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田水利工程 农场位于三江平原的东北部,区域内地势低洼。开垦前,多为沼泽草地,因此,挖沟排水治涝是农田水利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项主要工程。随着农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和农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农田水利建设至关重要。
农场主要有两大涝区:别拉洪河涝区、浓江河涝区。别拉洪河涝区实际控制面积是91万亩,占总控制面积的55%,1990年已基本治理完成;浓江涝区控制面积75万亩,占总控制面积45%,现主干沟的浓一干、二干、三干都已基本完成。
农场的农田水利建设是伴随着农场组建后开始的。从初期人工镐刨锹挖和兼用一部分机械,到2000年全部实现机械化施工。农场的水利建设投资累计4329万元。累计完成干、支、斗2085条(其中干渠15条、支渠321条、斗渠1749条),累计完成土石方量3290.3万立方米,其中干渠土方量325万立方米,支渠土方量1344万立方米、斗渠土方量818万立方米,其它土方量803万立方米。总长度2691.96公里,其中干渠12945公里,支731.88公里、斗渠1539.63公里,其它291公里。先后建造桥梁8座,各类涵洞272道,水闸1座。受益面积30余万亩,占总耕地面积98%以上。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建场初级阶段(1977~1984年)
生产队开荒建点最早是1969年春,到1972年虽然已有4 年的历史,但还没有系统的和成型的水利工程。各生产连队仅有1 至2 条固定的田间路,都是靠路边沟排水。这个时期主要以人工机械相结合排水治涝。
1977年农场组建后,成立了水利排,有20人编制,行政上隶属于工程队,业务上隶属于基建科。农场配了2 台东方红推土机和一台红旗100 号除草机。当年完成5 万立方米土方量。由于治理别拉洪河规划已纳入国家规划之中,
1984年,农场总局组建了别拉洪河指挥部,开始直接负责具体施工。农场主要开挖境内别拉洪河主河道中游分流段的33.5公里,其主要配套干渠工程有24干、27干、29干、30干、32干5条主要干渠。除此之外,每年都按上级要求部署的土方量完成任务。
1981年,农场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农业生产几乎全线崩溃。农场领导和职工群众都深深感到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作用。由于建场前期没有水利规划,对现状和场界也不明确,是处在“五边”建设时期,农田水利工程也根本没有纳入建设日程,从1982年起开始有计划地安排少量的治涝排水工程,重点主要解决场队之间道路并结合排水。当年农场也加大了资金投入,特别是农田水利机械方面增加东方红推土机11台,到1984年又增加东方红推土机5 台,其它农田水利机械累计22台套。仅农田水利机械这一项就投资40.6万元。1984年在制定农场土地、水利总体规划的同时,也开始对别拉洪河中游,农场西部涝区开始规划治理。
从建场的1977~1984年,农场以排水治涝为主攻方向。在治理措施上主要以治涝为重点,在治理江河的前提下加强干、支为主的排水工程,然后以建立斗农沟与道路、林带相结合的条田建设工程。累计实际完成土方量448 万立方米,其中治理涝区排水修造干、支、斗完成土方量336 万立方米;主干路和田间路是112 万立方米。在排水同时修路总长134 公里;排涝治水修干、支、斗总长341 公里,建造各类涵洞28道,桥梁4 座,总投资137.8 万元。其中排水治涝修造干、支、斗投资104.5 万元,建造各类涵洞投资10.4万元。基本解决全场11个(十、九、七、八、四、五、十一、三、一、二、六)生产队的交通运输。
发展阶段(1985~1996)
农场于1985年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农场党政班子全体成员认真总结建场以来的8年涝灾情况,一致认为洪涝是农场的主要灾害,对农业生产严重影响,因此制定了治理的主攻方向及措施,继续扩大治涝工程。确定三个容泄大型涝区,即别拉洪河涝区、二道河涝区、浓江河涝区。治理措施按渠道配套和条田建设两部进行,还要辅以生物治理措施。并同时改低洼地为水田。因此,农场在这个阶段,在农田水利建设上舍得花大本钱,下大力气,在不断扩大专业水利队伍编制下大力培养技术骨干力量,并且不断增加新型的水利机械力量,逐年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走出一条以稻治涝,改造低产田为中产、高产田的新路。自从1980年以来,农场第一个成立了专业水利队。水利队的领导每年都根据农场水利工程总体建设的规划制定生产计划,采取治涝排水与修路相结合,挖掘干、支、斗与建桥、涵相结合,整体治理规划放在别拉洪河和二道河的两个涝区(中片和南片的低洼地带),继续按照1984年的整体规划对别拉洪河中游涝区集中配套支、斗渠。1985年以后对该涝区治理工程逐年提高配套程度并扩大配套面积,排水效益表现突出,一日暴雨在二、三天内可排除。大部分耕地明水当天即可排除,涝情逐年减轻,到1996年末别拉洪河东西两个涝区40余万亩、支沟大网格全部建成,绝大部分地块配到斗农沟。二道河涝区的54万余亩基本配到斗农沟,浓江涝区的70万亩支沟大网格全部建成,部分地块配到斗农沟。
在这个阶段主要解决了十队、十一队、十二队、十四队、八队、七队、五队、四队、三队、一队、二队、六队等生产队大部分涝洼地号的排水问题。到1996年末,全场受益面积在25万亩左右,占全场耕地面积的70%。12年来,累计完成治涝排水干、支、斗和水田、道路土石方1831.3万立方米,其中水田完成83万立方米;三江平原开发项目完成136万立方米,国家扶贫开发项目完成174万立方米,田间支干路1438.3万立方米。总长度1645公里,其中田间排涝修建干、支、斗长1354公里,田间路与主干路长291公里。投资总额1890.9万元。其中三江平原开发项目投资57.6万元,国家抚贫开发项目投资202.4万元,农场自筹借贷和自我积累1630.9万元。共完成干、支、斗渠治涝排水工程1417条,其中干渠6条,支渠268条,斗渠1143条。建造各种类型的涵洞244道,建水闸1座,解决了全场17个生产队的交通运输问题。
全面治理阶段(1997~2000)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田水利建设显得更为重要。在这个阶段,对全场低洼易涝的别拉洪河涝区的40万亩、二道河涝区54万亩、浓江涝区70万亩区域进行全面治理,特别是对1988年前后建成的干、支渠经过多年的运行已经淤积,以及冻长滑坡,杂草丛生,使其过水断面越来越小,需要清淤畅通河道,提高排水效益。4年来,农场在水利工程投资2195万元,其中1997、1998两年农场自筹资金1300万元,是发展阶段总投入的1.16倍,是初级段总投入的15.9倍,完成排水干、支、斗渠水利工程668条(其中干渠4条、支渠53条、斗渠611条)总长615.96公里,4年共完成农田水利工程和干、支、沟的清淤土石方量1011万立方米。其中清淤干、支、斗410万立方米。接近发展阶段12年完成土方量水平,是初级阶段8年完成土石方量448万立方米的2.25倍,总投资2195万元。1998、1999两年对全场各家庭农场的低洼地块进行施工,重点清理了二道河的3干、浓江河的2干、别拉洪河的32干、干淤33泥,解决了南片、中片、北片主干工程排水不畅,基本解决了南、中片的农田水利工程配套沟渠,北片的干、支工程也基本完成。到2000年末,农场31.5万亩耕地的农田水利工程干、支基本全部配套,从而加快了荒原开发和资源优势的转化,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奠定了基础。
灾情统计表
(1977~1987年)
表3-62 单位:亩
完成农田水利工程基本情况表
(1984~1990年)
表3-63
治涝工程规划表(1988年汇制)
表3-64
历年水利工程完成情况表
(1977~2000年)
表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