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轮作 轮作与每年种植的作物比例有关,而作物的比例又与每年的年景旱涝有着密切关系。
1977~1983年,各生产队的排水设施都比较缺乏,有的生产队根本就没有排水设施。遇到春涝,小麦播种完不成种植计划面积,特别是1977至1983年以来涝灾频繁,春涝年份种不上小麦,只有多种植大豆。小麦实际播种面积只占总面积的26~33%,大豆面积播种面积占60~70%。遇到秋涝豆收压力大,大豆茬地翻得少。第二年又发生春涝,这样年复一年,在正常年份的麦、麦、豆三区轮作制就打乱了。春天播种就只有把小麦播在重茬的地号上,小麦一重茬,大豆种的就更多了。
由于轮作制的破坏,单项作物重茬,迎茬面积大,生产上就形成恶性循环。如: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增加,小麦赤霉病,大豆灰斑病连年发生,造成多年大面积减产。据统计,1979~1983年这5年,农作物的各类病虫害就达14万余亩,造成减产12.4%,粮豆品质下降达20%。
小麦播种重迎茬面积统计表
(1979~1983年)
表3-9 单位:亩
大豆播种重迎茬面积统计表
(1979~1983年)
表3-10 单位:亩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5 年的小麦正茬是33.7%,大豆正茬是46.7%,小麦面积比例是50.5%,大豆面积比例是46.66 %。如果按麦、麦、豆三区轮作制,每年小麦面积不少于60%,大豆应在30%才比较合适。根据1980~1983年的调查,由于农场开荒年限短,土壤潜在肥力较高,小麦、大豆连作,没有明显减产,作物病害时有发生,造成减产。据十二队、三队连种3 年的大豆地号调查,大豆灰斑病率在37~42%之间。在相同条件下,较其它连种1 ~2 年的大豆地号,病害增加15~25%,大豆品质下降。小麦连种3 年以上也有明显减产趋势。可见合理换茬,坚持麦———麦———豆三区轮作的重要性。
随着技术,特别是栽培技术的发展,农场轮作形势不容乐观,1984年到2000年以来,全场正茬面积(大豆)呈下降趋势,见表。
农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例表
(1984~2000年)
表3-11
续表3-11
从表中可以得出,如果按照二麦一豆的轮作方式,全场大豆只有10%左右能够种植在正茬上,而90%以上大豆种在重茬和迎茬上。从理论上来讲,大豆重茬(特别是连年重茬)带来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重茬可以使养分偏耗。从豆一生所需的养份来看,每100 公斤大豆籽粒的形成需要纯N9.27公斤,纯五氧化二磷1.56公斤,纯一氧化三磷2.51公斤,而连作的影响使土壤中的某些养份下降,据取样分析农场五队四号地已有三年重茬,土壤水解N增加3 %,但有效磷含量下降45%,有效钾下降7.3 %说明大豆对土壤中的磷钾消耗量增加造成养分偏耗;第二,重茬可以使大豆病害增加。据调查,全场近10万亩大豆,2000年大豆根瘤病病发率为33%,而重茬大豆的根瘤病达到64.5%,将近是大豆正茬的一倍,同样大豆孢囊成虫病的泛滥与大豆重迎茬直接相关。在1990年以前,全场大豆孢囊成虫病发病面积几乎为零,职工对大豆火龙秧子根本不知晓,而到如今,全场大豆孢囊成虫病面积已占旱田面积近40%,有的孢囊成虫病的感染已达到三级水平,如果泛滥下去,不可想像。虽然,几年来应用八一农垦大学种衣剂进行包衣,但效果只有播种后15~30天,其余时间无效,所以说大豆重迎茬带来了孢囊成虫豆的危害泛滥,造成了大豆大面积的减产。同样据调查当前大豆立枯病,根瘤病菌核病以及大豆食心虫,潜根蝇的危害严重,导致大豆减产;第三,重茬可以使大豆杂草泛滥,从80年代的杂草苍耳蓼、苋等向苣荬菜、鸭环草过渡。据调查,1991年苣荬菜、鸭环草成灾面积占10万余亩,增长了10倍。而且每平方米这类杂草的株数在30~50株,有的地方甚至达到每平方米100 株以上;第四,根小及根分泌物的毒素作用;第五,重茬降低百粒重,株粒数减少。据调查,重茬较正茬株粒数少13.5粒,百粒重下降0.9 克,减产39.7%。
面对轮作换茬的不利带来的后果,农场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补救,但由于大豆价格与麦类、玉米价格的比价不尽合理,因此大豆面积一直高居不下。同时农场也采取了增大玉米经济作物面积,从1997年到2000年,全场红小豆面积由原来的不足1000亩发展到3万余亩,小麦面积稳定在3万亩左右,玉米面积发展到1.5万亩。随着农场畜牧业的发展,玉米面积将会有一定数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