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节 水稻 农场于1984年开始试种寒地水稻,当时全场没有人懂得水稻种植技术,经农场党委研究决定外引人才。从方正县等地引进朝鲜族有种水稻经验的稻农10余人,由农场原农业技术员朝鲜族青年金成果负责水稻种植,副书记韩波主抓此项工作。当年试种300亩,因当年的气温、技术、品种等主客观因素产量只有200公斤/亩。
1985年,农场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外引稻农20余户,成立了以朝鲜族为主体的水稻专业队,当年发展水稻1000亩。
1986~1988年,水稻种植在全场逐步扩大,在水稻专业队带动下,积极传授种植水稻全过程的技术,农场先后通过政策上扶持,在生产资料上先垫付,鼓励全场种植水稻。并且机关干部率先带头种植水稻,给优惠半年工资,在生产技术上由农场派专业人员负责技术指导。农场负责全场种植水稻的技术服务,每年水稻种植工作都由党委副书记和生产队的书记主要负责此项工作。农场又先后由莲江口水稻试验站培训了本场知识青年高山、于长江、单正宏、万龙等水稻专业人才,这些知识青年毕业后都分配到各生产队从事水稻种植技术指导工作。
1989年,农场加强农业体制改革,正式成立农业中心,由农业科内部水稻专业人才对全场水稻发展工作从事单项服务指导。
1990年,农场又进一步加强对全场水稻工作的领导和服务,正式成立水稻开发办,由农场党委副书记冷喜亲自主抓,梁斌任水稻办主任,负责全场水稻种植全过程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各生产队书记亲自主抓,技术员负责技术性服务。当年水稻面积就扩大到18000 亩,单产325公斤,总产5850吨,是种植水稻7 年来总产和单产最高的一年。随着农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重点发展水稻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到1993年,农场水稻已发展近3 万亩,有20个单位开始种植水稻。其中农业生产队有三队、四队、五队、七队、八队、九队、十队、十一队、十二队、十三队和一些工副业单位。
1994年,农场把水稻开发办改为水稻技术服务中心,当年水稻种植扩大到34000 亩。杨俊涛任服务中心主任,该单位开始实行经济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主要对全场水稻种植户实行有偿技术服务和水稻生产资料供应工作。当时的水稻技术服务中心共计7 人,会计、出纳各1 人,主任、副主任各1 人,其他技术人员3 人。至1999年底,全场已发展水稻130000亩。在这7 年里,平均单产是500 公斤,最高单产是1998年565 公斤。
1991~2000年这个期间,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投入和推广水稻新技术,水稻的种植面积每年都在增加。通过优惠政策,特别是外引稻农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添补了农场水稻种植力量的不足。在栽培方式上由试种阶段的撒播转向育苗插秧、催芽直播、水直播、抛秧、人工插秧、钵育摆栽、机械插秧、机械侧深施肥等先进的栽培模式。
在生产劳动上由人工密集型转向机械化生产,逐步推进水稻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水田整地机械由最初的小手扶拖拉机带水耙轮耙田,向新型清江504等大中型机械为主转变,至今已发展搅浆平地机、激光平地仪等先进机械整地。插秧机械先后推广更新的六行插秧机、八行插秧机、四行步进式插秧机、钵育摆栽机等,先后推广了育苗播种器等先进机械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人工劳动的强度,使生产效益稳步提高。1991~2000年的十年平均单产427.3公斤,分别是试种的1984年和1990年单产的2.8倍、1.7倍。由最初的300亩发展到130000亩,成为农场农业的主要种植业,水稻种植业被人们称为是“铁杆庄稼”。
自从栽培方式由撒播逐步转向育苗插秧以来,农场的水稻种植逐步解决了北方寒水稻作业的“三低”问题,即气温低、水温低、泥温低。从1987年就开始了小棚育秧,当时是根据外地一些做法结合本地实际条件处于探索和技术经验积累阶段,当时小棚育秧无隔离层,水稻秧苗抢秧现象严重,植伤非常严重,影响着产量和效益的提高。1990年以来,水稻开发办直接对全场稻农从育苗———插秧———各种农药的使用———水层管理———收获等生产环节全过程的技术指导服务。1999年又进一步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农场把水稻开发中心改为水稻技术服务中心。至1999年,农场对该技术服务中心按种植水稻亩数拨一定数量的资金来作为技术服务的一些补贴。在这个期间,重点推行有效的6项生产措施,降低生产成本。即:提高单井灌溉控制面积,降低亩灌溉水费用;改进水田灌溉方法,节约用水;扩大插秧面积,搞好种子处理节约用种量;扩大旋耕整地面积达到地平、土碎、不破坏埂子;用好各种农药,降低化学灭草成本;抓好水田机械作业,重点抓好插秧机和收割机械的使用,抓早熟高产优质品种的使用。插秧品种主要有合江23、合交78-11、80-036,搭配品种合江19. 直播品种有垦575、合江19,搭配品种78-11,科学用好施肥量。施肥以磷肥为主,严格控制追肥数量。熟地一般每亩施底肥:磷10公斤、氮2公斤、追氮肥3公斤。荒地施底肥:磷5公斤、氮3公斤,追氮肥3公斤。在施底肥时要注意不要跑水,防止化肥流失。至1999年开发研制了钢骨架大棚育苗投入使用。截止2000年末,水稻发展已占全场耕地总面积的1/3还要多。仅“九五”期间粮豆总产523844吨,其中水稻总产就占271572吨,是总产的一半还多。粮豆年平均单产276.76公斤,其中水稻年平均533.4公斤,比粮豆年平均单产高256.64公斤。
大棚盘育苗、机插秧技术
一、备耕阶段(1~3月)
措施:选用良种、检修机具、备床土、物资筹备。
技术规程:
(一)选用熟期适宜,发芽率、分蘖率高的种子,公斤/10亩,及早进行发芽试验。
(二)选购农药化肥及各种育苗物资。
(三)每亩水田准备苗床土60公斤。
(四)检修好各种水田农机具。
(五)搞好地号设计,制定增产措施。
(六)清理地号、渠道、池埂上杂草。
(七)备齐筛子、喷壶、喷雾器等育苗工具。
二、育苗阶段(4月上旬)
(一)选地做床
措施:规划苗床、配制床土、整地修渠、修筑渠道。
技术规程:
1、选背风向阳近水源运输方便的高燥地作苗床地。
2、按水田面积规划整地做苗床。
3、床土过筛用调酸剂调酸达PH5~5.5(筛好床土50斤加入调酸制剂1斤拌匀)。
4、水田整地,浅翻或旋耕,修渠、打埂准备水平整地。
(二)种子处理
1、晒种子2天,风选或筛选,用比重1∶10的盐水选种。
2、用种子量0.4%多菌灵浸种消毒2~3天然后清水浸种4~6天。
3、在30~32℃条件下种子破胸催芽,经常翻动,严防高烧。
4、80%种子催芽破胸后,室内炼芽6小时,芽长7毫米为宜。
5、抓紧水田整地,主要在平上下功夫。
(三)苗床播种(4月中旬)
措施:适期播种、保证质量,主要技术规程:
1、人工摆子盘、置床消毒,4月15日后气温5℃以上可播种。
2、播种前苗床浇透水,敌克松每平方米用量2.5克进行土壤消毒。
3、人工播种、每盘播湿种子2.5~3两,播种均匀,覆表土0.5~1厘米厚。
4、播完种苗床先盖地膜,然后搭架盖农膜和扣小棚,棚周围用土压严,防风,棚内增温保温。
(四)苗床管理(4月下旬~5月上旬)
主要措施:炼苗防冻、防病灭草、培育壮苗、泡田平地。主要技术规程:
1、苗床播后密封5~8天,棚内保温30℃,苗出齐后揭地膜,干旱要及时浇水。
2、秧苗一叶一心,棚温25~28℃,及时浇水通风降温,防病防徒长。
3、敌克松每平方米用量2.5克加水5斤苗床喷雾防立枯病。
4、插秧前一天每100平方米苗床喷乐果乳剂2.5两防治潜叶蝇。
5、突出水田整地,结合水平地每亩施底肥二铵10公斤,尿素6公斤,硫酸钾3公斤,水平地沉浆35天后再插秧。
三、水稻插秧阶段(5月中、下旬)
主要措施:适期插秧、保证质量、技术规程:
(一)气温稳定通过13℃于5月7日试插,5月20日正式插秧。
(二)稻苗种龄30天,3叶1心,苗高12~14厘米,百株千重2克,5月30日之前完成插秧工作。
(三)机插秧行距9寸穴距4寸,每穴插4~6株苗,力求插南北行向。
(四)插秧深度1.5~2厘米,插秧后苗直立行直,不窝根,到头到边,不伤苗不漂苗。
(五)及时人工补苗插满插严。
(六)插秧结束后立即修复踏坏田埂。
四、插秧后水田管理
(一)返青期管理(5月末~6月初)
1、插完秧立即灌寸水护苗。
2、追分蘖肥每亩施尿素3~5公斤。
3、防治潜叶蝇,主要方法是:
①每亩用40%乐果50克加水50斤喷雾。
②亩用敌杀死20毫升500倍液喷雾。
③亩用2.5%敌百虫粉1.5公斤喷雾。
④造成危害严重稻田立即排水晒田。
(二)分蘖期管理(6月15日前)
主要措施:浅水促有效分蘖,深化控无效分蘖,搞好化学灭草。
技术规程:
1、浅寸水促进早分蘖。
2、防治负泥虫,亩用敌百虫粉1.5公斤喷粉。
3、及时进行化学灭草,提高灭草效果,防治药害。
①防禾本科杂草:使用丁草胺、禾大壮、敌稗、恶草灵、优克稗等。
②防阔叶杂草:二甲四氯、苯达松、农得时等。
(三)分蘖末期~拔节期管理(6月中旬~7月初)
主要措施:控制无效分蘖、灭净后期大草。
技术规程:
1、水田每平方米分蘖茎数达到550~600个时立即灌深水3~4寸控制无效分蘖。
2、用雁爪型除草器进行人工行间除草中耕一次。
3、人工拔净田间大草。
(四)水稻孕穗期管理(7月中旬~7月末)
主要措施:防低温冷害,防稻瘟病。
技术规程:
1、减数分裂期灌深水3~4寸,气温低于17~20℃时要深水层5~7寸深,防冷害。
2、防治稻瘟病
①亩用多菌灵2两加水50斤叶面喷雾,用药二次,隔7天喷一次。
②亩用富士一号2两加水50斤叶面喷雾。
③亩用20%比艳2两,75%比艳0.5两加水40斤叶面喷雾。
④亩用70%甲基托布津2两加水60斤叶面喷雾。
3、因品种看长势追穗粒肥每亩尿素2公斤。
4、人工拔净田间大草
(五)抽穗扬花期管理(7月末~8月初)
主要措施:浅灌水、割埂子草、促早熟。
技术规程:
1、注意稻瘟病发展。
2、灌浅水或间隙灌水,养根保叶促早熟。
3、人工割净埂子、地头、渠道上的杂草。
4、叶面施用磷酸二氢钾、米醋、30烷醇、丰产素等农药促早熟。
(六)成熟期管理(8月中旬至9月上旬)
主要措施:适时彻底排水,保证让人机收割。
技术规程:
1、灌浆期间隙灌水。
2、腊熟末或黄熟初期稻田彻底排干水。
3、种子田去杂,田间测产调查。
4、筹备秋收各项准备工作。
五、水稻收获期(9月下旬~10月末)
主要措施:抢收种子、收好收净、抢翻稻茬地
技术规程:
(一)收割前搞好测产和栽培技术调查;
(二)完熟期籽粒水分20%即可收割;
(三)先收种子田,六联脱谷种子后立即晾晒;种子水分达14%以下,10月末前种子必须入完囤;
(四)康拜因直收或脱谷水稻时,先平好副埂子和道口,突机抢收大面积水稻损失率不超过5%;
(五)及时清理地号稻草和抢翻育苗地、稻茬地;
(六)搞好年度生产和下年生产准备工作。
水稻一般灭草农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60%丁草胺乳油
亩商品量:3两,主要灭稗草、中毛草、兰花等草。
用药方法:水稻插秧后7~10天内秧苗返青毒土法施药,亩拌细潮土30斤撒施。要注意只能用于插秧田使用,施药时水层3~5厘米深,保水4~5天。
二、25%克草胺乳油
亩用药量:3两,主要灭稗草、鸭舌草、牛毛草等。
用药方法:水稻插秧后4~7天内毒土法施药,每亩拌30斤细潮土均匀撒药,要注意只能插秧,施药时水层3~4厘米深,保水7天,不串灌。
三、96%禾大壮乳油
亩用药量:4两,主要灭稗草及多种禾本科杂草。P用药方法:稗草3叶前用毒土法施药,亩拌细土30斤撒施,亩用水30斤。要注意施药时稻田水层3~5厘米深,保水5~7天。
四、20%敌稗乳油
亩用药量1.5~2斤,主要灭水稗草
用药方法:育苗床灭稗草,幼苗1.5~2叶一期灭草床稗草,每100平方米苗床用敌稗乳油3两加水40斤均匀喷雾于床面。水稻灭稗草于2叶前用药,2叶后灭草效果不好,亩用水30斤,叶面喷雾。要注意施药时浅水层把药喷到稗草茎叶上,施药一天后灌深水4天,在正常水层管理。
五、12%恶草灵乳剂(农思它)
亩用量3.4~4两,主要灭稗草及一年生禾本科和某些阔叶杂草。
用药方法:稻田水平地后呈泥水状态时人工用原药瓶施药,要注意只用于插秧田,插秧前2天施药,水层3~5厘米深保水3~5天,大风天不能施药。
六、45%敌稗杀草丹混合剂
亩用量6~8两,主要灭稗草及多种禾本科杂草。
用药方法:结合晒田施药,亩用水40~60斤叶面喷雾,施药一天后再灌水。要注意用于直播水稻田时,撒水施药或结合晒田用药,保水3~5天。
七、50%优克稗乳油
亩用药量4~5两(商品量),主要灭稗草。
用药方法:直播水田后5天内用药,插秧田于插秧后7天内用药,亩拌细土30斤毒土法施药,可与农得时混合用,亩施药13.3克,可提高灭草范围。要注意施药时水层3~5厘米深,施药后保水4~5天。
八、48%苯达松乳油
亩用药量:4两(商品量),主要灭水稻田双子叶和多种阔叶杂草。
用药方法:施药前撤浅水层,使杂草露出水面,亩用药量加水60斤叶面喷雾处理。要注意施药前水田排水,施药后隔2天再灌水,保持原水。
九、72%二钾四氯纳盐
亩用药量:一两(商品量),主要灭水田双子叶及阔叶杂草。
用药方法:施药前撤浅水层,使杂草露出水平面,亩用药量加水100斤叶面喷雾施药一天后灌水,保持原水层。要注意水稻分蘖后期至拔节前施药,注意邻近双子叶农作物产生药害,严格控制药量,不能重喷,水稻拔节后禁止用药。
十、10%农得失可湿性粉剂
亩用药量:2.6~4钱(商品量),主要灭水田双子叶和多种阔叶杂草。
用药方法:杂草在2~3叶期施药,用毒土法或喷雾均可,亩拌细土30斤撒施或亩用水30斤喷雾。要注意施药期保持5~7厘米水层,以利药剂扩散,保持水5天,只能补不能排水。
1990年以后,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农药使用量的增加,各农业生产单位都加强了水稻技术培训,特别是水稻技术员的配备,提高对农药使用指导。稻农们通过多年实践也都重视农药的作用。一般的都根据往年水稻田里杂草品种和长势情况来确定当年使用农药品种和用药量。
大棚育秧技术
一、选种
晒种、脱芒、比重选,比重始终保持在1∶13,100公斤清水加25公斤大粒盐充分溶解后进盐水选种。
二、精细作床,置床施肥
在秋作床的基础上,整平打碎土块,然后进行置床施肥,每100平方米用腐熟的有机肥800~1000公斤,尿素2公斤,磷酸二铵5公斤,硫酸钾2.5公斤,均匀撒在床面上,用耙子反复掺混在3~5厘米的土层内,做到床平、土细、肥匀。
三、床土调酸消毒
(一)沃必达牌壮秧剂15公斤施用40平方米。
(二)移栽灵2毫升/平方米1000~2000倍液喷施。
四、“三膜”浸种、催芽
大棚内用木板钉木槽浸种,药剂选用901浸种剂或施得克乳油进行防病。木槽上扣小棚保温,浸种水湿11~12℃7~9天,每天翻倒1~2次,达到稻壳颜色变深,稻谷显半透明状态,米粒易掐断,手碾呈粉状,无生心状态。开始催芽,催芽时去掉槽子,用35~40℃温水浇透,30~32℃破胸,露白后种子温度控制在25℃适温催芽,芽长2毫米以内为宜。
五、播种
播期:4月20日前完成,以保证5月25日前插秧工作完成。
播量:芽率在90%以上。
(一)隔离层育秧:250~300克/平方米。
(二)机插盘育秧:100克/盘。
(三)钵育苗3~4粒/钵穴。
播种方法:手动播种器先调好播量和匀度,中途不能停车,播后覆土0.5~1.0厘米,播种覆土一次完成。
六、秧田除草
(一)苗床封闭灭草,杀草丹或禾大壮等安全性高的除草剂,施用后覆地膜保温保湿,利于出苗正齐。
(二)茎叶处理:选用干金、拜田净、苯达松等除草剂茎叶喷雾。
七、苗棚管理“五个一”建设
《三化图例》、一杆称、一个量杯、温度计、PH试纸
八、秧田管理
壮苗标准:秧龄30~35天,叶龄3.1~3.5叶。
通过管理达到适龄(不缺龄、不超龄)壮苗。
秧田管理抓好主要四项工作:
(一)种子发根期:棚温不超过35℃,苗术水分不过干过湿,严控水分。
(二)第一完全叶伸长期:棚温控制在22~25℃,不能超过28℃,床土过干适量补水。
(三)离乳期:2叶期温度22~25℃,3叶期20~22℃,超过25℃通风,严抓“双二五”标准,即2.5叶期棚温不超过25℃,加强通风炼苗,做到“三看”补水,即看早晚叶尖吐水;看土表是否发白;看中午心叶是否卷曲。
(四)第4叶伸长期:棚温不超过20℃做到昼揭夜盖。
九、移栽前准备
对适龄秧苗在移栽前3~4天,秧苗不萎蔫的前提下进行挖水、蹲苗、壮根,使其处于饥饿状态,移栽前一天做好秧苗“三带”工作,即带磷肥:磷酸二铵125~150克/平方米;撒施带药:40%乐果7.5毫米/100平方米,兑水6公斤喷雾;带叶面肥,惠满丰100毫升/100平方米叶面喷雾。
历年水稻播种情况
表3-28 单位:亩
历年水稻主要品种及播种面积情况
(1985~2000年)
表3-29 单位:亩
历年水稻前茬统计情况表
(1985~2000年)
表3-30 单位:万亩
历年水稻种植基础情况表
(1985-2000年)
表3-31 单位:亩
历年水稻化肥施用情况表
(1985-2000年)
表3-32 单位:万亩、公斤/ 亩
水稻新技术推广
一、品种选择
农场从发展水稻生产以来,一直都很注重品种选择,特别是1990年以后,重点选择以安全成熟,适宜寒地稻区种植的品种为主,逐步转向以安全抽穗为中心,高产稳产的品种为主栽品种,搭配早熟品种。
主栽品种有:1989~1990年为合江-23、合江-19.
搭配品种有:合江78-11、龙花83-046、龙花83-079、垦稻5号。
主栽品种:1991~2000年,合江-19、龙花83-046、普选23、退稻6号、垦签93-31、绥201、上育397、绥92-188、龙粳3号。
搭配品种:合交78-11、东农86-13.
以上这些品种经过不断地在本地在试种筛选,最终成为农场的主栽及搭配品种,为了突出安全抽穗为中心,确保安全成熟和提高品质,以便在市场竞争中创造品牌,2000年以后以空育131、垦鉴90-31为主,逐步向绿色水稻、无公害水稻方向发展。
二、选种和种子处理
1991年以前的选种式以风选———晒种———比重选(硫铵或大粒盐与清水配比,使之比重为1:13)。
浸种消毒:1984~1990年以敌克松、多菌灵等药剂为主,1991~1997年是以901浸种剂为主,1998年以后至2000年多数为移栽灵、施保克、浸种剂901Ⅱ型等。
催芽方式:1984~1987年:挖地坑,铺塑料布,浸种催芽。用这种方式催芽,由于气温低,浸种时间长,温度升高慢,致使催芽不整齐,效果差。
1988~1991年,室内采用水缸,洗衣盆等大容器浸种,浸种达到标准后,在火炕上高温催芽。用这种方式浸种催芽较快,但效率很低,并且火炕上的温度也不均衡,形成催芽速度不一致,另外火炕的面积也小,还得分期分批催芽,造成播期不一。1992~1997年,随着大中棚育苗的推进,浸种催芽工作都在棚内进行,棚内温度较高,在棚内用大容器温水浸种,袋装种子催芽,便于翻动,温度均衡,实践证明效果较为理想。
1998~2000年,实用“三膜”催芽法。在大棚内钉木槽,在木槽内铺塑料布,木槽四周铺稻草。温水浸种,在木槽上盖塑料布。11~12℃温水浸种7~9天,浸种达标后进行催芽,温度均衡,实践证明催芽整齐一致。
浸种标志:稻壳颜色变深,稻谷呈半透明状,透过颍壳可以看到腹白和种胚,料粒易插断,手碾呈粉状,无生心。
催芽温度标准:35~45℃温水浇透,高温30~32℃破胸,25℃适温催芽,芽根以2毫米以内为宜。
三、农时标准
以安全抽穗为中心,确保安全成熟。
1984~1990年是在4月25日育秧完成,6月1日前插秧结束。
1991~1997年是在4月23日育秧完成,6月1日前插秧结束。
1998~2000年是在4月20日育秧完成,6月25日前插秧结束。
四、秧田管理
主要以调温控水为手段,旱育稀植为保证,培育壮苗。
1984~1989年,水稻本田多以撒播、水直播为主,无秧田。
1990~1994年,小棚育苗为主。因小棚昼夜温差大,管理不便,温度水分难以控制,无高台基础。主要技术指标:播后棚温30℃,一次浇足底墒水,一叶一心期棚温25~28℃,二叶一心期棚温是20~25℃及时通风,防病药剂以敌克松为主。
1995~1998年,竹木制大中棚,一次浇足底墒水,一叶伸长期温度22~25℃,不超过28℃,二叶期棚温控制在22~25℃,三叶期棚温控制在20~22℃,但不超过25℃,要注意见绿通风炼苗。
1999~2000年,钢骨架大棚
主要技术指标与竹木大中棚相同,但插秧前需要准备“三带”,即一要带磷肥125~150克/平方米撒施,二要带乐果7.5克/100平方米兑水6公斤叶喷,三要带惠满丰叶面肥100克/100平方米叶喷。
五、本田管理
(一)化学除草
1984~1989年,96%禾大壮毒土法防禾本科杂草。48%带达松叶喷防除阔叶性杂草。
此期农药品种较为单一,除草效果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多数面积结合人工拔大草来达到除草效果。
1990~1994年,防禾本科杂草药剂:禾大壮、丁草胺、敌稗等防阔叶性杂草,药剂:苯达松、农得时、二钾四氯等。随着新型药剂种类不断增多,化学除草效果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
1995~1998年,推进2次施药方法,提高对作物的安全性,增强灭草效果。在这个时期主要灭草药剂有:防禾本科有,丁草胺、敌稗、快杀稗、二氯喹啉酸系列产品等;防阔叶性杂草有:农得时、草克星、苯达松等。1999~2000年,二次用药,新型药剂使用方法灵活、毒土、毒肥、喷雾等方法。主要药剂有,防禾本科:丁草胺、马歇特、瑞飞特、阿罗津、90%丁草胺系列等。防阔叶杂草有:吡嘧、嘧、金秋、大阳星、农保时、草克星等。
(二)水层管理
1、1984~1990年,以浅———深———浅灌溉方法为主。1991~2000年是以浅———湿———干等水灌溉方法为主。
浅———深———浅灌溉技术农田需水量大,亩成本高。前期插后浅水扶苗,增加泥温,促进分蘖,分蘖末期深,水淹没无效分蘖,控制无效分蘖再生,进入减数分裂期上17厘米大水,以水保温,防止障碍性冷害,后期浅水灌溉。
浅———湿———干节水灌溉成本低,子粒成熟度高,效益明显增加。插即上浅层水3~5厘米,提高泥温,促进分蘖,以水扶苗,分蘖末期适度晾田或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减数分裂期深水17厘米以上保持7~10天水层,防障碍型冷雾,以后各生育期重复浅———湿———干灌溉或间歇灌溉,直至出穗后30天以上停灌。
2、井水灌温:井水增温是提高稻谷品质,增加产量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本地区属寒地井灌稻作区,晒水池建设是田间工程的必要措施,也是井水增温的主要措施。
1984~1990年,主要增温措施是以晒水池大晒雨为主,出口水设隔墙取表层水进田为主要增温措施。
1991~2000年,采取井水综合增温措施。机井出水口增设20米小白龙扎孔喷雾增温,大晒面,取表层水,宽浅式长渠道,水池出水口搭设塑料拱棚增温等综合手段,使进田水温能达到17℃以上。
(三)施肥
1984~1990年,新开发水田,底肥磷5公斤,氮3公斤,苗期取氮3公斤,老稻田,底肥磷10公斤,氮2公斤,苗期追氮3公斤。
1991~2000年,随着稻田开发年限增加,施肥商品量也随之增加,N、P、K的配比施用,基肥、蘖肥、调节肥,结合叶面肥,促进早熟增产。施用方法主要根据垦区水稻专家徐一戎教授的《“三化”栽培图例》使用。
N∶P∶K=2∶1∶0.5,亩施肥:尿毒是10~15公斤,磷是5~7公斤,钾是3~5公斤。
各生育期施用比例如下:
各生育期施用比例表
表3-33
注意:减N增P、K
(四)喷施叶面肥结合防病药剂,健身防病
1990年开始推广应用叶面肥,主要是以磷酸二氢钾为主,促进子粒成熟,达到早熟增产的目的,稻瘟病防治药剂是以多菌灵、三环唑等为主,喷施时期在进入幼穗分化期开始进行,主要配方有:
1、尿素+磷酸二氢钾+米醋+多菌灵或20%三环唑。
2、尿素+丰产素+磷酸二氢钾+20%三环唑或75%三环唑或富士一号等。
3、尿素+磷酸二氢钾+惠满丰+20%三环唑或75%三环唑或富士一号或稻瘟灵等。
1995年以后叶面肥逐渐取代穗肥的施用,一般叶面肥作业二至三次,第一次地面人工作业,第二、三遍采用飞机航化作业,每次作业间隔7~10天,防病药剂结合叶面肥同时喷施,达到健身防病,早熟增产,降低风险,增加效益目的。
(五)防治虫害
1990~2000年,主要虫害是潜叶蝇和负泥虫。1990年发生潜叶蝇虫害1.2万亩,1995年发生负泥虫0.6万亩,1996年也发生负泥虫害0.8万亩,1997年发生0.3万负泥虫和0.16万亩潜叶蝇虫害。
1996、1997两年分别发生4.4和0.85万亩的稻瘟病。主要都是以药剂喷施来消灭虫害。主要配方:
防潜叶蝇:①秧田移栽前喷施乐果,秧苗带药下地,预防10~15天。②本田发生潜叶蝇,全田喷雾乐果50克/亩。
防负泥虫:敌杀死或速克毙800~10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
六、科学收获
1984~1989年是以人工收割,机械脱谷为主。
其中种田人工收割打10~15厘米的小捆,达到种子标准水分时进行六联脱谷机脱谷。
商品田,10月20日前人工收割完成。
1990~1997年,农场先后引进叶尼赛收割机,每年农场都根据自然条件的不同,人机齐上收割,宜人则人,宜机则机,抢在雪前。
1998~2000年,主要是人机齐上。
机械直收的机型比往年有了改进,有1075钉齿滚筒、3060、3070等全喂入式收割机,以及半喂入式收割机。
机械割晒采用手扶式四轮拖拉机,前悬式割台进行割晒作业,籽粒水分达到16%时进行拾禾或人工喂入脱粒机进行脱谷作业。
规模与效益
农场水稻种植面积由最初的1984年试种300亩发展到2000年13万亩,已成为农场支柱产业,亩效益由试种阶段亏损发展到现在亩效益200余元。
历年水稻种植面积及产量情况表
(1984~2000年)
表3-34
续表3-34
水稻产量分级情况表
(1991~2000年)
表3-35 单位:亩
历年玉米主要品种播种面积情况表
(1985~2000年)
表3-36 单位:亩
历年小麦化肥施用情况
(1985~2000年)
表3-37 单位:万亩、公斤/ 亩
历年大豆化肥施用情况
(1985~2000年)
表3-38 单位:万亩、公斤/ 亩
历年玉米化肥施用情况
(1985~2000年)
表3-39 单位:万亩、公斤/ 亩
历年大麦化肥施用情况
(1985~2000年)
表3-40 单位:万亩、公斤/ 亩
历年主要农作物化学除草统计表
(1985~2000年)
表3-41 单位:万亩
历年小麦前茬统计表
(1985~2000年)
表3-42 单位:万亩
历年大豆前茬统计表
(1985~2000年)
表3-43 单位:万亩
历年玉米前茬统计表
(1985~2000年)
表3-44 单位:万亩
兴办家庭农场以来农作物播种面积与产量统计表
(1984~2000年)
表3-45 单位:亩、公斤、吨
历年农场主要作物播种面积产量表
(1977~2000年)
表3-46 单位:亩、公斤、吨
历年大豆主要品种及播种面积情况
(1985~2000年)
表3-47 单位:亩
历年小麦主要品种及播种面积情况
(1985~2000年)
表3-48 单位:亩
历年粮豆生产情况表
(1977~2000年)
表3-49 单位:千亩、公斤、吨
建场以来粮豆单产折线图(1984-2000年)
单位:公斤
农业上缴税金额情况表
(1977~2000年)
表3-50 单位:千元
历年年景评价表
(1977~2000年)
表3-51
历年盈亏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