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电力第一节 机构沿革与概况 1968年12月反修营建点时还没有照明电。反修营党委根据生产和居民用电的需要,于1970年春季决定盖一栋150 平方米的发电车间(人们称作“座机房”),配2 台50千伏安发电机组,保证修理和照明。该发电车间由营修理所统一管理。徐广伦和吴洪礼任正、副车间主任,配4名座机手和2 名电工。当年在营区架设配电线路2 公里,每天发电车间发电到晚10点,基本保证营区的生产和居民用电。新建的连队都是根据生产实际需要自行发电。
1977年农场组建后,在新区(现在前锋商场位置)帐篷里安装50千伏安电机组发电,临时供新场区用电。农场决定成立供电站,并派王作师、杨富两位同志负责供电站筹备工作。1978年,兴建一个发电车间,是修理所的一个车间。车间主任是吕金才,在编人员13人。1980年,全场用电量逐渐增多,又新增加了2 台120 千伏安机组。除此之外,外线人员主要负责测绘设计、线路架设等任务。开始筹备通往胜利农场的35千伏线路架设工作。
1983年3 月王作师调出,农场组建变电所,杨富任变电所所长,并把在修理所的发电车间划归变电所管理,在场区的西南侧盖起砖瓦结构300 余平方米的变电所,当年7 月搬进。在编人员22人,内部人员分工有外线班、内线运行班、发电班。变电所内主要电器设备有:主变压器750 千伏安1 台,开关柜7 台,油开关2 台,隔离器开关2 台,高压载波机1 台,发电备用机组2 台120 千伏安。
1985年,杨富调出,刘仁福调入任所长。随着农场家庭农场不断发展和扩大,用电量也在不断增加。到1989年,变电所又陆续增加重庆红岩机械厂产400 千伏发电机一台供备用发电。成立外线班、运行班、发电班、营业班和后勤五大机构,负责全场供电工作。
1989年12月,王庆宝任变电所所长,至1996年6 月,变电所主要任务是转供电,通过主受柜分4 个出口向场直地区及附近几个生产队输出10千伏安高压电和改建场区低压线路等工作。1994年,高压电已能满足农场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农场撤销了备用发电机和发电车间。
1996年7 月,农场成立供电局,农场开始为供电局扩建厂房。距场部1 公里西侧的佳抚路南盖起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供电所,其中二层楼房面积408 平方米,内设25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及附属设备和会议室、办公室、值班室、锅炉房、休息室等多个房间。到2000年末,已形成66千伏安变电所为中心,16个生产队和场直用户为支点、地方的农富、农丰两个村的农民,辐射半径64公里的供电网络,其供电能力足以满足农场的发展需要。
1996年以后,变电所由队级升为供电局科级单位。
供电局领导成员更迭情况表
表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