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耕作与栽培

第五节 耕作与栽培


一、耕作
  建场以来都用进口五铧犁和少部分国产犁进行耕翻,每年翻一次,深度在18~22厘米。小麦地到9月份才翻完;大豆地到10月份才翻完,有的年份秋涝翻地进度慢,要抢翻到11月5日土壤封冻。每年只能抢翻完麦茬地,大豆地一般只能翻60~80%,剩余的20~40%面积要第二年春翻。由于大部分生产队开荒年限较短,土壤没有完全熟化,地号草较少。这些地号一度采取耙茬播种的方法,效果也比较好。1976~1983年间,由于伏秋雨偏多,排水沟不配套,机械力量不足,伏秋翻地任务繁重,为了完成任务,每年有一定的湿翻湿整地面积,增加了整地遍数,破坏了土壤结构,坷垃增多,耕性变坏,犁底加厚,土壤渗透差,抗灾能力减弱,成本加大,产量不高。1978年以后,为了打破犁底层,进行土地深松,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提高犁壁,使犁壁与犁铲有7~9厘米的间隙。但由于翻上来的白浆土过多,降低了耕作层的有效地力,据统计,比普通平翻要减少到3~5%,因此没有推广。1980年以后,为了减少过多翻上来的白浆土,采用了四链杆松土铲,安装在五铧犁之下,虽然土有一定效果,但到地头拐弯处挂草,不易入犁,松铲机也容易损坏,也没有推广。1984年以后,农场先后引进近100台深松犁,深翻质量较好。
  由于白浆土的不良属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1985年以后,在耕作方式上不断变革,从连年平翻耕作制改为深松———平翻———耙茬———原垄卡相结合。采用这种耕作方式,能改变土壤理化性能,打破犁底层,加深活土层。
  深松分浅翻间隔深松,平翻间隔深松。间隔深松能创造虚实并存的耕层土壤结构,使降水向中下渗透速度加快,横向侧渗能力加强,能有效减少地表积水泾流,增强了地表水下渗能力,扩大了土壤蓄水容量,具有贮水、保墒、引墒等作用,增强抗旱涝灾害能力,其水份分布上少下多,宜耕性增加。
  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深松基础上进行平翻,旋耕耙茬、原垄卡种,使土壤耕层团粒结构不断改善,对作物合理利用土壤水份、养料,不断提高产量也有很好的效果。
             各种耕作方式面积统计表
              (1985~2000年)
  表3-6                        单位:亩



  1985年以后,种植方式不断进行改革,麦类作物仍为15厘米行距平播,中耕作物改平播后起垄为垄作。
  中耕作物的垄作有如下几种方式:
  (一)从1985年起,玉米、大豆由平播改为大三联垄作,行距70厘米,随播起垄;
  (二)从1988年开始推行“三垄”栽培。即垄作、垄体深松分层深施肥、垄上双行精量点播;
  这其中又分为两种形式:
  1、伏秋起垄夹肥,翌年春垄上卡种(称二次成)。
  2、随播随起垄(称一次成,春季一般不进行垄体深松)。
  (三)三垄栽培中行距的变革;
  原机(八一农大设计的精量点播机)为6行,行距为70厘米,在白浆土等地或涝年份,大豆长势较差,从1993年起,对部分精量点播机改为8行65厘米行距。
  (四)三垄栽培技术推广应用;
  1987~2000年,推广大豆三垄栽培面积5635亩,据调查,三垄栽培三次成比平播增产20~30%,一次成比平播增产10~20%,三垄栽培较大三联垄作增产10~15%,同是三垄栽培二次成比一次成增产10%左右。
             大豆栽培方式统计表
             (1987~2000年)
  表3-7                        单位:亩



           历年农作物种植面积表
             (1977~2000年)
  表3-8                        单位:亩



  二、整地
  新开荒的地,草垡子多,草根层厚,头一年不翻,收获结束后直接上2.2 重耙2 ~3 遍,才能切透切碎耕层,然后轻耙1 ~2 遍。建场初期地不平,平地用木耢子或铁耢子,也有用平地器、悬挂式平地器、连接器改装板式平地器、连接器改装三角式平地器、PD-3 平地机。用沙克重耙1 ~2 遍,然后用轻耙,耙后带耢子,耙平耙碎,一般耙2 ~3 遍,最后用平地器耢平,准备播种。1985年前基本是用以上办法整地。1986年以后,农作物深松面积加大,深松可以接纳更多的雨水、雪水,保持土壤墒情。通过实践,深松被种植户认可,深松推广的面积由原来的不足1 万亩上升到全场旱田隔年深松(大涝年份除外)10万亩。
  三、播种
  小麦
  高产期为4月10~25日。1977~1984年由于地势低洼又无排水设施,加之冬雪大,每年麦播拖后,保证不了高产期。造成连年湿整湿播,抗涝抢播,使土壤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又加上整地不平,覆土不严,小麦的保苗株数不够。8年来的小麦平均单产只在60公斤上下徘徊。有的生产队为了增加保苗株数不在整地平地上下功夫,而是盲目加大播种量,由19~20公斤/亩,加大到22~25公斤,结果小麦保苗株数虽够,既浪费了粮食又增加成本。1985年以后,农场认真总结了小麦低产的教训,加强了从整地到播种质量并逐渐增加优良品种等科技措施。首先在耙地上狠抓了耙深、耙透,不上平地器,不准播种,又改装了播种机的播深控制装制,控制了播种深度,保证每亩保苗株数在40~55万株之间,基本上达到全苗。1997年以后,农场又先后引进先进气吸式播种机和改造小麦单体限深装置,提高了机械播种质量。
  大豆
  大豆播种,一般在5月5日至6月10日期间进行,高产期为5月5日至25日。
  兵团时期,主要用机条平播,由于土壤熟化不好,草垡子较多,整地不平,大豆播种深浅不一致,植株分播不均匀。
  1977年以后,土壤也逐渐熟化,一般留链轨道82厘米,行距60厘米,平播后起垄。1978年,中耕技术有了提高,采用50厘米播种,直到1983年仍使用这种方法。建场8年来全场的大豆单产只有58公斤,造成低产因素除了旱、涝、病、虫的自然灾害外,主要是草荒和地不平,收获损失大。1981年以后开始注重抓播种前整地,又配合化学灭草和侧深施肥,二队、六队、十二队用30公分播大豆,播株分播合理,亩保苗达到3.5~4万株,产量有较明显提高。三队的8、9号地共计7000亩大豆,采用30公分条播,亩产量在150公斤以上。1982年以后,大豆开始中耕除草,采风行距45~50公分,留链轨道80厘米,从此推广大面积中耕。
  1987年以后,农场吸收了大豆三垄栽培技术,其核心是以深松耙茬为基础,以春、秋起垄为载体,以垄上双行点播为增产点,施以种下二层,三肥接力,达到增产的目的。化学除草为主要手段达到前期三清堂,为高产奠定了基础,一般为65~70厘米垄距,播量在75公斤/公顷,垄上双苗带10~12厘米,后苗株数在2.0~2.5万/亩,形成了一个扼株分布均匀的高产群体结构。据调查全场在1987~2000年共推广面积达13余万亩。
  四、镇压
  镇压视土情,分别在播前和播后进行。1984年之前一般采取播后镇压,播后镇压能使种子和土壤紧密结合,保墒抗旱,并促使毛细管上升,使种子提早萌幼发芽。1984年以后,也采用播前镇压,可以使表土紧实,较好地控制播深。建场初期,由于多数生产队没有镇压器,自然灾害影响,这一措施无法实行,这是初期粮豆产量不高的原因之一。1981年以后对荒地种大豆推广大铁磙子播后镇压,效果比较好,草垡子压的平,强度大,利于出苗也有利于机械收割。1985年以后,随着改革不断深入,职工家庭农场不断完善,职工经济条件不断好转,镇压器陆续配套,有木磙、铁磙,有的在播种机后自带小型镇压器等,均能保证镇压措施合理进行。1991年大豆采用环形镇压器,镇压措施更加合理。
  五、田间管理
  小麦田间管理
  1980年开始,在小麦苗期追肥,用2.4D-丁脂化学除草,用机引喷雾器在小麦三叶期喷洒2. 4D-丁脂,杀宽叶草90%以上。1987年以后开始采用飞机喷洒,喷雾良好,功效高,效果达95%以上。各家庭农场根据小麦地里杂草情况,由生产队统一报给农林中心统一安排,由他们统一配置所需各种农药,统一用飞机喷洒。
  大豆田间管理
  1、苗耙灭草:分苗前耙和苗后耙。苗前耙是在大豆播后3天,大豆拱土距地2~3厘米,杂草白芽期进行苗前耙灭草。苗后耙在大豆一片复叶展开杂草刚出土成白芽期进行苗后耙灭草,这两种灭草方法效果都比较好。但因耙体太轻,
  1986年,用改装了钉齿耙,较好地解决了耙体轻的问题,并减少了伤苗率。1991年,全场普及复式作业,一次完成多种作业层次,既节省亩成本,又提高效益。
  2、化学灭草
  1982年,开始播前药剂土壤处理,播后苗期3叶再处理。按照使用操作规程用药,化学灭草效果显著,功省效宏,达到灭草保苗目的。1987年开始运用飞机喷洒,延续到2000年。
  3、中耕
  建场初期,各生产队都配备了万能中耕机,但由于受只播不管的粗放耕作思想影响,中耕机大部被拆散。从1983年以来,农场提出在“科学种田远学克山,近学八五九农场”,先后派人到两个农场参观学习大豆中耕田间管理经验,对大豆中耕有了认识,当年中耕面积达到26.2%(普遍到2遍,大部分地号达到3遍)。兴办职工家庭农场,职工普遍重视中耕管理,有的家庭农场中耕多达4~5遍,一般的都在2~3遍。
  4人工铲地和拿大草
  这是田间管理的一项辅助性措施。建场以来,每年各行各业都抽出人力支援夏锄。主要是铲大豆和其它小经济作物。自从兴办职工家庭农场以来,部分家庭农场除了化学灭草及中耕外都非常注重人工铲和拿大草这个环节。特别在1991年以后,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外来的劳务不断增加,家庭农场普遍雇用这些人进行人工铲和拿大草,有的还拿大草2遍,确保实现清堂豆的最后一道工序。
  六、收获
  1、小麦收获
  兵团时期,康拜因收割机不多,每年都有一部分小麦用人工收割、集垛、脱谷。1977年以后,收割机逐年增多,到1983年,2万亩以上的生产队配6~10台康拜因收割机,万亩以上的生产队配4~6台康拜因收获机,人工收割也随之越来越少。除了大涝的1981年麦收期间,收获机不能下地收割,利用人工收割之外,其余年份全部用收获机收割,人工只是打道(指收获机割道)而已。1990年以后,随着收获机的机型不断更新和马力加大,收割小麦全部都用机械,也不用人工打道了。
  小麦机械放片(割晒)是一项较先进的收割方法。农场1980年开始启用,以后每年麦收会议或现场会议都推广小麦割晒。队干部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步提高认识,每年小麦割晒面积不断扩大,一般都达到20~30%。1982年,又推广了新的割晒方法,放“鱼鳞铺”(小麦放倒后状似鱼鳞,穗全部在上面)增大放铺面积,减少了塌铺,铺面接受阳光多,透风良好,是较为先进的割晒方法。1984~1995年,每年都运用此方法,起到了提前收割减少晒场压力,提高粮食质量的作用。小麦入黄熟期转入直接收割,麦收时间短任务重,一般都采用割晒和直收相结合办法,适时抢收小麦。到8月中旬以后雨季就给麦收造成一定困难,所以每年麦收都要以充分准备,立足抢收,抗灾夺粮,保质保量完成麦收任务。1996年以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小麦种植面积缩小,加之收获机型的更新和数量增加,每年收割都在10天左右完成。
  2、大豆收割。
  每年都是根据土地平整,大豆结夹部位高低的特点,在大豆响铃期用机械直割,地不平或新荒地的塔头地号和结夹部位矮的地号,在大豆落叶80~90%后用人工收割放片,然后用机械拾禾的办法。1984~1985年,因秋雨大,大豆直收时间短,对人工收割质量要求比较严,一定要放“鱼鳞铺”最好放“人字铺”干得快,减少脱谷时的损失和“泥花脸”。每平方米不准丢失三粒大豆,不准带根,放铺时要整齐,待水份达到15~16%,用人工并趟,机械拾禾。据统计,1985~1995年,一般每年人工割大豆面积不少于20%,但部分人割放铺不标准,有的秋涝年份拾禾脱谷“泥花脸”豆较多,特别是1984、1985、1991、1997年表现最为突出。如1982年前,由于整地不平,直收割茬高者达20公分以上,据统计,大豆亩损失在10~16公斤,损失严重,割茬高炸角落粒,破碎率高,“泥花脸”多,造成大豆综合损失率在10%以上。1988年以后,由于改进了收获机械低茬装置和配套机械逐渐地解决了直收割茬高损失浪费问题,1997年以后,随着农场机械型号更新和机械数量的不断增加,收割质量明显提高,据统计到2000年,综合损失率在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