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改良土壤
第四节 改良土壤
一、白浆土种类
1992年,经过土壤普查,白浆土占全场总面积的95%以上。
白浆土在农场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潜育白浆土(洼地白浆土)
主要分布在自然水线、水甸和河流边缘,总面积占65%以上。主要分布在一、三、四、五等生产队。
(二)草甸白浆土(平地白浆土)
主要分布在浓江河南岸和二道河边沿起伏地,占总面积20%以上,主要分布在六、二、十二等生产队。
二、白浆土理化牲状
(一)土质粘重。白浆土表层为壤土,心土和底土,均为粘土,表层容重1~1.1克/厘米3,自然土层1.4~1.5克/厘米3,表层田间积水量35.7%。白浆土只有26.8%蓄水能力和供水能力,白浆土坚实,无结构,透水性很差,沉积层基本不透水。因此具有季节性干旱和冷湿之缺点,不抗旱、不抗涝、易板结、透气、透水性不好。据1979~1983年间该土水分动态分析,小麦分蘖后的生育阶段都偏旱,到成熟后即进入雨季,给收获带来困难,往往丰产不丰收。而大田作物又是中期偏旱后期偏涝,水份变化是春季冷浆,春涝返浆,春末夏初旱,仲夏秋初雨大过湿又成涝灾。
(二)白浆土土质瘠薄。表层有机质含量6~10%;耕层有机质含量3.6~5.2%;耕层全氮为0. 19~0.29%;全磷0.11~0.17%;全钾含量为20%;全氮含量为0.2~0.3%;全磷含量0.11~0. 25%;速效氮每100克土含2.2~4.6毫克;速效磷每100克土含1.34~4.2毫克;速效钾每100克土含2.9~18.3毫克;有机质含量3~6%,PH值为5.6~6.6,属微酸性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丰富。
三、培肥地力
从1986年开始培肥地力得到重视,逐年采取了措施,主要有:
1、吸收外地经验,在收割机后部带上抛撒器,把豆秸、麦秸、稻秸抛撒还田,农场每年都提出抛撒的具体要求和亩数。1987年以后,每年亩施尿素5~7公斤,以调节碳氮比,加速秸秆腐烂,提高有机质含量。
2、搞好耕作。深松改土,打破犁底层,增加活土层,增加土壤渗透性。严禁湿整地作业,逐步推行翻、松、耙三结合的耕作方法,根据不同情况调节水、光、气、热四项比例及改善微生物繁殖环境,不断提高土壤肥力。
3、在外部环境上,大搞林网化。植树造林,林木的蒸腾作用在涝洼地有巨大的排水能力。截止2000年底,30%的地块建起了防护林。
4、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以稻治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