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电力分布与使用

第二节 电力分布与使用



  1968年12月反修营建点至1977年前锋农场组建,这个阶段电力来源主要靠柴油发电机来维持工农业简单再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营部地区的电源主要通过发电车间的50千伏安低压输出给营区各生产单位和居民用电,各生产连队都是根据生产情况和居民用电量采用20~40千伏安柴油发电机组发电供应。到1977年末,每年的发电量都在3 ~6 万度之间,1977年发电量达到12万度,从用电上看,可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和居民用电量也在不断增加。在这9 年中,一般的都是白天发电用于生产,夜晚发电用于居民照明。截止到1977年末,全营共架设低压线路11公里,其中营区的低压线路2 公里,12个生产连队(一队、二队、三队、四队、五队、六队、七队、八队、十队、十一队、水利队、砖厂)的低压线路9 公里。在这个时期全营的低压线路架设都是由营部的电工和各生产连队的电工组合在一起,由供电所负责低压线路筹备与架设。
  1978~1983年初,这个时期全场的电源主要还是靠柴油发电机组发电供应,场区供电站又先后增加了2 台120 千伏安发电机组供应场区各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用电,各生产队和居民的用电量也在不断增加,大部分生产队配备的柴油发电机组都在30~50千伏安。在这个时期共配线电路是70公里,并先后共架设低压线路20公里,其中场部地区共架设低压线路12公里,生产队先后又架设低压线路8 公里,供电站又先后陆续配置容量50~100 KVA变电器20台。据不完全统计到1983年末,全场用电量在13~15万度左右,是1970年用电量2 倍。
  1984~1993年,在这个时期,变电所的电源主要来源是建三江火力发电厂的输入的高压电,不足部分是由农场的变电所发电补充。生产队还是大部分自己发电供应本单位的家庭农场职工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到1994年,先后陆续有14个生产队接通胜利农场变电所输出的35千伏安高压电,通过农场变电所主变压器变压输出10千伏安高压电。这些生产队是七队、十队、十一队、砖厂、九队、三队、四队、二队、五队、一队、六队、八队、十五队、十四队、十三队。在这个时期全场生产、生活用电基本是50%能用上建三江火力发电,另50%所用的电基本靠自己的柴油发电机组发电来补充。在这个时期共配线电话61公里,全场配高压线路39公里,其中场部地区配高压线路5 公里,生产队配高压线路32公里;全场配低压线路27公里,其中场部地区配低压线路7 公里,生产队配低压线路20公里。在这个时期全场全年生产、生活用电都在78~198 万度之间(详见供电量表)变电所先后为全场配置50~100 KVA容量变压器26台,总容量2100KVA。
  1994年7 月开始引进国电,实现了农场国有电联网。变电所的主变压器容量是2500KVA。经过电业局几年的线路改造和设备更新,到2000年,已形成了以“66KVA变电所为核心”,辐射半径60余公里的供电网络,足够前锋50年发展(包括农场所辖区内的16个生产队和家庭农场、场部地区的各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用电。到2000年末,全场供电量达到260 万千瓦时,比1989年的160 万千瓦时增加了62.5%。售电量2000年末达到204 万千瓦时,比1989年的144 千瓦时增加41.6%。到2000年末,农场供电局供电区拥有高压10KVA线路3 条(一条是场区至十五队,一条是场区至六队,一条是场区至砖厂),总长为139 公里,其中最长的10KVA的高压线路是64公里,场区至六队。拥有低压0.4 KV线路总长为64公里,0.22KV低压线路为88公里,并更新了以前手动操作方式全变成电动操作。现在所有用电单位都配置了变压器,到2000年末全场共计配置了44台变压器,总容量为3750KVA。其中高耗型13台,总容量1600KVA,节能型31台,总容量2150KVA。
  现场部地区和部分生产队的低压线路由于年久耗损等原因和有的线路不统一,供电量相对差一些。
              历年配电线路情况表
               (1970~2000年)
  表3-92                       单位: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