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一节 新技术应用

第十一节 新技术应用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
  1986年开始引进推广旱育稀植新技术,由于育苗过程中有些技术环节没有达到标准要求,而且插秧时间偏晚,没有发挥其增产效果。经抽样调查,虽然插秧水稻产量略比漫撒产量高一些,但经济效益相近,因此,1987~1988年水稻旱育稀植面积发展不快,两年累计面积只有近千亩。在此期间,农场外引方正县一部分水稻户,推广此项技术发展水稻生产,由于各方面原因,这些水稻户扔下亏损局面都跑了,造成农场发展水稻受阻局面。
  为了推广此项技术,先后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办学习班,培养自己的水稻技术员。同时外引有经验的水稻户和有技术的水稻行家里手作指导,请水稻专家讲课,找出育苗中存在问题,并给予旱育稀植户优惠政策,推动了该技术的发展。到2000年,旱育稀植面积13万亩,是全场水稻总面积100%。
  稀土微肥应用技术
  稀土含有17种植物所需要的微量元素。1986年,在小麦、大豆两种作物上进行了试验示范推广,经调查,增产幅度在5~15%,到2000年推广面积30万亩。
  由于近几年微肥激素品种激增,以赚钱为目的假冒和劣质产品越来越多。因此在微肥的推广应用方面,农场采取了“广泛试验,慎重推广”的原则,确实有增产作用的才推广面积。
  化学除草技术
  1985~1988年,大豆化学灭草主要以播前灭草为主,所用药剂有氟乐灵、灭草猛等。1989年开始采用播后苗前化学灭草技术,主要配方为杜尔+赛克津,其灭草效果好于播前和苗期化学灭草。从1993年开始,大豆化学灭草以播后苗前为主,播前灭草为辅。近几年又引用乙草胺、豆璜隆、广灭灵等新药,用于播前和播后苗前,灭草效果也很好。1996年以后,农场对大豆化学除草配方进行了全面的筛选,筛选出了杜尔、禾耐斯、赛克津、宝收、阔草清等除草剂,进行了大面积的试验示范,达到了除早、除小、除了的目的。
  大豆三垄栽培技术
  三垄栽培比平作有明显增产效果,据调查增产幅度在20~30%,亩盈利在50元,1987~2000年,推广面积累计达30万亩。
  小麦分层深施肥技术
  小麦分层深施肥比种肥同层有明显增产效果。据调查统计增产15~30%。1989~2000年推广面积5.3万亩。小麦分层深施解决了种肥同层由于施肥量大烧种烧苗现象,同时延长了肥效和供肥期,保证了小麦后期对肥料的需求。
  浅翻间隔深松平翻深松技术
  深松能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虚实并存,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1988~2000年累计推广浅翻间隔深松25万亩,平翻深松13万亩。1996年开始用种衣剂拌种,大麦喷醋、深施肥。
  大豆深施肥技术
  大豆种下的施肥比普通施肥增产8%,种肥双行施主要解决单行施肥料远离种子不发苗,不壮苗的弊病,增产效果明显,到2000年累计推广13万亩。
  大豆大麦种衣剂推广应用
  1995年开始使用种衣剂。种衣剂是一种拌药剂,它对防治大豆根病系统侵染性病害及各种大豆害虫有奇效。据调查,大豆种衣剂拌种比常规药剂拌种增产15%左右,特别在重茬、迎茬大豆上使用增产效果更为明显,到2000年累计推广面积达6.5万亩。
  水稻小麦种子加工技术
  1989年,农场引进安装了小麦种子加工设备,1990年春对全场300吨小麦和800吨水稻进行了精选。据调查统计,经种子加工后精选的种子比清选机清选的种子亩增产5~7%,每亩可增收8~10元。1997年,引进现代化先进设备建起了大型种子加工厂,1998年投入生产,当年加工120吨,1999年加工600吨,据调查统计加工后的种子,亩增产8~10%,每亩可增收8~10元。
  玉米育苗移栽技术
  玉米移栽和地膜从1995年开始使用,玉米育苗移栽技术是采用玉米大棚育苗进行移栽,一般玉米在棚中生育期为30天以上,可以增加积温300余度。1996年在农场八队进行试验,试验面积30余亩,应用品种为吉单19,产量比普通栽培方法增加30%以上。
             新技术推广面积
             (1986~2000年)
  表3-16                       单位: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