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二节 农业科技

第十二节 农业科技



  一、机构沿革
  农场于1984年春,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科委),并同时成立科技协会。1986年,农场成立科技科,由孙恩永任科长,1993年,由韩殿柱任科长。
  二、科技大会
  1984年4月13日,农场在机关会议室召开第一届科技大会,参加会议代表53人,大会由副场长胡俭峰主持,场长金洪义做大会报告,会议历时一天,大会选举了第一届科委。
  主 任:金洪义
  副主任:胡俭峰、石永久
  1985年5月13日,农场在机关会议室召开第二届科技大会,参加会议代表56人,大会由副场长石永久主持,场长韩波做大会报告,会议历时半天。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科委。
  主 任:韩 波
  副主任:石永久、姜洪再
  1990年4月11日,农场在机关会议室召开第三届科技大会,参加会议代表63人,大会由副场长韩玉春主持,高见习副场长做大会报告,场长韩波在会上讲了话,会议历时半天。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科委。
  主 任:韩 波
  副主任:韩玉春、高见习
  1992年4月28日,农场在机关会议室召开第四届科技大会,参加会议代表53人,大会由副场长韩玉春主持,高见习副场长做大会报告,场长罗宝泉在大会上讲了话,会议历时半天。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四届科委。
  主 任:罗宝泉
  副主任:韩玉春、高见习
  1994年10月21日,农场在机关会议室召开第五届科技大会,参加会议代表62人,大会由副场长袁海龙主持,副场长韩玉春做大会报告,农场场长陈洪有在大会上讲了话。会议历时一天,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五届科委:
  主 任:陈洪有
  副主任:韩玉春、袁海龙
  1997年10月24日,农场在机关会议室召开第六届科技大会,参加会议代表74人,大会由副场长俄立升主持,副场长韩玉春做大会报告,农场场长张桂春在大会讲了话。会议历时半天,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六届科委。
  主 任:张桂春
  副主任:韩玉春、俄立升
  每届科协主席都由科委常务副主任兼任(副主任的第一位);副主任由有关科室主要领导兼任。
  每届科委的成员都由有关科室主要领导兼任。
  三、学术交流
  农场科技人员由1984年16人发展到2000年为377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48人,其余为初级职称,初步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科技交流体系。每年的年末,农场都组织各个基层单位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并形成了一套制度,对农业、农机、畜牧、医药、学校等单位的科研成果进行交流,并参与上级科技部门组织的各种交流活动。
  四、科技攻关
  1994~1996年,农场组织了农业、农机等单位牵头进行了4万亩大豆攻关示范基地建设,这些示范基地都分布在全场14个生产队,由分局科技处陈前新处长带队,绥化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二位专家进行了鉴定,在1999年,产量215公斤,达到较高水平。1997~2000年,每年都建立一些大豆、水稻示范区,推广高产优质品种。
  五、承担课题
  (一)水稻大面积生产
  1989年,农场根据上级精神和农场种植业低产易涝的情况,决定推广水稻大面积生产,加速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步伐。水稻办主任梁斌是推广水稻大面积生产课题的承担人,水稻种植分布在九、十、十一、十三等生产队,当年面积14000亩,经过种植到收获全过程的科研和管理,水稻亩产实现240公斤,是当年大豆亩产1.6倍,是小麦亩产的1.8倍,实现当年水稻总产3365吨,为农场以后发展水稻提供良好依据。
  (二)黑龙江垦区大豆机械化综合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时间:1999~2000年;主持单位:红兴隆科研所;主持人:胡国华;承担单位:前锋农场。经过二年的科研和实践全过程,其主要内容是依照农垦当前机械化的能力,利用三垄栽培技术模式,探讨大垄密,暗垄密的适应情况,两年来共实现面积为20.4万亩,增产15.3%,亩增效益30. 2元,纯增效益616.8万元,该项目获得2001年度农业部丰收计划项目二等奖。
  (三)现代化农业创新工程
  时间:1999~2001年;主持单位:东北农业大学;主持人:祖伟;实施单位:前锋农场。创新工程是东北农业大学等单位与农垦总局共同实施的农业推广技术工程,包括栽培、育种、植保、耕作等农艺等内容。前锋农场承担的是《大垄高台栽培技术》部分,历时三年,每年增产幅度在10.5~18.4%,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同时对现行的大垄地栽培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四)农场自1995年以后,每年都自拟题目15~20个,分别由农业、机务等科研及有关场领导牵头,农业生产队副队长、技术员实施,一年结题一次,并对全场的科技题目进行评比、鉴定。据统计到2000年来较好地完成45个课题,实现经济效益500余万元,增产粮豆5.3万吨,受到农场表彰奖励20人次,受分局以上表彰5人次。
  (五)科技示范带
  自1998年开始,农场组织了在二抚公路两侧建立了科技示范带,科技示范带全长100公里。科技示范带包括水稻、大豆、玉米、经济作物为基地,由科技科负责。如九队的大棚生姜、圆葱种植基地,十队的水稻高产示范基地,十五队的大麦高产栽培基地,十一队大豆大垄密高产栽培基地都已具规模。
  (六)科技培训
  农场自1984年以来,每年冬季通过各种形式大力组织科技之冬培训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场、队两级培训人数达2600~3000人次/年。1991年,农场又从“八一”农大和宝泉岭分局农机校请教授给农业、农机、财会及场、队两级的各类技术员、种植大户和各类专业户及农场领导等授课,一般授课内容是:旱田种植技术;水田种植技术;农机规范化管理;科技示范带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的有关知识;经济作物种植技术;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等。1993年,农场从八一农垦大学邀请了董树发教授等对农学、畜牧、农机等方面知识进行传授,指导农业生产。同时分局每年也派员到农场进行科技培训,每年分局在农场的培训人数达到300~400人。
  七、科研成果
  近十几年来,农场农业的科技成果得到了进一步运用,获得农业部的《大豆综合配套技术措施》课题,被评为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农场列第九位,韩殿柱获个人奖第十一位。
  农场获分局总局的奖励较多。科技贡献率由1984年的40%上升到当前的61.3%。科技贡献率的提高,有利于农业科技新技术的推广;1987年韩玉春副场长主持的大豆三垄栽培技术,大豆单产由原来的不足200斤/亩达到了300斤/亩。而2000年推广的大豆大垄技术,使得单产由300斤/亩,向400斤/亩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