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肥料 1969~1977年间,上级没有肥料分配给农场,所以每年都是白种下地。1978年,才开始分配一些过石,但数量较少。由于过石呈面状,播种时播不进去只好撒在地里,有的干脆放在场院里成了真正的“过时(石)了”。1980年以后,管局才开始陆续分配一些化肥,三料过石、磷酸二铵、尿素等。磷肥和二铵复合肥大部分都是进口的,施肥数量和施肥面积也逐年增加。1985年,农场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后,职工对化肥的使用认识越来越高,亩施肥量达18公斤以上,1991年,农场推行“两自”以后,各职工家庭农场根据地情施肥,一般都在18~22公斤。
农作物亩施肥量统计表(商品量)
(1985~2000年)
表3-12 单位:公斤
主要作物施肥纯量统计表
(1979-2000年)
表3-13 单位:公斤
施肥方法
1979年小麦初次施用化肥,主要是种肥,因当时播种机没有改装,播种时分箱施肥,由于排肥装置经常堵塞,漏肥现象严重,造成青苗长势高低不齐。1982年以后,改装了播种机,推广了种肥混施播种,施肥的方法是:把肥料拌入小麦种子之中,种肥混拌均匀后,种子和肥料一起播下。这样能克服漏施肥现象发生,能播种就能施肥,如果种肥搅拌不均,就会造成苗稀稠不均的现象,因此,加强种子肥料过秤按比例混合拌种,最好搅拌三次才能装袋播种。1985年以后施肥方法又有了改进,有的家庭农场还是种肥混播,有的分层次播,先播肥料,后播种子;有的种肥分箱一次性播下,到目前仍然用这种方法施肥。
大豆施肥是从1981年开始的,施肥时种子肥料同时排入土中,当时因三料或二铵含肥数量高,大豆入土接触肥料,产生烧种现象,严重时烧种18~20%,造成缺苗现象。1983年推广大豆侧深施肥,对全场播种机进行了改装,要求施肥部位在大豆种子侧3厘米,深4厘米。1984年,全场实现大豆侧深施肥改装,施肥效果较好,至今还在推广使用。1986年以后又推广“垄上分层深施肥方法”(前箱种子、后箱化肥一次性种子和肥料同时播上),1994年以后,又推广了《垄上卡》施肥方法,起垄后先施肥,然后再播种,上述三种施肥方法,各家庭农场都在采用。施肥方式:中耕作物秸秆粉碎还田———伏秋起垄夹肥———播种前种子育肥———播种同时施种肥———结合苗期化学灭草施微肥。麦类作物是:秸秆粉碎还田———秋(春)播前深施肥———播种前种子育肥———播种同时施种肥———结合苗期化学除草施微肥。
微肥的使用是一项减功省效提高作物单产及品质的较好方法,此法从1991年逐步由全场种地户至1996年农场开始大面积扩大航化作业,由韩玉春主抓,农业科、农业中心、科技科等单位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十五队王长山开发型家庭农场采用盖点的方式测定增产10%以后,逐年推开,到目前为止,全场已累计推广近15万亩。
施用化肥效果
建场初期,农场的生产水平较低,部分干部、职工存在着广种薄收的思想,认为“种地不施肥也能打粮,都是新开荒地不施肥地也有劲”。其实新开荒地土壤速效性养分低,因早春温度低,土壤的养分不易释放,因此必须施化肥才能满足作物生育需要。实践证明施肥比不施肥粮食增产20~28%(1981年部分生产队小麦施肥调查),一般年份施肥8公斤以上增产20%以上。
1981年部分生产队小麦施肥与产量调查表
表3-14 单位;公斤、厘米、克
1996年十队大豆不同施肥量对比调查表
表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