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修理厂 农场修理厂的前身是1971年之前反修营二连的一个修理排,陈志迁任排长,主要任务是农机具一般性的修理工作。1971年,反修营党委把二连的修理排搬迁到营部并扩编为修理所,陈志迁担任所长,在编职工23人,指导员是李桂荣。1972年卞德民担任指导员,修理所的厂房面积是360平方米,主要是一般性能的修理工作,大的修理还需要到临近的胜利和八五九两个农场的修理厂修理。1974年,修理所与加工连合并,陈志迁继任所长,魏元国担任指导员。在册职工增加到65人,修理所的厂房面积增加到850平方米,拥有磨气门机、气门座研磨机、油泵试验台、喷油嘴试验器、电焊机、充电机、砂轮机、磨床、台式钻床、吊链滑车、小台钻等一般性工具。1977年,前锋农场组建后,原在反修营营部的修理所搬迁到新场部地区,重新建立新厂,并改名为修理厂。陈志迁担任修理厂第一任厂长,随兴国担任修理厂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在册职工90人,随着农场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农业机械的不断增加,修理厂的修理量也越来越大,从拖拉机和康拜因的大修、拖拉机和康拜因的配件、农具配件、旧件复修、电动机的修复、镇压器修复等,到1983年还能自制台钻。截止1984年末,修理厂的职工已发展到113人,其中技术工人就达61人,厂房面积增加到2917平方米。全场的农机具修理基本能做到不出场了。1984年陈志迁改任修理厂党支部书记,杨怀群担任厂长,根据农场的要求重点保证家庭农场的农机具修理。1986年何希联担任修理厂厂长,南锡武担任党支部书记,张明赤任副书记。在册职工123人,其中技术工人52人,厂房面积3027平方米,主要任务是根据农场的要求,保证全场各类家庭农场的农机具修理,为家庭农场服好务,在农忙三大季,派专业技术小组下基层为家庭农场服务。全年的冬季的拖拉机大修工作也相当多,一般都是跨年度的大修2~3批,到1988年,全年大修量都在60~80台左右。随着农场对场部工商运建服改革不断深入,1988年9月13日,农场在机关俱乐部召开竞争修理厂厂长招标大会,南锡武竞争上岗担任厂长。场长韩波在大会上重点讲了人才竞争在治厂中重要作用,为其它单位改革起到推动作用。在册职工83人,其中管理人员6人。由于当时修理厂隶属农机公司管理,在某些方面制约了日常工作,特别在经营管理上没有自主权。1989年,由原物资科工会主席刘仁厚担任修配厂厂长,通过一年的实践证明,三大车间的(即大修车间、机加车间、翻砂车间)工作还处于正常运行。主要担负各家庭农场的农机具修理。车间工作实行定额管理。1990年4月,刘志敏担任厂长,孙宝军担任党支部书记。年轻的厂长刘志敏,爱岗敬业,每年都对厂的改革提出新的举措,千方百计的调动三大车间的技术工人及后勤工人积极性。1991年在正常的修理工作外,开始自制深松架联结器、入囤机、田间除草器等126台件,当年就创产值153. 3万元。据统计到2000年,先后自制农田机械达233台(件)。
历年修理厂经营情况
(1970~2000年)
表3-82 单位:千元
历年修理厂管理人员情况表
表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