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粮油加工厂

第三节 粮油加工厂



  面粉车间
  农场粮油加工厂前身是1974年反修独立营营部成立的面粉加工车间,当时只有65型磨粉机4台(当时人们都习惯叫它小钢磨),负担着全营1648人的面粉加工任务。高志昌具体抓面粉加工工作。1975年初成立粮油加工连,高志昌任连长。以后又陆续购置4台95型榨油机,担负着全营豆油加工任务。农场组建后,粮油加工厂的面粉车间、库房、油房等都设在粮食科院内,占地面积780平方米,隶属粮食科。1974年以后,由于人口不断增加,4台65型机远远跟不上需要,稍有故障,便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1981年,农场从江苏无锡购进一台200型全封闭的装机容量60千瓦的磨面机,日生产量达15吨(每班5吨)。当年农场给粮油加工厂配备78人的编制,加工厂厂长由王正德担任。由于当时的小麦品质和磨面机的机械性能等原因,面粉的质量一直上不去。为了进一步提高面粉质量,农场再次加大投入,在1992年又购进一套青岛生产的20型装机容量80千瓦的封闭式磨面机,日产量达25吨,年销售量在500吨左右。1993年,彭玉平负责承包面粉车间,原面粉车间的厂房和库房等全部转租给他。至1994年,年销售量都在600吨左右。1995年面粉车间转租给武玉新。由于面粉市场全部开放,特别是南方的精粉大量的流入市场,直接冲击着农场面粉销售,当年面粉车间被迫停产,农场的粮油供应部也撤销,农场多家成立粮油供应部直接进入市场参与竞争销售。
  磨米车间
  农场于1991年成立磨米车间,当时主要磨水稻。磨米车间设在粮食科院内,厂房占地面积260 平方米。磨米机是农场引进山东省日照市水泵厂生产的120 型10千瓦磨米机。该车间由吕全胜负责承包,编制3 人。日生产大米4 ~5 吨,每年生产季节都在11月至第二年的3 月,基本保证农场职工的大米供应。1993年,农场引进浙江金华生产的150 型15~17千瓦的磨米机,配4 级滚,日生产量15~16吨水稻。1995年磨米车间转卖给原承包吕全胜、魏淑兰、李兰、王井刚4 位职工。磨米车间1997年停产。
  榨油车间
  1978年农场设立榨油车间,榨油车间设在粮食科院内,厂房占地面积120 平方米。厂房内设有一个50吨油罐,上海生产的95型装机容量40千瓦冷榨机一台,日处理大豆在10吨左右。榨油车间日常工作由高志昌负责,当时编制12人。1981年由南希武负责,1982~1986年王正德承包榨油车间和面粉车间,两个车间在编人数62~78人之间。1987~1989年,由周守义负责承包,在编职工人数13人。在这个期间的榨油车间冷榨的油全部由农场供应部门统一负责销售,收入金额由粮食科转到榨油车间的收入账面上。1988年和1989年一部分油由车间自己销售,但数量不多,主要是由供应部供应全场群众的用油。
  1992年末,榨油车间停产,农场职工群众食用油全部由粮食科到前进浸油厂拉油,由农场供应部负责全场民众食用油供应。1996年,民用食油全部进入市场销售。
              历年生产米面油情况表
               (1977~2000年)
  表3-80                       单位: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