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公路建设 一、公路
建场之前,没有便路可通,本地区的职工群众生产、生活都受到一定影响。1977年农场组建后,当时的路只有反修营至新建场部到胜利农场的一条跨农场主干线路。截止2000年,场内公路东西南北联结的主要生产队如下:
一队:该队是原反修营营部所在地。一队至新建场部路线主要是经过三队、四队、五队、七队,是通往扶远县边防公路的一部分。反修营建点后其道路难行,冬季雪大封路更是难行,大雪过后要用拖拉机推雪在前开路,人在后面走。当时人们都说:“出去不能及时返回来,来了又不能及时返回去”。1981年农场加强了道路的养护和投入,每年都投入一定的物力和人力,公路站每年都把这条主干路当作重点养护,道路一年好于一年。到1985年,全部都铺上砂石,达到平整坚实。下雨天通车无阻。1994年,一队又新建一条连队环路,总里程是1.1 公里,到2000年,该队的环路全部铺上了砂石路面,投资10万元。2000年后这条环路由公路站负责管养。
二队:该队1969年组建。该队路面是由兵团时期六十团修建,是抚远县边防公路一部分,路线是二龙山至抚运县。路面等级为三级。当时反修营通往二队路归四十八团(前哨农场前身)养护、二队至场部主要经过生产队有:一队、三队、四队、五队、七队、是通往场部的一条唯一之路。
三队:该队1974年组建。连队成立之前1975年修建一条支线土路。1989年,由车队负责组织机械和人力铺建这段砂石路面,路长1 公里,农场投资14万余元。三队路口至四队土路是生产队1975~1976年负责修建的。1986年,农场投资铺上砂石路面4 公里,年末竣工后开始使用。1998年农场改建三队至东环路与东环路相联接,铺上砂石路面。在原有的4 公里基础上又增加2.39公里,农场投资9 万余元。形成于多个生产队相通的公路网络,也是三队至四队的一条主支线公路。
五队:该生产队1973年组建。由生产队负责修建到饶抚路口(现在的前瓦线路上)1 公里的土路,1994年,农场投资8 万余元,公路站负责修建铺设这段砂石路面,共用砂石1200立方米,当年竣工使用。
六队:该队1975年组建。由于开荒面积不断扩大和人口不断增加,为了生产和群众的生活,生产队组织本队人力和机械修建一条通往二抚路口的4 公里土路。1990年,新建东环路又新建造一条通往二抚路的干线公路时(十二队至六队),通往六队又增加一条支线土路(六队路口至六队)。1999年,农场投资5 万余元由交通科和公路站负责,把这段1 公里的土路铺垫砂石路面。投资2 万余元。
七队:该队1972年组建。1977年修通土路至场部的七队路口,1988年由农场组织修建(其中以七队为主)七队~八队15公里的土路。原二抚公路(现在佳抚公路)3 公里的土路。1992年农场投资6 万余元,铺建七队至七队通往场部路口2.5 公里砂石路面。
八队:该队1977年归农场(原是前进农场的一个生产队),八队通往路线有:八队至七队(土路)和通往二抚路的0.5 公里的土路两条。1995年,农场负责投资3 万余元铺建这段0.5公里的砂面路面。
十队:是在饶抚路的西侧,距场部3.5 公里。
十一队:1970年组建。是原二十三团组建的连队(现八五九农场),主要路段是原水利的路口经十一队往北到通往佳抚线路口(按1996年省第二次行走路线规定),1994年农场投资16万余元,修建铺垫砂石路面,当年竣工使用。
十二队:该队1980年组建。当时十二队通往二抚路口(现佳抚路口)6 公里土路。1985年,农场把这条土路取直后,里程缩小到4 公里。1993年,农场投资12万余元,铺建这段4 公里的土路,改建成砂石路面。
十四队:该队是1991年改为农场的生产队,它的前身是1984年李长彦开发型家庭农场所建的农业点。当时由于土地面积不断增加,开始只修一条通往原二抚路路口的田间土路。1988年,又在原来土路基础上重新取直直通二抚路路口一条5 公里土路。1998年,农场投资20余万元铺建5 公里的砂石路面。当年竣工使用。
十七队:1992年组建。它的前身是开发型家庭农场,只有十七队往返八队一条土路,2000年,农场投资40余万元铺建这段砂石路面。
水稻队:是1985年由少数民族朝鲜族组成。当年农场组织修建从水稻队至原二抚路口4.5公里土路。1992年,农场投资8 万余元铺建砂石路面,当年竣工使用。
砖厂:随农场组建后,只有通往十一队的一条土路,1981年又进行了修建。1994年农场投资3 万余元铺垫砂石路面1.1 公里。
前锋农场自从1977年组建至2000年,经国家二次公路普查采集确定唯一的一条干线公路是十二队至六队。第一次(1977年)普查确定的这条干线公路总长41.83 公里,其中砂石公路4.15公里,土路36.93公里,有桥梁30.3米/2座,涵洞35.1米/4道。
第二次(2001年)普查确定的这条干线公里总长41.1公里,其中砂石路27.95 公里,土路14公里。
经上级1977年第一次普查后确定十二队至六队作为农场公路主干线,总里程为41.83 公里,其中砂石公路4.15公里,土路是36.93 公里,此线形成前锋农场东部环路网络,被称为前锋农场唯一的一条农场干线公路。在通往十二队原有砂石路的基础上,1990年,农场重新修十二队往北延伸五公里,中间断头0.9 公里后,接王树文家庭农场至现在的前寒线的六队路口,土路总长36. 9 公里。干线路面的基本情况是:佳抚路口~十二队,桩号K0 +000 ~K4 +168 ,为三级砂石路面;K4 +168 ~K9 +150 ,此段为土路,无路面;K9 +150 ~K10+150 ,此段为断头路,无路基,无路面;K10+150 ~41.825为土路,无路面,总里程为41.83 公里。
桥梁涵洞分布情况:有桥梁2 座,涵洞7 道。这条公路干线于1999年农场投100 万元由三队横道路口铺垫到现前寒线的六队路口,总里程24.85 公里,当年铺垫当年竣工使用。
历年机械设备现状统计表
表3-97
二、桥涵建设及管理
桥涵建设
截止2000年,共建桥梁8 座,涵洞37道。其中桥梁:前瓦线有2 座、场内专用干线公路(十二队至六队)有2 座、饶抚线有2 座、佳抚线有2 座。
涵洞:县道前瓦线有20道,场内专用干线公路有7 道,饶抚线有6 道,佳抚线有4 道。
桥梁建造情况简介如下:
县道前瓦线有桥梁2 座,路线编号X208
第一座桥梁代码:X208 L001230833 、名称;二道河三干桥,桩号K6 +157 ,永久性桥,跨越前锋排干;小桥:桥梁全长20米,跨径16米,桥面净宽7 米,桥面宽75米,2 孔,主桥主跨8 米,桥下净空28米,上部结构工形梁,双柱式墩,墙式桥台,桥面铺装水泥混凝土,填灾式缝,板式橡胶支座,抗震等级〈7 度。1989年5 月开始施工,9 月竣工。该桥弯坡斜特征属于常规桥,技术状况一类,总造价15万元。
第二座桥梁代码X208 L002230833 ,名称:前锋五队桥,桩号:K12+233 ,永久性桥,跨越前锋排干。小桥,桥梁全长9 米,跨径5 米,桥面净宽7 米,桥面宽8 米,1 孔,主桥主跨5 米,桥下净空1.5 米。上部结构是板梁。墙式桥台,桥面铺装水泥混凝土,抗震等级〈7级。1986年5 月开始施工,当年8 月份竣工。该桥弯坡斜属于常桥,技术状况二类,总造价5万元。这2 座桥梁都是农场水利科核算的,由八五九农场桥队施工,监督单位是农场水利科。
场内专用公路十二队至六队,路线编码Z618 ,有桥梁2 座。
第一座:桥梁编码Z618 L001230833 ,名称为:前锋十二队桥,桩号K5 +343 ,工形梁,设计荷载,汽车1 ~13级,通行载重10吨,桥面铺装水泥混凝土抗震等级〈7 度,弯斜坡度属常规桥。1978年6 月开始施工,当年10月竣工。全桥长16.6米,跨径11.5米,桥面总宽8米,车行道宽7 米,桥下净高3.7 米,桥上净高4.1 米,1 孔。该桥总造价8.6 万元,技术状况二类。由农场水利科设计,八五九农场桥队负责施工,监督单位农场水利科。
第二座:桥梁编码Z618 L002230833 ,名称为前锋六队桥,桩号:K34+736 ,板梁设计荷载汽车1 ~13级,通行载重10吨,桥面铺装水泥混凝土,弯斜坡度属于常规桥。1984年5月开始施工,当年8 月竣工,全桥长14米,跨径7.5 米,桥面总宽8 米,车行道宽7.5 米,1孔,抗震强度〈7 度,总造价10万元,技术状况2 类,农场水利科设计,八五九农场桥队施工。
饶抚线有桥梁2 座:路线编号S210.
第一座:桥梁编码:S210 L004230524 ,名称为:别拉洪河桥,桩号K97+331.永久性桥,通别拉洪河。中桥:桥梁全长56米,跨径总长52米,桥面净宽7 米,桥面宽8 米,4 孔,主桥主跨13米,桥下净空3.4 米,工形梁,双柱式墩,墙式桥台,水泥混凝土,填料式缝,板式橡胶支座,抗震等级〈7 度,弯坡斜特征属于常规桥,技术状况2 类,总造价30万元。1982年5 月开始施工,当年10月份竣工。
第二座:桥梁编码S210 L005230833 ,名称为:民主桥,桩号:K98+152 ,永久性桥,通别拉洪河。小桥:桥梁全长32米,跨径总长26米,桥面净宽8.3 米,桥面宽9.3 米,2 孔,主桥主跨13米,桥下净空2.3 米,板梁,重力式墩,墙式桥台,桥面铺装水泥混凝土,填料式缝,板式橡胶支座,抗震等级〈7 度,弯坡斜特征属于常规桥,技术状况二类,总造价15万元。1982年5 月开始施工,当年8 月竣工。
佳抚线公路有桥2 座:该路线编号是S306.
第一座:桥梁确定编号:S306014230833,名称为:二十七干桥,桩号:295 +926 ,永久性桥,通二十七排干,设计荷载13吨,载重10吨,弯斜坡度属于常规桥,桥面铺装水泥混凝土。全桥长23.5米,桥梁跨径20米,桥面净宽8 米,2 孔,主桥主跨10米,桥下净空2.3 米,上部结构工形梁,双柱式墩,双柱式框架桥台,填料式缝,油毡垫支座,抗震等级〈7 度,小桥2 类,总造价16.2万元。1983年5 月份开始修建,当年9 月份竣工。
第二座:桥梁编码是:S306 L015230833 ,名称为:二十九干桥,桩号:K303 +285 ,永久性桥,二十九排干。设计荷载13吨,载重10吨,弯斜坡度属于常规桥,桥面铺装水泥混凝土。全桥长14.3米,跨径长7.3 米,桥面净宽7 米,1 孔,主桥主跨7.3 米,净空3 米。1983年5 月开始施工,当年10月竣工。
桥涵管理:
佳抚线桥涵管理:
前锋公路站养护这条线34公里,共管理桥梁37.8米/2 座,涵洞4 道。从建成开始接管以后,成立了以站长为首的桥梁管理组织机构,其中有桥梁技术人员1 人,专门主抓检查和维修工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布的公路养护技术规范》的内容,加强桥梁和涵洞管理,按规定要求分为:经常性检查,主要是以目测为主,定期检查以周期性为主;特殊检查,以防汛为主。历年来对这2 座桥梁位置V295 +926 桥长23.5米、K303 +285 桥长14.3米,4 道涵洞K88+787 ,K308 +566 ,K308 +596 ,K317 +092 每季度进行一次经常性检查,每年4 月底对桥梁进行全方位定期检查,每年在6 月底防汛期内对桥梁进行一次特殊检查。到2000年末,对维修桥梁项目有:维修桥梁栏杆6 次,桥面铺装5 次共26延长米,面积是45平方米,每年处治桥头跳车2 处,维修桥栏杆扶手刷新每年春秋两季各一遍,桥泄水孔每年维修一遍,不定期清扫桥面的杂物,确保桥面清洁和无堆积物,无淤泥和杂草。桥下排水系统,每年春季清除一次,桥梁标号每年度都进行刷新一遍。
涵洞管理:每年4 月底对养护路线的4 道涵洞进行全方位的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每次检查都留有真实图片,认真研究每一次病害产生的原因,由专业人员做出结论和维修方案及早实施,达到完好状态,以便恢复正常使用。
前瓦线桥涵管理:
养护这段线路34.9公里,共管理桥梁29米/2 座,涵洞20道。从建成开始按桥涵管理委员会的安排进行经常性和特殊检查。桥梁的位置:K6 +157 ,14米,K12+233 是15米,涵洞20道(桩号在涵洞表中查找)经查性检查与特殊性检查都与佳抚线桥涵管理相同。到2000年末,桥梁维修养护项目:维修桥栏杆3 次,有12延长米,每年处治桥头跳车2 处,不定期的保养桥面和清扫,保持桥面清洁,无堆积物、无淤泥杂物,桥下排水系统每年春、秋两季清杂物一遍。
涵洞管理也与前瓦线管理相同
饶扶线桥涵管理:
养护这段线路是15.1公里,共管理桥梁28米/2 座,涵洞6 道。2 座桥梁的位置:K97+331 是16.5米,K98+152 是10.5米,6 道涵洞位置:K90+353 、K91+127 、K92+201 、K92+218 、K93+427 、K101 +149 ,上述的2 座桥梁和6 道涵洞在管理上基本与前瓦线和佳抚线的桥梁涵洞管理相同。
以上三条线路的桥涵和涵洞管理都由站管理组织指定人员负责落实管理事项。
场内主干线桥涵管理
养护场内专用干线是88.4公里,共管理2 座306 米/2 座和7 道涵洞。具体位在涵洞基本情况表查找。由养护人员按桥涵管理组织要求进行管理,基本方法和措施大体与县道、省道的桥涵管理相同。
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制度
公路桥梁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行车安全和畅通,为了加强桥梁养护管理工作,保护桥梁完好工作状态并延长其使用寿命,特制定本制度。
1、公路站管理机构设专职桥养护技术人员一名,管理公路站养护路线所有的桥梁及涵洞养护工作,成立桥梁养护维修小组;
2、站桥梁养护技术人员工作职责:
(1)桥梁技术员在每年春季组织有关人员对养护路线的桥涵洞进行经常性检查,做到详细记录检查结果;
(2)根据经常性检查结果,有责任向上级、专职桥梁养护工程师汇报,及时向站领导报告三类、四类以上桥梁病害状况;
(3)桥梁养护技术员做到对桥梁经常性检查,检查标志的危险标志和超载标志有无缺损,如发现丢失,及时向站汇报,如检查不到,发生交通事故,将追究桥养护技术员责任;
(4)桥梁技术员在防汛期间组织人员检查,重点检查三、四级桥梁进行全方位检查及预防期间发生重大自然灾害;
(5)桥梁技术员负责辖区内桥涵小修保养和抗灾抢险工作,及考核桥梁养护质量,及时上报辖区桥梁涵洞受自然灾害其它原因情况,如有超重车辆通过桥梁,向站和上级组织汇报和指导超重车辆通过,当场检查车辆经过时对桥梁有无破损详细记录,存档备案;
(6)桥梁技术员必须在每年参与辖区内的桥梁养护大、中修,改善工程的竣工验收工作;
(7)桥梁技术员有责任协助上一级专职桥梁养护工程师做好辖区桥梁养护不定期检查工作;
(8)有责任抓好站所有桥涵洞及标志的各项检查工作。
三、场直地区白色路面建设与管理
场直地区的白色路面建设,在农场积极申请和得到分局交通局及二抚路建设指挥部的帮助,于1994年5 月在原二抚路(现在的佳抚路)砂石公路场区东起中学西至职工医院这段地区建造白色路面,设计总长1000米,总宽14米,其中车行道路面宽为10米,车行道两侧是人行道,道宽各2 米,人行道是用0.5 米×0.5 米的水泥混疑土块铺设而成。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每隔50米安装一处路灯。这段白色路面建设总投资210 万元,由八五九农场桥公司负责施工,农场交通科具体抓白色路面建设工作,当年10月1 日竣工。农场党政领导非常重视这段白色路面的管理工作,当年竣工后成立了白色路面管理领导机构,由农场办公室牵头和有关部门参加,每年都对白色路面划分区域,由场直地区各单位常年进行固定管理,特别春、夏又增加长年的临时工打扫路面的杂物,保持这段中心路段的卫生和良好环境。
四、专业修路队
1980年,经农场研究决定组建了第一支修路队,修路队员由15人组成。主要养护四队至一队路段,由郜江任第一任修路队队长,农场给配备2 台翻斗车和一台推土机,主要是运砂石铺垫这段路面的大坑。1981年,养护的里程增加到50公里(与胜利的交界点至反修营),修路队的人员逐渐增加到34人。夏季还得雇用一些临时工养护这段路程,增加2 台65马力的胶轮拖拉机,活动料台1 个,刮路机1 台。修路队养护,对机车和修路人员实行单独核算,修路人员主要是卸料、铺垫路面。经上级检查当年好路率才达到2 %。因路程长修养路人员少,远不够小修保养所需要的人员,第二年(1982)农场又陆续增调专业修养路人员,当年修养路人员达到50人。每人养护1 公里路面,实行“五定一奖”,节约归己,超支不补的原则,调动了修路人员的积极性,大家都按要求标准把所分担的路段修好,当年的好路率达到4 %。为了加强路面的管理又增加刮路机和压路机各1 台,配合差路工人路面修养工作。由于人员的增加,上级投资的小修保养资金数额也没有增加,形成修养路人吃路,路养人的现象。经上级业务部门批准,1983年,修路队的人员全部解散,只留后勤人员,夏季由公路站雇用临时工修养路面。由于这些临时工不懂修养路的技术,保证不了路面的质量,修养这段50公里的路面,车辙成片,到处是坑洼。仅从反修营至四队19公里的路程,坐车就要走1 天,途中还要多次下车步行推车。当年底,经农场研究决定恢复专业修路队(当时叫道班)主管公路建设的场领导张延铜副场长到公路站召开会议并调入工作能力强和有一定文化素质人员充实修养路队伍,农场当年还拨款1万余元解决工人的工资。1984年,饶抚公路改名为虎瓦线,公路站养护50公里,修养路人员达到50人,养护人员每人落实1 公里路面修养任务,经过多年修、养的作法,开始推行八步操作法养护,这八步养护法是:放样———清底———扫浆———配料拌和———铺料———培肩和碾压———加铺保护层———初期养护,人人有了统一标准和要求,养护人员积极主动把所分的路段养护好,又增加一台装载机配合备料,当年备料达到5000立方米,好路率达到31%,综合值达到44。
1985~1987年,专业修、养路队分成4 个班,以班为单位落实修、养路段,每人修护路段是1 公里,以八步操作法检查每人养护标准,达到平、整、齐。1985年,经检查好路率26%,综合值38;1986年好路率25%,综合值52;1987年好路率36%,综合值57. 直到1988年,专业修路人员熟练地掌握了修养、路的技术,按照要求全年都完成上级和农场的养护标准。始终保证这段路面畅通无阻。1989年,专业修、养人员开始细化了各项规章制度和承包方案,每人的工资与实际工作效率挂钩,大大地激发了养护工人的积极性。形成5 个班组争先创优的劳动竞赛,不断地推进养护路的质量,涌现出了“省十佳养路工”董佳芝等一批先进典型人物。1991年,公路站继续推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在编人员逐步增加,最多达到71人,第一线养护工人还是保持50人。1994年,施国良任站长后,首先大胆对后勤人员进行改革,减员增效,由原来的10人压缩到7 人,增加第一线力量,对技术熟练、敬业精神强、身体好文化素质高的养护人员竞争上岗,促使养护人员在养护工作中认真负责,坚持质量第一的标准。因此路状一年好于一年,年均文明样板路都在20多公里,施实养护八步操作法,提高科学化养护质量,每人担负养护2 ~3 公里路面,比原来提高2 ~3 倍。先后涌现出以路为业的好站长施国良,以路为家的好班长许青、省“十佳养路工”和省“劳模”赵佩菊等一批先进典型,公路站也多次受到农场和上级业务部门的赞扬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