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节 自然灾害 农业生产与自然的因素有着十分密切关系。建场以来影响农作物生长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涝、旱、风、低温、寡照、雹、早霜,涝灾是农业最为突出的灾害。年降水量达到平均值550毫米即呈现小涝。据统计,1~2年就有一次小涝,十年就有一次大涝,有春涝也有秋涝,一般以秋涝为主,常年是一年秋雨涝两年,秋涝春涝紧相连。其次是旱和低温、寡照等。如秋霜来的早,大豆不能成熟,小麦由于旱,造成减产。1991年秋涝,1992年春涝,给大田播种造成极大困难。1997年春、秋两季都涝。其次是旱、低湿和早霜等。1988年春播后大旱43天没有一场透雨,给小麦、大豆造成减产,特别是小麦。1987年的低温,造成一部分农作物弃收,特别是水稻。1999年9月15日早霜,造成农作物三分之二面积减产。
1977~2000年,24年来,农场发生洪涝灾害2次(1981年、1991年)和涝灾13次。仅1981年的一场特大洪涝灾害就造成全场绝产近8 万亩。1981和1991两年的洪涝灾害造成损失总额2130万元,占建场以来6 年亏损总额5132万元的41.5%,可见洪涝灾害影响之大。
还有风、雹、虫、病等灾害的发生。这是制约着粮食单产不高的另一个自然原因。
1969~1972年,由于涝灾机械不能作业,小麦播期迟,保苗不足,人力也管不过来,杂草丛生,草荒严重,造成严重减产,所收的粮食仅够种子和口粮。
建场24年来,除1990年外,其它年份均有涝、旱和季节性涝、旱,低温、寡照及风、雹、病、虫害。1981年最为严重,这年降水集中,内涝非常严重。仅6、7、8月份共降水达(123.2、201.5、281.7)606.4 毫米,全年降水量达897.1 毫米。全场21.98 万亩农作物全部受灾。当年播种的14万亩小麦,人工只收割5 万亩。人们把在明水里的麦捆背到路上,还没有来得及脱谷麦捆就生芽50%以上,麦穗发芽达15%以上,落粒的穗也相当严重。到9 月份麦地稗草生长猛,90%以上的小麦扔在地,共抢收小麦1257吨,小麦种子都没有收回来。大豆7.7 万亩全部在明水中,稗草丛生,一片荒凉景象,经过全场干部职工奋力抢收,只收回600 余吨大豆,是历史上粮豆单产最低的一年,只有8 公斤,造成全场损失743.4 万元。
洪涝年有:1981、1987、1991、1994;涝年有:1977、1980、1982、1983、1984、1985、1988、1992、1996、1997;旱年有:1986、1989、1999;平年有:1978、1979、1990、1993、1995、1998、2000,即使在平年里也有季节性涝、旱阶段,直接影响作物生长。
受灾情况统计表
(1977-2000年)
表3-17 单位:亩
历年小麦发生病虫害与防治情况
1989年:发生小麦根腐病和散黑病防治1.5万亩,小麦根腐病2.7万亩,防治1.5万亩。
1990年:发生小麦根腐病和散黑病防治0.3万亩。
1991年:发生根腐病和赤霉病,防治根腐病10万亩和赤霉病8万亩。
1992年:防治赤霉病6万亩。
1993年:防治根腐病6.5万亩。
1994年:防治根腐病4.6万亩。
1995年:防治根腐病4万亩。
1996年:防治根腐病7万亩。
1997年:防治根腐病3.9万亩。
1998年:防治赤霉病4万亩。
1999年:防治小麦赤霉病7.1万亩。
2000年:防治小麦赤霉病3万亩。
历年大豆发生病虫害情况
1989年:发生虫害7.1万亩,主要是豆蚜和大豆根腐病防治11.6万亩。
1990年:发生虫害1.2万亩,主要是潜根蝇和大豆根腐防治11.2万亩。
1991年:防治大豆根腐病10.7万亩。
1992年:防治大豆根腐病15.7万亩。
1993年:防治大豆根腐病14万亩。
1994年:防治大豆根腐病12.3万亩。
1995年:防治大豆根腐病9.9万亩。
1996年:防治大豆根腐病11.7万亩。
1997年:防治大豆根腐病16万亩。
1998年:防治大豆根腐病14.5万亩。
1999年:防治大豆根腐病5.4万亩。
2000年:防治大豆根腐病7.2万亩。
历年水稻发生病虫害与防治情况
1995年:发生水稻负泥虫0.6万亩,防治0.6万亩。
1996年:发生水稻负泥虫0.8万亩,防治0.8万亩。
发生水稻潜叶蝇0.1万亩,防治0.1万亩。
1997年:发生水稻负泥虫0.3万亩,防治0.3万亩。
发生水稻潜叶蝇0.16亩,防治0.16万亩。
1998年、1999年,2000年没有发生病虫害。
涝旱灾害情况及其规律表
(1977~1987年)
表3-18
从上表看,农场在这10年里主要受灾面积最大的是涝灾(约占总面积的70%左右),损失是严重的。农场区域内历年平均降雨量580毫米则成小涝。多年的规律是二年一小涝,三、四年一大涝。1981年遭到特大洪涝灾害是50年以上的重现期,使农场经济遭到毁灭性打击,粮豆平均单产8公斤,连种子都没有收回来,当年经营亏损739.5万元,使农场多年来经济处于严重的困境。
涝情有春涝、秋涝,以秋涝为主,常年是一年秋雨两年涝,秋涝春涝紧相连。1981年大涝之后,第二年小麦只播下4240亩,单产才28.75公斤,小麦面积只占播种总面积的23.5%。1987年大涝之后,1988年的小麦也只播下46000亩,占播种总面积的25%,涝灾影响着农业生产,也是经济形势的寒暑表,小涝小灾、大涝大灾。每年的种植面积随着涝情程度大小而进退。在这十年,每年都有25%左右的耕地因低洼易涝没有播上种。
旱情对农业影响处于第二位,特别对小麦威胁最大,规律是6、7月份降水量小于100毫米即成灾,雨量愈小则灾情愈严重。当地小麦最怕掐脖旱,时间为小麦拔节孕穗期,即5月下旬至6月,这期间无雨再加上前期干旱,则成灾定局。
其它灾情危害较小,只能是局部性灾害损失。但涝年多雨常伴随着低温寡照,对水稻非常不利。
涝灾成因分析:
辖区洪涝灾害主要原因有三,即:
(一)大气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多年平均值7~9月降水量均是全年的50~60%以上,有的年份甚至一个月也能达到此值,成灾的年份雨量大,或者持续时间长。如1981年、1987年的8月份,降雨的天数均在25天左右,此后又持续到9月或10月,蒸发量小,土壤饱和,10月上旬开始结冻,必然形成严重的秋涝,第二年春涝定局,延长播期或错过播期。
(二)土壤粘密实,白浆土形成天然隔离层,不渗透,造成饱和的土壤中水持续时间长。
(三)地势平坦低洼,坡降平缓泄水不畅,排水工程不配套或没有排工程,其情况就更为严重了。
这三种因素往往同时发生作用,即形成程度不同的涝灾,此外春涝和秋涝与寒温带气候有关,春季土层未解冻,气温低,水分流不出去、不渗透、蒸发量又小,并出现返浆现象。秋季结冻早使水分滞流,蒸发量亦小,冻融交替,也亦会出现返浆现象。
从1985年以后,农场逐年对别拉洪河和二道河涝区、浓鸭涝区实行配套水利工程,排水效果比较明显,1日暴雨在二、三日即可排除,大部分耕地有明水当日即可排除,涝情减轻,粮豆是逐年增长趋势。十几年来,农场一直坚持治涝为主,旱涝兼治,遇涝排水,遇旱有水的治涝方针,主攻方向是:排水治涝,根据水资源,发展水稻,以稻治涝,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下表可以看出虽然涝情较重,但由于排水治涝,仍然是增长趋势。
排水治涝对作物产量影响表
表3-19
如:1988年春涝严重,小麦播种期延长10天只完成50%,大豆播到6月15日(延长10天),8月份降雨282.5毫米,相当全年降雨50%,6月份干旱仅降雨8.7毫米。在8月份降雨有两个过程,上旬的8~10日降雨110.5毫米,中下旬的19~22日降雨162.1毫米,22日雨后路北干渠水位高达5.2~5.4米,大部分耕地水深在20~30公分,雨天后地里的水就排除了,当年实现粮豆单产160公斤,总产27316吨。
涝旱灾害情况及其规律表
(1988~2000年)
表3-20 单位:亩
注:此表上述各项数字都是造成减产3成以上。
从上表受灾情况看,受灾较多的年份多还是涝灾(13年受灾总面积大约是总面积的60%左右)。大体与上表(1977~1987)相似,但通过开放、开发治涝后,经济效益就与(1977~1987)这个阶段截然不同。仅1991年洪水加内涝,致使二道河流域内的10万余亩耕地大部分被淹,其中绝产达20000 余亩。位于二道河三干流南侧的水稻队40余户全部被水淹,造成全队举家搬迁到场部暂住。1992年,春播期间长达71天而降雨就占31天,总降雨量为245.3 毫米,占全年降雨的41%,纯播种时间28天,特别是大豆有效播种期只有8 天。6 月1 日连阴雨开始到10日降雨量就达161.8 毫米,是历史同期平均的10倍,造成当年受灾19.3万亩,绝产4.84万亩,其中小麦1.67万亩,大豆2. 87 万亩,玉米0.1 万亩,水稻0.1 万亩,油菜0.1 万亩。减产3 ~5成的8.6 万亩,减产6 ~8 成的5.86万亩。但是1991年粮豆总产、单产分别是25945 吨和110公斤,分别是1981年的13.8倍、12.9倍;1992年粮豆总产、单产分别是31081 吨148 公斤,分别是1981年的16.6倍、16.4倍。1995年,大豆59400 亩前期掐脖旱,后期小麦28000 亩全部被水淹,大豆也遭同样命运。但当年粮豆总产、单产仍然取得较好收成,总产实现历史以来最高60000吨,单产实现215 公斤,仅次于1990年的单产216 公斤。
旱情对农业影响处于第二位,其次是病虫害和低温寡照及其它灾害,这些灾害只能是局部性灾害损失。但涝年多雨还是常伴随着低温、病虫害等,特别对水稻生育是非常不利的。
通过13年的大力开放开发多渠道的引资建设,农场的综合实力大大加强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远远超过前10年(1977~1987年)的能力主要表现为:
(一)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加大了低产田改造,不断扩大高产、稳产的水稻种植面积,以稻治涝。同时不断增加经济作物,增加经济效益;
(二)加大水利工程建设,不断扩大渠道和条田配套工程建设。这是这13年来历届领导的治涝主要工程措施,同时还设有辅助生物治理措施,如选育抗灾早熟高产品种,调整作物比例,以及农业机械的改装和选型等因素均考虑到低洼易涝这个特殊地理条件,以适应防陷和低湿地作业;
(三)不断推广农业新技术。特别在全年的生产措施上、轮作制度上、耕作、施肥、管理、植保、良种繁育上都有新的举措,并且以旱田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和推行农业农机十项新技术,推行“461”高产攻关计划等,不断提高单产和整体效益;
(四)不断加大农业方面的投入,增强农业的基础建设实力。仅1996年至2000年的5年间,农场的农田水利就投入达2105万元,是建场以来总投入的4329万元的48%。农业机械在“九五”期间就投入1000万元,新增1075收获机15台,大中轮式机车30台,新型农机具50台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