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队伍与培训

第七节 队伍与培训



  兵团反修营时期,都是原二师部分机务工人,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机务队伍新的成员大量增加,其中80%以上都是下乡知识青年。到1982年,城市下乡知识青年大批返城,造成机务人员大量减少,70%的机务工人都由农业工人和临时工代替,为了尽快让这些新成员尽早掌握机械技术,办短训,以会代训等形式学习农机技术,到1979年,累计办了21期,培训人员1971人次,这些人在生产实践中有80%的人员都掌握了农机生产技术。1985年,全场全面成立了家庭农场后,老机务工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一部分转岗,新上车的机务人员较多,专业技术水平较低,田间作业质量下降,冬训工作停止,机务队伍建设受到较大的冲击。
  1986年,农场开始加强了农机管理力度,拖拉机、胶轮车、康拜因按4∶2∶2配备人员,重新恢复了机务培训制度。每年冬、春初开始组织培训工作,编写教材,由农机科技人员上课,每期大约都在7~15天左右,授课内容:《拖拉机修理及故障分析》、《农具运用》、《液压原理及运用》等。1991年后,根据农场引进新型机械的需要,授课内容有所增加《各种新型机械的使用与保养及常规故障排除》、《田间作业标准要求》等课程。拖拉机驾驶员、学员由生产队技术员按照要求在生产队组织培训。修配厂每年也不定期组织各类修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组织机务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等;使全场机务人员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据统计,从1986年至2000年,平均每年培训人员1000多人次,其中在农场办理培训2000人次。
  1989年以后,农场引进100系列收获机,为了使用好这些新机械,先后聘请“八一”农大和佳联等地专家授课,讲1065、1075的使用与保养,常见故障排除,截止2000年,先后参加各类培训100多人次。通过学习培训,使机手们对新机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减少了故障发生。
  农场为了扩大机务人员的知识面,1992年,在“八一”农大购买了一批农机专业教学音像带,冬训进行电视教学。
  1997年,搞了农机知识大奖赛,有10个队参加,各参赛队队员有:机务副队长、驾驶员、康拜因驾驶员三人组成。推动了全场机务工人学知识、学技术的活动。
  1988年4月,通过职称评定工作,农机队伍得到扩大,有87名农机工程师,35名农机助理工程师,22名农机技术员。
  1985年到2000年,先后分配到农场大中专农机专业毕业生42人,送“八一”农大脱产学习32人,自费函授、脱产学习29人,其它专业学校学习45人。这些人才成为农场农机战线技术骨干,陆续被聘用到农机技术岗位上来,为农场农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全场农机科技人员数量逐年增多,到2000年,现岗初、中、高农机科技人员64人,其中农机技术员22人,农机助理工程师35人,农机工程师5人,高级农机工程师2人。生产队都设有农机副队长、农机技术员(有的单位兼)和农机统计三大管理人员。全场有机务工人800人,其中管理人员24人,车长360人。
             2000年全场机务人员情况表
  表3-58



  续表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