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货运
第三节 货运
1968年12月组建反修营,到1972年这个时期的运输工具只是马车、马爬犁、链轨拖拉机牵引的木爬犁和三辆轮式拖拉机(苏制的油特兹2 台和铁牛55型1 台)。1973年反修营独立后,组建汽车连,当时只有4台破旧的汽车,8名职工,负责人是姚方云。由于当时道路的质量很差及车辆少、旧等原因,1974年营党委决定将汽车连与修路连合并成修运连,凭着当时仅有的4台破旧的运输车担负着全营的货物、生产资料等运输任务。张凤洲任连长,魏元国担任指导员。1975年汽运连分开,程俊彦担任汽车连连长,到1976年末货运车辆2 辆,职工43人。
1977年,前锋农场组建后,原汽车连搬迁到新区的南部(现十队位置)。当时的条件、环境等都较差,食宿都在帐篷里,货运汽车都停放在外边。特别是冬天修理更是艰难,寒冷的西北风,冰凉的铁零件,换件、修理都在外边作业。每天早晨烤车、加热水发动车。一天运输的劳累,不管多晚也先把车箱的水放净才能回蓬帐休息。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货运周转量还在139万吨公里。年末货运汽车发展到21辆,职工发展到67人。在建场初期几年,汽车队在队长程俊彦的带领下,一方面抓建队的厂房建设,另一方面抓内部各项规章制度管理,特别是责任到人头,较好地完成农场各项货运指标,在经营上每年都有盈利。
1981年,程俊彦改任书记,黄胃武担任队长,因多方面因素,生产经营效果不佳,1983年吴怀平担任副书记,1986年任书记。在队长黄胃武的全面安排下,进一步强化了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加大了各项责任制的落实,严格管理,奖罚分明。主要经营指标全部落实到人头,一律实行个人承包和单车核算。厂房总面积扩大到3779平方米,建起了有一定规模的修理车间,并增加一定数量的修理设备。从原来的简单修理,现在可以对全部各种类型的运输车辆进行维修。为了进一步加大内部经营运行机制,1986年首先对全车队的车辆进行更新换代,淘汰了原来全部老型的解放车,全部都是东风EQ140 汽车,共有车辆26台,其次精减内部人员,把精简的人充实到种植和养殖两个方面,在册职工只有90人,比1984年的166 人减少76人。到1990年,车队每年都较好地完成农场粮豆播种面积、粮豆上交、生产资料、基本建设、能源等货物运输任务。经营成果除3 年平衡外都盈利,并多次得到管局、总局行业部门的表彰,曾先后被授予“模范职工之家”、“先进工会”。党支部书记兼工会主席吴怀平1988年被授予“省职工之友”称号。到1990年末,经过改机换型的货物运输车辆52台,职工是146人,厂房面积已发展到5837平方米。1993年,车队的运行体制改为农场运输公司,交通科科长黄胃武兼任运输公司经理,崔凤志担任运输公司经理。1994年,在几年的改革基础上农场决定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实施一次性优先低价转让给原车主本人,转让后车辆的使用权归属于本人所有。这次先后低价转卖29台货运车辆。转卖给个人的车辆统一由运输公司管理,崔凤志改任队长,顾玉来担任书记。货运车辆的由车队统一安排,以派工单实行单车个人结算。到1996年货运车辆已发展到57台,原运输公司改为货物运输管理站(简称为货运管理站),何希联担任货运管理站站长。对全场货物运输车辆进行统一管理,以派工单的形式,进行单车核算,并且负责为货运车辆组织货源工作,一直到2000年。据不完全统计,1977~1990年这个时期,根据农场年均播种面积、粮豆总产、生产资料及能源、基本建设及人民物资生活用品年货运量都在3 ~6.5 万吨之间;货运周转量也都在150 ~330 万吨公里之间。1991~2000年这个时期年货运量在7 ~11万吨之间,货运周转量也都在380 ~590 万吨公里之间。