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农机事业随着生产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体制的变化,先后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968~1976年)兵团反修营阶段
  1968年12月,由原二师先后带来农用履带式拖拉机5 台,胶轮拖拉机3 台、联合收获机3台,开始起家。这个阶段机务工作特点是:当时主要任务是开荒,条件艰苦,边开荒、边生产,耕作粗放,机务管理很差,夏开荒,冬伐木,机械损坏较严重。但是这个阶段开垦荒地很多,使耕地面积迅速扩大,为以后农场的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1977~1984年)建场初期
  兵团解体后,建立了农场体制。首先从组织上建立了机务管理机构,农场设机务科,生产队设机务副队长,农场设机务副场长,并且逐步地健全了指挥管理系统。1979年,农场认真贯彻农垦总局制定的机务规章制度和双鸭山农场定标会议精神,开展机务管理十项达标活动。各生产队都以十项标准进行整改,国家也陆续分配专业技术人员,每年都办培训班,提高机务工人的业务素质,使整个机务工作向前迈了一大步。
  第三阶段:(1985~1990年)全面兴办家庭农场阶段
  在这个时期,由于机械转让到个人,转变了原来的经营管理模式,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适应家庭农场的生产需要,在加强机务工作的服务上,加大指导、检查、监督、管理、技术培训、改装力度,提高家庭农场机务人员技术素质。
  第四阶段:(1991~2000年)全面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为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农业机械不断更新,并且不断提高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全面实施农机标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