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节 农业综合项目
第十七节 农业综合项目
从1968年建场到1987年,用19年时间完成了农业第一次开发。
农场是在1988年开始进行二次开发的。根据现有土地状况,农场首先确定了以中低田改造为重点,进一步发展农业。在水利、农业、林业、技术推广等方面采取有利的综合治理措施,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项目和以畜牧业为龙头的项目。截止1993年两期综合开发收到较好的效果,共改造中低产田148500亩,新增产粮食生产能力13580吨,并开辟出一条以稻治涝,变低产为高产开发新路子,为第三期综合开发奠定了基础。1994年,农场根据农垦总局第三期农业综合开发精神,开始第三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重点是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首先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稳麦、压豆,调整优质、高产抗灾作物的种植比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项目和养殖业项目。通过内引外联,招商引资等多渠道扩大绿色食品基地,并建立以养牛、羊为主的股份合作制养殖场,带动全场养殖业。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加大农田水利投入和机械的更新改造,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截止2000年底,农场所有耕地已初步形成三个大区,即:南部是水稻种植带,中部是豆类(含红小豆、芸豆)及油菜等经济作物种植带,北部是苜蓿草种植带。
一、中低产田改造
1987年前,农场耕地的80%属于中低产田。多年来,由于自然灾害和投入少等原因造成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致使农场的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单产不高,总产不够稳定的状况。由于地势低洼、内涝频繁,粮豆单产平均只有80.45 公斤(1977~1987)。在这11年间,就有6 年亏损。1988年,开始实行集中投入,连片开发,加大农业基础投入,农业基础建设有了改善,农业抗灾能力也有些增强。到1993年两期综合开发,共投入资金393 万元,其中三江开发投入93万元,农垦总局自筹20万元,农场自筹175 万元,贷款5 万元。先后改造中低产田10万余亩,完成排水土方266 万立方米,建桥一座,涵洞53座,新开荒地近5 万亩。1988~1990年三年粮豆总产110723吨,年平均增长30%,三年粮豆平均单产183.8 公斤。比前三年(1985~1987)年平均单产139.2 公斤增加54.6公斤,增长39.2%。1991~1993年,农场在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豆总产仍然稳定在95546 吨,年平均单产181.8 公斤,比1985~1987年三年年平均单产139.2 公斤增加42.6公斤。
1994年,农场根据农垦总局第三期农业综合开发精神,开始第三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重点是:继续加大中低产田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投入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截止2000年底,据统计,在中低产田改造上总投入3146.4万元,绿化造林8495亩,田间林网化达40%左右,中低产田改造完成土方2062.7万立方米的水利配套工程,建涵洞68座,旱改水打大电机井300 眼,水田改造4 万亩。仅1997、1998两年,农场就自筹资金1300万元,对场内二道河3 干、别拉洪河32干、33干、浓江河2 干进行全面清淤,两年就完成水利土方620 万立方米。到2000年底,实现了90%的中低产田配套改造。据统计,年增产粮豆650 吨,亩增产2.67公斤。
二、扩大水稻面积
1984年,农场试种水稻300 亩,到1993年发展2.85万亩。由于受传统麦豆影响,一直发展缓慢。1994年以来,农场加大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农业种植业结构首先是加大水稻种植面积,到2000年的7 年时间里,农业综合开发又新开发水田10.15 万亩,占现有水田总面积13万亩的73%,是全场总耕地面积31.5万亩的41%。全场17个生产队就有16个生产队种植水稻。1998年以发展大中棚1600栋,机械插秧逐年代替人工插秧,据统计,约占40%左右。2000年底,又新增钢骨架大棚1500栋,使大、中棚占水稻总面积的80%以上,水稻秧田采取高台育秧达100%。在2000亩以上比较集中的水田地块建立育秧基地20个。水稻机械插秧达到60%,全面积、全过程实施“六化”栽培模式(即种子专业化、秧田建设规范化、条田建设标准化、水稻生产工程机械化、突破性措施普及化、家庭经营规模化)。2000年分局在农场召开全局各场水稻全年“育苗、插秧、收割”三个现场会,推广水稻生产全过程经验。当年实现全场平均单产500公斤,比1995年单产457 公斤增加43公斤,提高9.4 %。平均单产超过520 公斤的有7个生产队;超过500 公斤的有6 个生产队;剩余3 个生产队在400 公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