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牲畜饲养 建场以来,牲畜饲养主要是放牧和圈(舍)饲养。放牧,指非役用的牛、马常年放牧(冬季圈养),每年5 ~6 月青草幼嫩,是放牧的黄金时节。7 月以后,青草逐渐黄老了,蚊虫多,气温高,只能起早放牧兼人工打草喂饲。羊也是常年放牧为主,每年开春在向阳的地方或末秋翻的豆茬地、玉米地等放牧,冬季到菜地、玉米地及场院边放牧,吃树叶子等,傍晚归圈。
圈(舍)养,指役牛、马和猪皆为圈(舍)养,但每年都是5 月草嫩和秋后有豆茬地苞米地时,牛、马、猪也有放牧的,羊一般是寒冬(12月~2 月)基本也是以圈(舍)养为主。
禽类,一般是群鸡都是舍养,分群管理,人工饲养,昼夜投食。自家饲养禽类一般都在10~30只左右,在房前屋后放牧,晚上归舍。
一、养猪
建场以来,主要是本地杂种猪,以圈养为主,分布在全场各个生产队及场部地区。1977年建场到1982年大部分是苏白杂交。1977年,从八五二农场引进苏白后备公猪15头,1978年从胜利农场引入苏白后备公猪10头,1981年又从胜利农场引入苏白后备种猪8头,在这个时期基本上是自繁自养。1986年以后开始外引长白、哈白、约克等主要品种用做种猪。1986年,第九生产队就从青龙山农场、红卫农场引进长白猪200头,当年由于在繁殖、选育工作做得不细等原因,没有进行纯繁。1996年王长山家庭农场引进了良种哈白、长白种猪,并进行了杂交,生产性能较优良。在1997年繁殖存栏60头,育肥猪近300头,仔猪150头,当年出售肥猪200头,仔猪240头,当年获纯利润7万余元。到2000年,该养殖厂已发展到母猪存栏92头,肥猪存栏453头,仔猪存栏320头。据统计,进入2000年以后,全场有31.2%、43.7%农户开始养猪,最高存栏是1999年,达到5408头。
二、养羊
建场初期多为本地山羊、绵羊,以自养为主。1989~1996年主要是绒山羊,截止2000年末,全场发展各种羊共存栏5065只。
1978年,农场开始养羊,由个人外引山羊12只进行饲养。1979年发展到11户,从八五九农场引进新疆细毛羊100只,全场共饲养110只,由于管理不善加之冬季防寒设备差,1980年只剩下16只。1984年,在农场的支持下,又有16户开始饲养,年末存栏已发展到130只。1985年发展到173只。1986年,农场工会积极扶持个体养殖业,从山东梁山引进小尾寒羊72只重点放在3个生产队进行饲养。由于饲养管理没有跟上,此品种没有大发展。
1996年上半年,农场组织畜牧人员先后到辽宁、内蒙、河北清河等地考查论证,认定饲养绒山羊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具体情况是:一是从需求上看,全世界每年只能生产羊绒8000余吨,随着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羊绒及其制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当前生产羊绒远远满足不了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和人们追求高档消费的需要,销售市场前景广阔。二是从市场价格上看,山羊绒最低价格是:1989年180元/公斤,最高是1995年560元/公斤。正常年份平均不会低于300元/公斤,如果加工成品绒,可直接销往国外,每公斤可达800元人民币。三是绒山羊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无膻味,是大型宾馆、饭店的膳食佳品,深受人民喜爱的食肉佳品。
因此,1996年7月,农场决定组建股份养殖厂,先后在南方购进500只绒山羊,推动农场畜牧业向集约化、规范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三、养鸡
建场以来,多是家鸡品种,一般都是由自家散养。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1995年,张雪松首先引进了AA肉鸡,由于该鸡的饲养成本较低,肉质较好,市场发展前景看好,而被人们广泛饲养,但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养殖场,只是个体户散养。据统计,到2000年发展近3000只,由41户饲养该品种鸡。
1995年,十三队职工巴庆录开始训化饲养五彩山鸡,该鸡肉质好,营养价值高,羽毛可用作工艺品原料,市场销售价每对20~30元左右。到1997年已发展到350只,在他的带动下,先后由工会吕建春等全场24户先后饲养此五彩鸡,据统计到1998年已发展到近千只,由于都没有形成规模和饲养管理不善等原因,到2000年末,剩下的数量很少。1997年,五队、六队等地也有职工开始引进马骨鸡、美洲的香鹑等特禽。1999年,四队职工也从外地引进雁鹅,到2000年已发展到10对。
截止2000年末,全场共饲养各类肉鸡存栏已达9万余只,个体养殖专业户已发展到近20户。
四、养貉
主要以乌苏里江貉为主,大多为自繁自养。貉属杂食动物,小杂鱼、泥鳅、肉类、玉米等均可作为饲料。
1986年,农场工会首先动员职工发展养殖业,无息贷款、给饲料地,并且陆续办饲养貉等学习班,并为养殖户购买养貉等技术书籍,无偿为养殖户联系市场等服务。
十三队巴庆录首先在1986年开始从事养貉业,开始只养4对乌苏里江貉,饲料来源也比较广,饲料价格也比较低,每对种貉可卖300~400元左右,效益比较可观。到1988年,巴庆录养貉存栏已达50余对。养貉专业户张会山也发展到60对,纯经济效益都达3万余元。由于典型引路,到1988年已发展近40户,年末存栏乌苏里江貉357对,主要分布在场部地区,八队、五队、四队、三队等。1989年以后,由于市场的不断变化,销路逐渐减少,市场价格下降,加之有些专业户的防疫跟不上,造成死亡,全场养貉业也逐年下降滑坡,到1990年以后就基本无人饲养了。
五、大力发展奶牛与黄牛
1、奶牛
随着农场以兴办职工家庭农场为突破口的改革,带动了各业的发展,1987年,农场开始引进奶牛,当年引进黑白花、荷斯坦140余头。畜牧科配技术员专抓此项管理和饲养、防疫等工作,各管理站都配有畜牧兽医人员加强对奶牛饲养等管理。到1990年,全场已发展养殖专业户234个,年末全场存栏达298头。农场先后出台了贷款、饲料地,无偿服务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由于养殖户每天送奶汁等待八五九乳品厂来收和奶款不能及时兑现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养殖户的积极性。
2、黄牛
反修营时期就开始饲养本地黄牛,用于役牛和肉牛两种,主要分布在全场各个生产队和场部地区。其中一小部分是使用役牛,大部分是散放,本地黄牛占75%,改良牛占25%。1981年从富裕牧场购入西门塔尔牛1头。全场年末已发展养牛户57户,饲养68头黄牛,其中改良牛已发展到近30头。随着养牛业的不断发展,职工群众看好养牛的前景,到1992年,每年发展的黄牛头数都有所增加。1984年由于部分养殖户管理和冬季取暖工作做得不细,造成一些牛死亡。当年减少到35头。到1992年,全场有养牛户213户,全场养牛已达457头。
1993年,农场根据黑垦局发(1993)24号的文件精神和省农场总局在宝泉岭农场召开的家庭农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农场原有畜牧情况,制定了以肉牛为龙头,积极发展养猪和养羊的发展方针。当年就发展近70个养殖专业户,其中养牛户有近20个。年末黄牛存栏已到457头,其中改良品种216头。1994年年末已发展到870头,改良品种的牛已增加到408头。
1998年春,农场根据省农垦总局、分局文件及会议精神,结合农场发展黄牛的基本情况,制定了以规模典型为龙头,以专业大户为基础,采取抓大放小,抓强扶优,抓重点、抓规范,强化服务体系,优化内部结构的发展思路,用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养殖户来场发展养牛业,据统计截止2000年末先后引进外来养牛户达43户,吸引外资达40余万元,并先后发展科技示范大户6户,以景雄伟肉牛养殖场为首和3个畜牧专业队(即五队、九队、十二队)。
景雄伟肉牛养殖场位于农场场部的北部开发区境内,距场部地区32公里,1998年7月始建,当年投资30余万元,建筑牛舍300多平方米,养殖肉牛51头。猪舍40平方米,并接通国电。1999年底,存栏肉牛118头,当年出栏28头,实现销售收入8万余元。购进饲料加工设备一套,用于玉米生产糖化饲料喂牛养猪,实现玉米的深加工增值。到2000年末,存栏肉牛130头,创利润10余万元。
科技示范大户明细表
(2000年)
表3-70 单位:头
五队:到2000年末存栏肉牛412头,其中引进西门塔尔夏洛莱改良肉牛280头,投资金额40余万元,其中农场领导给筹资15万元,农场投资9万元,工会滚动扶贫6万元,职工集资10万元,生产队内有64户职工就有48户从事肉牛养殖。
2000年畜牧专业队养殖情况
表3-71
截止2000年末,农场共存栏肉牛3115头,比1997年2141头增加974头,年递增2.4%。
建场后建立兽医站,当时由原兽医技术员刘春生负责,主要负责家禽牲畜防检疫病等防治,优良品种的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