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疫病防治

第五节 疫病防治



  一、机构沿革
  1977年,农场组建后成立兽医站,行政隶属生产科,章金秋负责全场畜禽防疫等工作。1981年,刘春生负责全场牲畜防疫等工作。1986年,农场成立兽医站,隶属畜牧科,兽医站由刘春生任站长,负责全场牲畜防疫、检疫、化验、治疗、兽医药品供应、人员培训、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服务咨询等工作。兽医有赵文、李春志、许晓忠、张友林、李学。
  1987~1992年,站长李学,编制6人。
  1993~1994年,站长李春志。
  1995~1996年,站长许晓忠。
  1997~2000年,站长杨晓军(兼)。
  二、兽药
  1973~2000年,治疗所用的化学药品均由分局兽药站供应,生物制品由分局兽医站统进。
  1973~1984年,所用兽药均由畜牧主管部门统管营销。这段时间,由于投入的资金少,管理体制及人员的技术水平等原因,购进的兽药不够齐全,影响着牲畜的防治。
  1985~1996年,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对养殖业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农场为适应市场经济变化,加强了服务,兽药由专人负责购进和销售。特别是1989年以后,畜牧科改制,实施经济单独核算,自负盈亏,服务上都有了较大提高,兽药的品种增多。
  1997~2000年,兽医站为强化市场竞争力,加大了服务保障体系和投入力度,在兽药管理上实行国有民营,投入资金不断增加,兽药的质量好,品种增多达180余种,送医送药服务。
  三、检疫与疫病防治
  本地区家畜主要传染病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5号病、牛和羊的结核病、牛和羊的布病、布氏杆菌病、新成疫、霍乱、仔猪副伤寒等。
  本地区牛、马、羊、猪等主要牲畜传染病的发生,主要来自外进人员和引进畜禽带进来的传染源。另外建场前后阶段,饲料条件差,劳疫过度,水缺料单一等,致使牛、马发生消化道疾病,如便泌、痉挛症等;呼吸道疾病等严重的牲畜也能致死。
  建场以来,对传染病的防治主要采取预防注射;定期活体检疫;屠宰检疫;流通检疫;产地检疫和市场检疫相结合,实行综合性预防措施等。
  活体年检:
  主要是牛、羊的布代杆菌病、结核病,每年不定期进行一次,受检率一般都在80%以上,其中奶牛都在100%。
  屠宰检疫:
  1984年以前,肉食品不进行卫生检疫。1985年以后,开始对市场卖肉摊位进行肉品宰后检疫。1991年以后,农场加强了对市场肉品的规范检疫,先后由兽医站李春生、焦晓平、李学等人专门负责,要求不经检疫的屠宰猪禁止出售,但由于综合配套管理体制不健全及农场没有固定的屠宰场,检疫措施没有得到落实。1997年,农场根据国务院7号文件和省农垦总局《畜禽定点屠宰有关规定》及“民心工程”的有关规定,为规划农场畜禽屠宰检疫等项工作,让全场人吃上放心肉。农场出台了“谁出资、谁收费”的政策,兽医站长杨晓军自己多方筹资8万余元建起80多平方米砖瓦结构的厂房和宰圈舍100平方米,深水井一口,在实行畜禽定点屠宰后,集中检疫,宰前、宰中、宰后统一纳税,分散经营。
  1990年前,兽医人员不稳定,调动频繁,有的“跳槽”或改行,使兽医队伍逐渐缩小,直接影响着农场的畜牧业发展。
  2000年,农场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广招贤才,高薪聘请,实行承诺,百分考核制度,实施效益工资并签订责任状,把工作业绩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促进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农场设立兽医总站,连队设立分站,形成畜牧工作网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