办起职工家庭农场262个。1985年,职工家庭农场在全场全面推开,机械、土地转让到户,到1990年发展到1348个各种类型的家庭农场。家庭农场经营土地面积达到23.3万亩,实现粮豆总产181388吨,粮豆年平均单产156.7公斤。比建场初期(1977~1983年)粮豆年平均单产63公斤增加93.7公斤,提高1.48倍。由于家庭农场的兴办,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群众的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农业生产水平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四时期(“两自”时期)1991~1993年
农场进一步稳定农业,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全面实施“3588”高产栽培技术,重点抓“两自”(生产费、生活费自理)为突破口的改革,到1993年底,各类职工家庭农场发展到1463个,经营土地面积发展到24.8万亩。职工自己拿钱种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到1993年底,职工生产费自理率达66.7%,生活费自理率达到80%以上。
第五个时期(发展时期)1994~1996年
农场确定农业发展新思路,实现经济翻两番和奔小康目标,用好“五荒”开发政策,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水稻和玉米,大力发展畜牧业和非国有经济。3年农业耕地面积发展到28万亩,实现粮豆总产185660吨,上交国家商品粮123954吨,粮豆年平均单产315.8公斤。
第六个时期(全面发展时期)1997~2000年
农场进一步强化农业设施投入和建设,通过多渠道招商引资和联合开发,不断拓宽农业生产渠道发展特色生产基地,种、养、加全面发展,农业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到2000年耕地面积扩大到31.5万亩,虽然有3年遭受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但农场全方位实施科学管理和现代化农业生产措施,粮豆总产334835吨,平均亩单产324.1公斤。是1977年单产量的6.6倍。4年共向国家交售商品粮264178吨,商品率78.88%。
历年粮豆产量及上交粮情况表
(1977~2000年)
表3-2 单位:万亩、吨
小麦大豆水稻玉米单产统计表
(1977~2000年)
表3-3 单位:公斤
历年各种作物种植比例表
(1977~2000年)
表3-4 单位: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