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标准化管理 兵团反修营时期,机务工作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把机务规章制度当作修正主义批判,作业无计划、管理无制度、消耗无定量、成本无核算浪费大,农机事故多,处于混乱状态。1975年,党中央发出“一定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农场开始批判了“只管机器满地跑,不管粮食打多少”的错误思想,开始重视了农业机械在生产中的作用。从此,把机务管理工作提到议事日程。1977年,农场开始对机务工作进行整顿,建立健全机务规章制度和各项机务工作措施,贯彻田间标准作业、加强农机具的维护,强调了技术保养,贯彻“五净”、“四不漏”;规定了作业费用和指标。
1978年6月,农场总局在双鸭山农场召开机务管理定标会,会上提出全面贯彻机务规章的要求,制定了《连队机务管理十项标准》,决定开展机务管理标准化活动。前锋农场认真贯彻总局定标会议精神,把机务工作纳入农场的工作议事日程,并抽出一名副场长具体抓机务工作。
1979年6月,农场在六队召开了机务现场定标会,结合对《连队机务管理十项标准》充实了具体内容,制定了标准化车组和标准化生产队的评比条件;确定了检查评比及奖惩办法,强调了技术保养;加强油料净化;狠抓机务标准化;落实了五项经济指标(工作量、耗油量、维修费、成本、三率)。1982年,管局检查验收六队、八队,达到了十项要求,跨入标准化连队,奖励一台电焊机。
1978~1984年,在经济上实行“包定奖”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等办法,加强了机务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
1985年春,农机具开始作价转让给家庭农场,机务科负责全场农机管理工作。各生产队保留一名技术员或机务副队长并兼职农机安检员,负责该生产队的农机技术指导和监督。当年的农机管理较为混乱,原来的农具场挪做
历年主要机械拥有量
(1985~2000年)
表3-53 单位:台
它用或闲置草荒,有的保养间变成个人的修理车间等。生产队有几个家庭农场就有几个农具场。家庭农场刚上车的新手较多,田间作业水平下降,机务管理十分混乱,农机具重使用,轻保养,机具状态严重恶化。
1986年,农场为了加强农机具管理,农机具由生产队统一指挥,机务科改为农机科。农场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机管理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加强农机四项基础建设的决定》,要求三年恢复农机基础建设。农场立即作出决定,要求无论是生产队(1985年改为管理站)的机具还是家庭农场的农机具一律统一停放,集中管理,恢复“三库一场”———保养间、油料库、零件库和农具场的农机基础设施和管理制度。当年农场投入近3万元搞农机基础建设,给部分单位修复“三库一场”,管理站也相继投资,加快恢复速度。八站、三站、十站、十一站把农具场重新规划和治理。农机科先后制定了奖罚措施,督促机务工人抓机车“五净、四不漏、一完好”,各管理站狠抓机务车长、驾驶员机车管理及技术保养等工作,全场机车状态有了一些改善。1987年,农场进一步加强农机管理,对各管理站进行农机管理系统工程目标考核,总分是500分。考核主要指标有:一是机车经济指标:主要内容有机车“三率”、工作量、标准亩耗油、标准亩作业费;二是安全生产;三是田间作业(翻地、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技术指标);四是建立“五净、四不漏”检查指导小组;五是加强机务区建设;六是机务队伍建设。通过这项系统工程目标考核,从而使各管理站的机务区有专人管理,建起长期和临时停放场,建立起拖拉机计划保养和双班保养制度,二级以上的保养必须有机务副队长或农业技术员参加。作业机具达到“五不、三灵活、一完好”,具体内容是:“五不”是不缺损、不变式、不锈蚀、不松动、不缺件:“三灵活”是转动灵活、传动灵活、操纵灵活:“一完好”是技术状态完好。
1989~1991年,农场又先后组织开展机车甲、乙、丙升级赛活动,规定甲级车作业费比乙、丙级高5%、10%。农场、各管理站根据生产实际情况随时组织检查,评定升降级,调动了机务人员抓机车提高作业量和增加经济效益的积极性。仅1989年就评出拖拉机作业量前10名和收获机作业量前10名。拖拉机前10名是:十三站,杨文见的4450型,34500亩;水利队,徐克建的东方红75型,18000亩;十一站,杜水分的东方红75型,18600亩;四站,吕志伟的东方红75型,16000亩;三站,左守才的东方红75型,17000亩;六站,李金华的东方红75型,17000亩和黄本岭的东方红75型,16000亩;一站:纪树平的东方红75型,16000亩和李江的东方红75型,15000亩。
收获机前10名是:十三站,程明的1075型,11000亩;二站,程占军的E514型,8750亩;十一站,李守崔的E514型,8077亩;一站,侯宝的E514型,8700亩;七站,王绪礼的E512型,8300亩;十站,周成立的E512型;5800亩;三站,马洪峰的E512型,5700亩;五站,于吉成的E512型,5412亩。
在这个期间,农场为了进一步深化农机管理工作,农场农机科与各管理站的主要领导每年都签订了农机管理责任状,采取500分制考核办法,年度农场农机科统一检查2~3次,取平均分数为年终奖罚兑现依据。考核的主要内容为五项,每项各100分。五项有:一是田间作业标准;二是机械技术状态;三是四项基础建设;四是农机安全生产;五是农机统计单车核算,分以上为达400标,这个时期达标单位有:六站、三站、四站、八站、七站、十站、十一站,评出优质服务标兵车组收获机E512王绪礼、E514李守崔、1075程明,被管局授予先进车组,并在全场开展向他们车组学习活动。
特别是1991年,农场又根据国家农业部《国营农场农机化管理暂行细则》及总局一号令《关于继续开展农机管理标准化的活动的决定》的要求,组织开展了“农机标准化管理效益年”活动,根据各生产单位基础不同,分别树立典型,抓点带面,树立典型队有:三队、七队、十一队、三队、二队、十队、五队、六队。抓“三库一场一室”基础建设,使油料库基本做到三级过滤,缓冲卸油,浮子取油,各种油料挂牌存放。抓整章建制,岗、职、责、权、奖、罚“六统一”,抓各项管理制度化;抓档案资料规范化;田间作业标准化;建立经济核算制度,搞机组单车核算。抓农机新技术等推广,年内举办一次短训班。
1992~1995年,农场的农机标准化管理重点为田间作业标准化和强化落实安全生产措施,每年的三大农忙季节组织安全生产措施,每年的三大农忙季节组织安全员参加的联合检查组进行安全检查,以“大拉练”形式进行互检,检查结果以光荣榜形式公开公布。到1995年又有15个生产队达标。农机管理又有了新进步。
1996~2000年,农机标准化管理又扩大了范围,把水田机具管理也纳入到机务管理之中。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质量效益农业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农场先后制定了“优机、优具、优价”的机务政策,并在各生产单位的财务账中设立专门的优价账页,有效地促进机车作业标准化。每年在夏季检修中,都进一步强化技术保养工作,特别要求农机具全部喷漆,对变形的零件及时校正,全部达到入场入库的工作状态标准。1999年在秋收中,对全场收获机及时检修,在恢复状态的前提下,还进行了保收割质量的五项改装(即:降低割茬的改装、防大豆泥花脸的改装、割台挡土板的改装、拔禾轮护苗带的改装、丁齿滚筒的改装),全部参加农机风险互助,优质、高效、安全地完成当年的收获任务。1999年,农场以投资少、标准高、质量好为前提,总投资87万元强化基础建设,多方压缩开支,降低成本,完成预算标准150万元的工程量。其中当年就新建造农机具停放棚9栋(九、十三、八)全部都是钢骨结构,总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对所有的农具棚都配备了卸吊车,方便了农机具的检修、装卸、吊运。还在十三队建造一座具有西方欧式建筑风格农机具停放棚,有较高的使用价值。还新建4个机务办公室和翻修全场的“三库”及单车小库,又先后对8个生产队的农具场进行改造,将农具场按小区分开,中间建成了红砖砌成的排水沟,沟边栽花、植树等将农机具统一规范化停放。到2000年实现百分之百的“三优”(农具场砂石化、围栏化、花园化),实现了封闭管理。
在1999年中,全场4次(4月8日、6月7日、6月21日、9月20日)农机大型会议,由建三江分局局长、副局长、机务处领导带领全局各场场长、副场长和机务科同志分别在农场召开各有侧重的机务达标管理的现场会,并参观三、七、八、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等生产单位的机务达标管理工作,当年农垦总局授予农场农机管理标准化先进单位。
管理体制
(一)田间管理
1、兵团反修营初建时期,机械作业以开荒为主,要求开过的荒地,能尽快形成理想的地块,以便后期耕作管理。但受当时极“左”思潮的影响盲目追求进度,在作业质量上管理不够严,有边开荒边废弃现象。到1977年,开荒面积达20.6万亩,实际耕地仅有152万亩,播种面积才8.5万亩。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粗放作业,广种薄收。1969~1977年的8年粮豆平均单产只有33公斤。
2、1977年农场组建以后,吸取以往的教训,对机械田间作业有了具体要求,主要有:
(1)翻地作业,要做到适时耕翻,达到规定深度、耕深、耕幅一致,不漏行、不漏耕,翻伐良好,覆盖严密,耕的直,地头地边整齐,不起明条;
(2)整地作业,达到规定深度(轻耙12厘米,重耕15厘米);耙碎、耙平(每平方米5厘米直径的土块不超过5个);适时抢耙,墒情适宜;
(3)镇压作业,达到沉降,下墒上接,碎土保墒,少重不漏;
(4)播种作业:播种准确,种子分布均匀,不伤种,不断条,不重不漏,播深一致,覆盖良好,播行直、行距一致,地头整齐;
(5)苗期耙地:适时耙地,杀草率达到80%以上,少埋苗,减少伤苗;
(6)中耕除草:适时中耕,浓度达到要求,培土要碰头,沟底有坐土,不埋苗、不压苗、不铲苗、不伤苗,护苗带控制在12厘米以内,不漏耕,地头地边要耕到;
(7)收获作业:适时收割,割茬低(小麦20厘米以下,大豆不漏荚)收净、脱净,总损失量:大豆不超过4~5%;小麦不超过3~4%,秸秆要集堆或抛撒还田处理。
为了达到田间作业标准化,要求做到五不准:即任务、质量不明确不作业;田间准备不好(指有障碍物、无标志等)不作业;农机具技术状态不标准不作业;机车运行路线、作业速度不明不作业;安全措施不全不准作业。由于田间作业要求标准十分明确,从1985年以后的田间作业、收获作业80%实现航化作业。1995~2000年田间作业、收获作业基本实现100%机械化作业,大田灭草和飞机航化灭草。截止2000年,每年都开展田间作业,麦播、大田播种、麦收割晒、秋收、翻地竞赛。作业的一开始就召开定标现场会和出台劳动竞赛方案。田间作业执行农牧渔业部农垦总局1980年颁发的《国营农场机械规章及规程》并实施田间作业质量检验制度。标准化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主要有:在整地作业方面,重点解决了翻严扣严,整平耙碎,特别强调整平,用改制的平地器作业,保证地面平整,为播种和苗期生长创造了条件。
在播种作业方面,成功地解决了大豆侧深施肥和垄作全层施肥。1985年农场大豆精量播种就开始进行垄上双条播试验,这项措施提高大豆单产。1986年开始全面推广。到2000年大豆精量点播面积已达100%,小麦深施肥、三垄栽培、浅翻深松、中耕深松面积也逐步扩大。
在中耕管理作业方面,重点抓了常规灭草措施,苗前耙、蒙头土、深松、中耕追肥、药剂灭草为主与人工为辅的灭草。
在收割作业方面,重点解决小麦收获作业分段收割,成功解决了放鱼鳞大铺的技术改装,适应大面积割晒,降低粮食损失并取得麦收的主动;大豆收割较好地解决了炸荚、泥花脸和出现破碎粒。
(二)技术保养
1969年至1974年,因受“唯生产力论”的影响,不重视农机技术保养工作,对原农场的技术人员使用培养不够,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1975年,重视了农机在生产中的作用,强调了技术保养,加强农机具的技术维护和使用。贯彻“五净”、“四不漏”,规定了作业费用和指标。
1977年,农场组建后,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前的机务规章制度,制定了各项有效措施。主要有:办学习班,学习保养内容、方法、注意事项等,执行农垦总局关于保养有关制度,按时,按号、按项、技术要求进行保养,做好保养记录。机务副队长和技术员亲自参加工序保养及双班保养工作。特别在1978~1982年期间,大批知青返城造成农场技术人才紧缺的困难情况下,大量的农业工人和临时工上岗,通过办班学习,车长、驾驶员、学员都分期轮训,累计共办21期,培训人员达1971人次,各生产队在作业之前都进行技术操练工作。认真贯彻《一准、二严、三个一样、四不漏、五净、六封闭、六个字、七精心》的保养措施。
一准:按标准耗主油600公斤准时保养;
二严: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严格执行保养内容;
三个一样:发动机和底盘、拖拉机和农具、田间机械和非田间机具一样保养;
四不漏:油、水、气、电不漏;
五净:油、水、气、机车工具、保养工具;
六封闭:主油箱盖、副油箱盖、磁电机、汽化器、油尺孔、加机油孔;
六个字:
勤———勤擦洗、洗理、检查;
严———严格认真一丝不苟;
净———以净为中心,把住油、水、气三关;
紧———随时紧固各部直接件;
调———定期调整各部位;
高———认真贯彻高质量、高标准;
七精心: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农忙农闲、在内在外、人多人少、有人检查与无人检查、领导在与不在都要精心保养。
在贯彻中,全场机务人员大部分都能熟练地背下来,并能结合实际去做。1978年至1983年间,据不完全统计254台机车,合格率达62.6%。
1985年春,农场的机具作价转卖给个人或家庭农场,机具大量分散,增加对机具管理难度,再加新手增多等原因,按标准技术保养水平大幅度下降。1986年,农场强调了农机管理,对各管理站实行农机管理目标考核,到1987年,基本恢复了标准化技术保养,并且作业机具逐步达到“五不、三灵活、一完好”的程度。
(三)农具检修
建场以来,农机具都是以生产队检修为主,一般生产队都利用农闲时间检修。有时由于农场物资库平时备件不足,人力缺乏,有的生产队坚持不够经常,但到作业季节农机具仍然能做到完好参加作业。
1985年,全场开始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农机具全部转让给个人或职工家庭农场,大部分职工家庭农场对农机具检修不够重视,只重使用。1986年,农场开始通过各种强化措施,由农场农机科统一要求标准,定期检查,到1988年就基本扭转过去重视使用不重视检修的现象。
自1996年到1997年,全场各动力机械仍然坚持大修、高保及号保养制度,基本上实现三年一个大修,一年一次高保,日常班次勤保养的检修要求,在农场机务科的统一部署下,定时间、定任务、定标准,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部修理任务,改变了以往只使用不维护的状况,出勤率高达95%以上,技术状态完好率达97%。在1998年到2000年的近几年内,根据农机检修的实际要求,全场废除了统一进厂大修的修理制度,转向定期大修为定期高保、班保养与号保养相结合的检修制度,既节约了资金,又提高了修理质量,减少了能源的浪费,由于机车全面私有化,使其完好率高达98%以上,全面达到农业生产的使用要求。
(四)油料库
兵团反修营时期,营部有20吨和40吨油罐3个,平台都用土堆成,各生产单位(含汽车队、修理所)都有油罐。主燃油一般都做到二级沉淀,三级过滤。
农场组建后,农场的油料库担负着全场生产油料供应,每年都保证2~3台油槽车上下运输,保证各生产单位油料供应。到1983年,全场已有砖瓦结构油料库8个,1986年已实现了标准化油库11个,主燃油做到了二级沉淀,三级过滤(个别生产队达到四级过滤),缓冲卸油、浮子取油、封闭加油,备有防火工具。各队有沉淀罐,改制一部分搅拌器和黄油加注器。各生产队都做了加油工具柜。自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里,全场增加了对油料库的投入,全面维修或重建,全场各单位均有标准化的油料供应体系,配备加油员,制度健全,防火工具齐全,账目清楚,查找有据,按加油站的标准要求进行管理,全面达到标准化。
(五)农具场
各队农具场整齐,有排水沟,有绿化林和铁栏,区内部铺上砂石,干燥不积水,春夏秋都有各种花草并有专人负责。
(六)零件库
兵团反修营时期有8个零件库,其中有1个是砖瓦结构,各生产单位都是土木结构,但不漏雨。零件库的零件都分类保管,摆放整齐,不变形、不生锈。1978年以后,农场物资库及各生产队的零件库11个,都按统一标准进行管理,安全有序整洁。到1983年,砖瓦零件库有7个,土木结构房6个,标准化零件库达到70%。1985年以后,更好地为家庭农场服务,农场物资库不定期送货,一天24小时服务,保证家庭农场的零件需要,得到家庭农场的好评并多次被上级评为文明单位。1991年以后,职工开始实施“两自”逐步打破旧体制的运行模式,职工购零件一律进入市场,职工个体成立零部件商店多个,形成个体、私营、全民多种经营模式,到2000年,农场物资库以实行租赁出租给内部职工经营。
(六)保养间
建场初期有12个生产单位,有10个保养间,占80%。砖瓦结构的占100%,做到有水泥地面放零件,有修理保养备用件有砂轮、烘炉、台钻、电焊工具齐全。到1984年,全场已发展到14个保养间,生产单位都有保养间。1985年农机具转让家庭农场职工,造成生产单位的保养间闲置和做其它用。随着标准管理不断深入,到1990年,恢复保养间达14个,注重安全设施。到2000年,有15个保养间增设一些安全设施和安全制度,并有专人负责。
(七)单车核算
1981年实行单车核算,到1983年,有20~30%搞得比较好,基本做到定期公布核算结果。到1995年,每年还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开展先进车组、先进机务生产队评比活动。
先进机务生产队车组表
(1985~2000年)
表3-54
(八)技术档案
1992年开始建立技术档案,农机科有一名同志负责此项工作。当年建机车档案900份,农具建卡492份,做到技术档案管理良好,资料齐全,图板上墙,使全场的农用机车都建立了档案,农具都建了卡。截止到2000年,全场已建机车档案960份,农具建卡1200份。
2000年全场农机基础建设情况
表3-55
历年轮式拖拉机工作情况表
(1985~2000年)
表3-56
田间作业机械程度表
(1985~2000年)
表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