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林业生产
第二节 林业生产
一、人工林
1977年建场至2000年,全场共造林22260亩。1992年以前,人工营造林树种比较单一,基本上以营造杨树为主,营造的杨树品种有北京605、小乘黑等。1993年以后,人工营造树种基本以樟子松为主,兼营其它少量杨树等品种。1998年,农场又大量引进速生丰产树种落叶松,其品种基本以兴安落叶松为主,到2000年,先后引兴安落叶松340万棵,杨树380万棵,其它品种250万棵,共投资9000万元。经过历年的精心管理,现保存率达88.5%。
人工营造林按林种分:重点生态公益林1755亩,一般生态公益林5460亩,用材林14775亩,经济林270亩。
重点生态公益林主要分布在二抚路两侧即“三五○”工程造林。二道河三干造林地,树种是以樟子松为主。一般生态公益林主要分布在各生产队的“双沟一台”和公路两侧绿化及田间路两侧,人工营造林树种一般以樟子松和落叶松为主。用材林一般以落叶松和杨树为主,主要分布在各生产队的边角地中,多数为退耕还林地。1995年以后场部绿化的人工营造,以垂柳、云杉为主。
二、天然林
农场的天然林主要分布在一队、二队、六队、十一队、十队、四队的周围。树种基本以杨树类为主,并混有少量桦树等。建场前,这些林地的树木生长繁茂,有数量可观的成材木蓄积,并发挥着良好的生态效益。据统计有18000亩天然林,蓄积量20万立方米,由于没有合理利用和保护,1977~1990之间的过量采伐随意取薪和荒火焚烧,现存的这些林地大都是树幼林疏,呈团状零星分布,有的地段成为无林地。现在的天然林几年内没有成材可伐,不但没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也大为降低。1998~2000年对天然林实行封山育林措施。截止2000年底,天然林尚存面积2550亩,蓄积量7006立方米左右,育林900亩,蓄积量216立方米。
三、用材林
农场2000年有14775亩用材林,主要分布在八队、十队、十一队、四队、五队。由于管理不善,遭到乱砍滥伐,所剩不多。进入80年代中期,为了保护天然林的宝贵资源,造福后代,1988年起实行封山育林与人工造林相结合的办法,开始培植用材林。1996年又出台承包造林的新政策,实行包栽、包管,一包30年不变的政策。1988~2000年,全场承包造林2100亩,在此期间,场直各单位和机关义务植树造林1200亩,1996年以前植的树木都已成林。
为了解决自用林问题,各农牧单位相继退耕还林营造一定数量的用材林。至2000年底,全场用材林累计面积已达14775亩,大部分树种为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白杨等树种。
四、农防林
依据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点、块、带相结合的原则,设置农防林带,截止2000年底,全场农防林保存面积6273亩,占耕地面积2%,农田林网化达80%。早期营造的农防林,不仅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还逐渐体现出一定的经济效益。
五、经济林
1985年之前,全场累计有70余亩果园,1985年全场全面兴办起职工家庭农场后,有部分生产队职工扩大果园种植面积,大部分生产队的职工和场部居民都在房前屋后种植数十棵品种不同的杏、李子、苹果等果树。据统计,截止2000年底,全场累计果园270亩。
六、苗圃
农场苗圃始建于1983年,位于场部南500米林业站,每年各单位栽种苗木,都由这里供给。1985年农场全面改革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后,林业科加强对苗圃的管理。农场又逐年加大对苗圃的投入,到1990年累计投入80万元,建苗圃60亩,并已建成仓库、办公室、泵房、蓄水池、机井、小四轮等设备。1998年又增加钢骨架大棚育苗2座,面积达2亩。到2000年累计生产落叶松571万株,樟子松361万株,杨树610万株,其它树种77万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