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电力管理 组建发电车间至今,供电局(供电站、变电所)始终按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电部电业安全规程》、《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和《黑龙江省电业管理局架空配电线路规程》等要求进行电力管理。1983年和1989年,变电所根据农场实际情况先后两次制定了《发电机组运行保养规程》和《前锋农场变电所现场运行规程》,有效地保证电力安全运行。30年来(1970~2000年)没有发生过重大人身伤亡事故和设备事故,安全运行了10950天。
一、制度管理
1977~2000年的24年来,内部管理主要通过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要求标准检查评比工作。1983年,开始重点以“安全用电、计划用电、节约用电”的“三电”管理为中心,并成立以变电所主要领导为主的“三电”管理小组,强化安全用电管理工作。在内部工作人员管理上,还不断完善岗位责任制的内容及运行机制。在技术措施上实行两票制度,即工作票制度、操作票制度和设备巡回检查制度、设备定期维护及试验制度、绝缘工具管理制度及物资发放领取等制度。在组织措施上制定了所长岗位责任制、值班班长岗位责任制、防火制度、值班制度、交接班制度、运行员的八项纪律。至2000年末,每年都根据本行业上年的运行情况及农场改革情况等,对内部管理内容上有所侧重,宗旨主要是以农场改革服务为重点。1989年之前的内部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主要以安全用电及承包耗油管理为主要内容。1990~1995年,主要加强内部工作人员的技术素质提高为主要内容,为基层家庭农场服好务。1996年至2000年内部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的主要内容是以分组包片管理为重点,每组大多是3~4人,安装、维修、改费、管理均由该小组负责。
二、变压器及线损管理
1977~1983年,全场供电区先后配电变压器26台,总容量为2100KVA。其中场部地区是16台,总容量1950KVA,生产队3台(七队、九队、水利队),总容量150KVA。变电所的主变压器是35KV,主变容量750KVA,满足不了当时生产、生活的需要,一般的都是优先保证生产,只有晚上才能满足居民生活用电。上述变压器容量一般都在20~150KVA之间。全场26台变压器和线路架设安装都由变电所负责和日常管理。到1983年末,供电量达80万度,主要靠三江火力发电输入,变电所主变压器35千伏安和高压线35公里,输出低压10千伏和低压线路27公里。
1984~1994年,变电所先后为全场主要的企事业单位和生产队、家庭农场又配置和更换变压器5 台,总容量为150 KVA。其中农场变电所的主变压器66KV,主变容量2500KVA,基本上能满足农场生产、生活需要。先后配置高压线路100 公里,低压线路56公里。这些变压器的安装及线路架设全部由变电所的技术人员安装及架设。日常的变压器和高低压线路都由变电所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管理。这个时期,场部地区配置变压器16台,总容量为2200KVA,生产队和家庭农场配置的变压器8 台,总容量为240 KVA。到1994年末,通过变电所的主变压器2500KVA向全场66个配置变压器输入10KV和139 公里线路,输出低压380 V和低压线路44公里。到1994年末,供电量增加到205 万千瓦时(1993年全场自发电已全部撤出,全部靠供电)。据统计综合线损率到1994年为12%,其中10KV线损率为17%,400V以下线损率为23%。
1996~2000年,供电局先后总投入运行配置变压器(包括季节性所用配置的变压器)是44台,总容量为3750KVA,先后配置10KV,线路139 公里,低压400 V以下线路44公里。供电局所供应电量由1989年的160 万千瓦时递增到2000年的260 万千瓦时,增长率为55%,平均年增长5 %。在这个时期所增加配置的变压器和架设的线路都是由供电局的专业技术人员安装和架设的,日常的高、低压线路和变压器的管理、维修都是由供电局的包片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在这个时期供电局又先后对原来配置的老型变压器进行改造和更新,到2000年末,把全场所配置的变压器全部更新为节能型变压器,提高了供电质量。截止2000年末,综合线损率为39%,其中10KV线损率为18%,400 V以下的线损率为25%。
历年供电局(供电站、变电所)供电量
(1970~2000年)
表3-93 单位:万度
电力经营情况表
(1985~2000年)
表3-94 单位:元
续表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